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的背后4

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的背后4

望江南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

人为丝轻那忍折,

莺嫌枝嫩不胜吟。

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

阶上簸钱阶下走,

恁时相见早留心。

何况到如今。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欧阳修心中的美好印象,至今想起来还是念念不忘。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被政敌们拿来力证二人初见时,张氏正好14、5岁,这首诗写的就是张氏,欧阳修对张氏早有不堪的想法。

偏偏这种事情,就是有口难辩。

不过尽管政敌们信誓旦旦,奈何除了这首词再找不到其它佐证,此事本该不了了之。

然而这桩莫须有的“丑事”已经被宣扬的人尽皆知,欧阳修的名声受到极大的影响。

纵是风流潇洒如他,也难免头疼。

更郁闷的是,他被冠以私生活不检点的名声后,政敌们趁机肆意攻击他,他被贬到了滁州。

也就是在滁州,欧阳修写出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这一时期的欧阳修,难免抑郁,但在滁州期间,他仍然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经常与民同乐,做出不小的功绩,受到老百姓的拥护。

说他是借酒消除苦闷的心情才好,借游山玩水来治愈被谪贬的悲痛也罢,总之,生活虽不如意,却不能阻止他对文学的热爱。

他伴着美酒,到处出游,文章诗词功力也日益精进,他的语言简洁流畅,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据传他写《醉翁亭记》时,曾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刻画滁州山的巍峨和瑰丽风景,但最终都弃掉没用,只留下简练的“环滁皆山也”五个字,首句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03、1057年,已经50岁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届文坛领袖

小试官是其好友梅尧臣,二人共同主持了这一年的科考。

北宋阅卷采取的是闭卷方式,欧阳修读到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时,十分惊讶于文章的新颖观点以及文笔的老练程度,他爱不释手,读的十分痛快,连称后生可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