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韶临证经验(二)

一、噎膈

古人称噎膈病为神思间病。神思问病,就是思想有压力,有顾虑,不痛快的意思。因此劝导病人放下思想包袱,也是非常重要的。用些开郁理气的药,也常取得很好的效果,下列诸方,有利无弊。

和中畅卫汤(《易氏医案》):

炒香附2.4 g ,苍术2.4 g ,贝母2.4 g ,连翘(去心)1.5 g ,川芎1.8 g ,炒神曲3 g,沙参3 g,桔梗1.2 g ,南木香0.15 g   。大剂煎,徐徐呷之。

启膈散(《医说》方):

沙参,丹参,茯苓,川贝,杵头糠,郁金,砂仁,荷叶蒂。共捣粗末,清水煎服。

?两方,药量不要过大,过大反影响疗效。

二、嘈 杂

"嘈杂"原是众声喧闹的意思。它用在医学上是形容胃中象发酵一般,懊侬不宁,有似饥非饥,似痛非痛,难以名状之感。有的兼有嗳气、恶心或痞硬、胀满等症状。这些症状,只要和嘈杂一症并存,就应以治嘈杂为主,适当加入一些照顾兼症的药物。只有在不兼嘈杂的情况下,暖气、恶心、痞满等才另有专治。

1.痰火嘈杂

嘈杂既然是稠痰浊饮留滞在胃脘之中,所以调和胃气、消除痰饮,就是治疗嘈杂的首要方法。又因为粘腻油腥等物,不但容易酿成浊痰,也容易郁而化热,所以在治痰方中,有时还要加上一些清热泻火药,以保持胃的冲和之气。治疗嘈杂,除了消痰、清火外,健胃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下面就列举几个这方面的方剂,以备应用。

(1)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半夏60 g ,生姜汁一杯。

(2)加味小陷胸汤(《证治准绳》):黄连9 g ,半夏6 g,瓜蒌半个,枳实3 g,栀子3 g   。水煎服。  本方能清痰、清热,又有枳实消痞,适用于痰火嘈杂兼觉痞胀的患者。

(3)加味三黄丸(《万病回春》):

苍术60 g ,醋炒香附60 g ,姜妙黄连18 g ,酒炒黄芩60 g ,童便炒黄柏45 g   。

研末打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卧时清茶送下。

本方有苍术燥湿,三黄清热,适用于湿热痰火,嘈杂泛酸。

(4)三圣丸(《医统》):白术120 g ,炒黄连50 g ,橘红30 g   。共研细末,作丸服。

本方用黄连清热,橘红调气,白术促进胃的吸收功能,适用于嘈杂兼泛酸的患者。作丸常服,既能消除症状,又可巩固疗效。

述各方的药物综合起来分析一下,苍术、白术都是健胃药,芩、连、栀、柏都是调气祛痰药。掌握了这些药物,再根据病情,加以筛选配伍,痰多的多用理气祛痰药,热重的酌加清热泻火药。胃太弱或久病体弱的,配入健胃药。这样,对于治疗嘈杂,一般是没有困难的。

2.血少嘈杂     嘈杂除了上述属于痰火者外,还有一种名血嘈,它是血少嘈杂,和一般的嘈杂治法不同,要特别提出来讨论一下。一般嘈杂,是不分昼夜的,而血嘈却是白天不嘈,每蛰半夜才嘈起来,往往把人嘈醒,常兼有心慌心跳。因为夜问属阴,所以血嘈实际是胃阴虚形成的嘈杂。"血少"也就是阴虚的意思,不要和西医学所说的贫血混成一回事。

血少嘈杂和一般嘈杂,可以根据下列情况作出鉴别:

(1)必是胃阴受到耗伤而促成的。因此多出现于久患呕吐或者屡用消食化痰药之后,或其他热性病伤及胃阴之后。(2)所谓血少,实质是局部胃阴虚,夜间属阴,所以往往夜间嘈醒。

(3)吃猪血可以缓解。

血嘈既然是胃阴虚,所以治疗时就应当以补血养阴药为主,尤其是生地、熟地、白芍、麦冬等养阴药,本身就具有退内热的作用,治疗时更为常用之药。如果还需要加入清热、消痰、健胃药的话,如栀子、黄连、半夏、白术、茯苓等药,也要少于补血养阴药,因为这些药大都有苦寒伤津的缺点,和补血养阴药是相矛盾的。

现列举几个治血嘈的方剂如下,以便于临床选用。(1)当归补血汤(《万病回春》方)。治血少而嘈。当归、白芍、生地、熟地各9 g ,人参1.5 g ,白术、茯苓各2.4 g ,甘草0.6 g ,麦冬、栀子仁、陈皮各2·4 g ,朱砂0.6 g  (研冲),乌梅一个,炒粳米100粒。

(2)养血四物汤(《寿世保元》方)。治血虚嘈杂,兼有火郁。

当归9 g ,川芎4.5 g ,白芍(炒)6 g ,熟地(姜炒)12 g ,人参6 g,白术4.5 g ,茯苓6 g,半夏(姜炒)6 g ,黄连(姜炒)2 g ,栀子9 g,甘草2.5 g ,生姜2片。水煎服。

三、泛 酸

《内经》曾讲:"诸呕吐酸,皆属于火。"但是临床证明,来不及吐又复咽下,酸味刺心的,确实是属于火。朱丹溪认为肝属木,其味酸,称之为肝火燥盛。至于吐酸,也多属于火,但有些患者大吐无声,连食吐出,并且面黄肌瘦,肢体倦懒,大便溏薄,则不是火而是寒。所以治疗泛酸,有适合于用寒凉药的,也有适合于用温热药的,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剂。

1、火性泛酸

(1)左金丸(朱丹溪)

治肝火燥盛,吞酸吐酸。黄连吴茱萸(盐水泡)上药用量,以六比一的比例配合起来,研成细末,水泛丸,或以米粥调和作丸亦可。每服9 g ,热水送服。此方最好丸服,少量久服为最好。

(2)茱连丸(《寿世保元》)       苍术、陈皮、半夏、茯苓、黄连、吴茱萸各30 g   。蒸饼作丸,绿豆大,每服30~50丸,白滚汤送下。

此方的作用和左金丸基本相同,只是比左金丸多了二陈汤和苍术,去痰湿的力量大些。又因黄连的比重,本方比左金丸少,所以适合于郁热不太重,或者有服左金丸觉得胃中发凉的病人。

2.虚寒泛酸

(1)吴茱萸丸(《寿世保元》)

苍术30 g ,吴茱萸15 g ,肉桂15 g ,陈皮15 g ,炒麦芽15 g ,炒神曲15 g   。为末,粥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0丸,米汤水送下。

本方除用苍术燥湿外,又有吴茱萸、肉桂等热药,助火以暖胃。陈皮、麦芽、神曲消食行气,所以适用于泛酸症之兼有饮食减少,大便稀薄,手脚发凉等胃气虚寒的病人。如理中汤加黄连就是。因为方中有干姜温胃,人参、白术、炙甘草补胃,黄连去湿热制酸。

(2)广济槟榔散(《外台秘要》)

槟榔16 g ,人参6 g,茯苓8 g,橘皮8 g,荜茇6 g   。共捣为散。早晨空腹时用生姜和药3~4 g ,温水送下。本方的作用和前方相同,只是槟榔泻痰水的力量和人参

除上述各方外,还有一些制酸药的小方单方,可以选择配合使用。

煅瓦楞、煅牡蛎、乌贼骨,具有制酸的作用,可以单味服,也可以加入其他煎剂中服用。

四、痞 硬

正常人在饮食物已经消化之后,胃脘部触摸按压,一般说是柔软的。如果按之觉得发板发硬,或者病人有似闷似痛的感觉,这叫做胃脘痞硬。胃脘痞硬,实质是胃壁或胃周围有炎症的反应。从中医角度来分类,有水饮、湿热、胃虚、胃寒之分,在慢性胃病中,以水饮和湿热占的比例为最大。现将胃脘部各种痞硬的特点治法,介绍如下。

1、水饮结聚的痞硬

水饮致成的痞硬,实质是胃壁或兼胃周围水肿,多出现在慢性胃炎的患者,常舌质胖大,口干多饮,饮不解渴,并且小便量大都比正常人为少,有的舌上能出现白沙苔一一象一层白色的沙粒满铺在舌上那样的舌苔。

枳术汤(《金匮要略》):治水饮结聚的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枳实、白术各15 g   。水煎服。

本方散水消痞,药简效逮,被称为健脾导滞的基本方。金张元素将本方自术用量倍于枳实,作成丸剂,名枳术丸。治疗胃虚有湿,食不消化,气壅痰聚,胃脘痞闷等症。

李东垣又把枳术丸加味,制成枳实消痞丸,治胃脘痞闷胀饱,暖气厌食,大便不调等症,功能开胃进食,是有效的名方。

枳实消痞丸方:枳实、黄连各15 g ,白术、人参、半夏曲各9 g,厚朴12 g ,干姜、炙甘草、白茯苓、麦芽6 g   。共研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5~10丸,不拘时,白汤送下。

2、湿热结聚的痞硬

湿热痞硬,必舌苔黄厚,食欲不振,或兼呕吐,或兼肠鸣腹泻。治疗时以干姜配黄连为主药,干姜味辛,能散;黄连味苦,能降,这叫做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就是以干姜、黄连为主药的治湿热痞硬的一张名方。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治心下痞硬及呕而肠鸣腹泻。半夏10 g ,党参、黄芩、干姜各9 g,炙甘草6 g,黄连3 g ,大枣4枚。水煎服。

3、胃虚痞硬

这样的痞硬,有由久病胃虚出现的,有经过多次服泻下药或破气药、消导药所致成的。这是真虚假实证,它比上述两种痞硬按之更硬,或者按之则痛,服破气消导药,痞硬不但不消散,反而更会加重。应在相应的方药中,重加人参为主,才能使腹软痞消。

4、胃寒痞硬

是胃阳虚衰,寒凝气滞所形成的痞硬,常伴有腹泻鸭溏,脉迟肢冷,舌淡苔滑等虚寒症状,治疗时忌用寒凉药,当重用于姜,以理中汤为最好。

上述治痞硬的方中,用白术的不少,。用以散水的,必须生用;用以健补脾胃的,则要炒用。

五、食欲不振

1、消导

脘腹膨满胀饱,不断地嗳出腐败难闻的伤食气味,见到食物就感到厌烦等症状。可对症选药:伤于肉食者,用山楂;伤于面食或豆类食品者,用莱菔煮服最好,神曲、谷芽、麦芽也很有效;伤于蛋类者,用陈皮煎服;伤酒者,用葛根或枳棋子煎服。要在消导药中酌加一些健脾药。凡用消食药开胃进食,一般是一剂当见效,如果服二三剂后,食欲仍不增进,就应当考虑采用健脾的方法。

2、健脾

(1)异功散(钱氏方):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

(2)参苓白术散(局方):治脾胃虚,饮食不进。

(3)资生丸(缪仲淳方):健脾、开胃、消食。即参苓白术散再加山楂、神曲、黄连、白蔻仁、泽泻、藿香、炒麦芽、芡实。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 g ,每服一丸,淡姜汤送下。

3、补火

补火,是指用热性药温补命门,"命门"是什么呢?从其性质来说,是下焦属火的器官,有温养脾胃的功能。所以当食欲不振,又有下焦虚寒的症状时,如大便溏泻,四肢常冷,则采取温补命门火这一方法,对于增进食欲,能起重要的作用。

补骨脂、肉豆蔻均属下焦温热药。菟丝子味苦性平,虽然不热,但也是入下焦肝肾的强壮药。可见温补下焦,对于健补脾胃,也很重要,这在中医术语中叫做"补火以生土"。但是入命门的补火药,都有燥大便的作用,因此,凡大便秘结的病人,多不属于命门火衰的类型,也不宜用补骨脂、肉豆蔻等药。

4、养肝

木不疏土,当以养肝为治。消谷丸效果最好。

消谷丸方(《沈氏尊生书》):麦芽90 g ,神曲180 g ,干姜(炮)、乌梅(炒)各120 g   。

上药研细末,炼蜜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黄酒或米汤水送服,一日三次。不作丸,用水煎服,效果也一样。

慢性肝炎   治例:呼某,男,28岁,已婚,农民。1980年10月21日。患者因情志不畅致右胁疼痛,脘腹胀闷,纳呆,肢困。肝功能反复损害已五年余,曾服多种保肝西药及疏肝中药,病情时轻时重。近月来,右胁疼痛增剧,时而左胁亦痛,饮食欠佳,厌食油腻,哕逆嗳气,脘腹胀闷,食后尤甚,头晕脑胀,神疲乏力,体瘦面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处方:木瓜、三棱、莪术各6 g,生麦芽、生扁豆、刺蒺藜各10 g ,生黄芪12 g ,乌梅、甘草各3 g   。五剂。

复诊:药后胁痛大减,胃纳好转,仍头晕乏力,舌脉如前。原方继服六剂,诸证皆除。嗣后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迄今未发。

先生认为,慢性肝炎要疏肝必先养肝,故以乌梅配以木瓜之酸养肝阴,既能养肝,又能益胃;疏肝不用柴胡而用生麦芽,生麦芽有疏肝之效,而无劫阴之弊。治肝多先健脾,不用白术健脾而用生扁豆和中健脾,这是因肝喜柔而不喜刚的缘故。用三棱、莪术理气中之血,血中之气。配黄芪则不伤气,更能增强三棱、莪术化瘀之效。因久病人络,故刺蒺藜与生麦芽合用,既善于疏肝,又搜剔血络之邪。

此方乃先生自创,对于迁延性肝炎之气虚血滞者,颇有疗效。先生常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慢迁肝,疗效可靠。我们亦常用此方改汤为丸,治疗各种慢性肝病、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等。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而出现腹水,这是本虚而标实。本虚只能缓图,标实则需急治,故消水是当务之急。消水之法,淡渗之剂已不起作用。而用攻劫之品,如甘遂、大戟、芫花之类,虽有消水之效,但走泄真气,施于肝功能将竭之际,嫌有虚虚之弊,所以常是初用稍效,继续攻劫则效果不显,最后还是归于不治。至于保肝治本,必须温之养之,疏之导之,故药物务求和平,目的是希望已硬部分能有所改善,至少能保存其未硬部分。

先生曾用腐泔猪胆方治愈数人,有的腹水消后数年未见反复。其方如下:

鲜猪苦胆一个,豆腐浆一大碗。将豆腐浆加热后,搅入猪胆汁饮之。如无鲜猪胆,用干者置湿水泡开亦可用。

豆腐浆即腐泔,系指豆浆用卤水点过成脑之后,在筐中积榨时所滤下的水。

治本必须养肝,兼以活血化瘀。先生用药是这样:养肝不用峻补,而用酸温之品。如乌梅、木瓜等。疏肝不用柴胡而用生麦芽,因其具有甲木生发之气,且有消积化坚的作用。化瘀不用桃红而用生山楂,因其味酸养肝,化瘀而不峻。上述养肝、疏肝、化瘀之中,还必须佐以和胃,盖因肝病必及土故也。以白扁豆、玉竹和胃,而不用苍白术理脾者,以肝喜柔而畏动故也。此方药量不宜过重,但要多服,因药性平和,故可久服而无弊。因此先生常用此方治肝硬化、迁延性肝炎,用之亦常有效,且可防止肝炎向硬化发展。

六、失 眠

这是中医学对于失眠证病理、治则的最早论述。半夏汤·也是治疗失眠证最早的方剂,"行于阳,不得入于阴",即"阳不归阴"。阳之所以不得人于阴,是因"厥气客于五脏六腑",而五脏六腑之厥气又有虚实之分,于是根据虚实,"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去其邪"而"通其道"。若"阴阳已通",则"其卧立至"。这说明治疗失眠证大法,重在调治五脏六腑的虚实,消除内因,疏通阳气出入之道,故半夏汤方后注云,"汗出则已矣。""汗出",就是"阴阳已通"的证明。

李时珍日:"半夏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滑能润之,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8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秫米,即粟米之粘者,李时珍谓"能益气阴而利大肠,大肠利则阳不盛矣。"可见半夏与秫米合用,粘而且滑,有滋燥和胃之功,辛散之性,又有助于利窍而接引阳气,故能达到"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之效。

半夏汤虽治失眠,但不是治疗一切失眠证的必效方剂。因为五脏六腑的虚实不同,究竟是何脏何腑?阴、阳、气、血、痰、食,何虚何实?怎样才能"去其邪"?怎样才能"通其道"?还需要据情分析,不加分析,空谈"引阳归阴",是不能应付临床极端错综复杂的失眠证的。下面列举古人与先生之方治,作为举一反三的提示。综合而言,不外热、心、肝等。

1、治热

《伤寒论》(新辑宋体)76条日:"伤寒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心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这是邪热结聚胸膈,以致阳不归阴。栀子清热除烦,豆豉宣发透达,解表除烦,有引阳人阴的作用。

《伤寒论》61条日:"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脉沉微,是下之后里阳已虚;不呕不渴无表证,是病不在三阳;身无大热。是尚有微热,这说明身微热是里阳虚导致阳不归阴。在夜间,已虚之里阳不外出与邪争,两不相涉,犹相安无事,而昼日,本有身微热,卫气又欲行于阳,这不但不能归阴,且与式微之里阳更有表里分弛之势,故烦躁不得眠。干姜温中,开里阴之结;附子善走,温通内外。尤其是干姜,性热味辛,热能温,辛能散能通,一物具备通表里,接合阴阳之妙用。《千金方》治虚劳不眠。用于姜为末,汤服三钱,取微汗出,也是在里虚寒的情况下,用以引阳归阴。

以上几例,或有身热,或身微热,都说明是卫气行于阳不得人于阴,是典型的阳不归阴。但失眠症是精神活动的失常,精神的本体叫做神,神藏于心。精神活动起来一一"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藏于肝的,所以失眠症从本的方面来说,虽有五脏六腑之分,但从标的方面说,没有不通过心肝二脏的。因此,失眠症除伴有身热或身微热者当划人阳不归阴这一类型外,还当据烦躁、怔忡、惊悸、舌色、脉象等,找出重点和特点,以心肝两脏分类。

2、治心

《伤寒论》303条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证是肾阴亏虚于下,心火独炽于上,常兼舌赤苔少,脉沉细数。这是水不济火,心肾不交,以黄连黄芩泻心火,鸡子黄养心阴,白芍、阿胶滋肝肾之阴。这是补水泻火,使水升火降,则烦躁消失而入睡。

若心火结而不降,不能与肾水相交,当用黄连泻心火,反佐少量肉桂以纠正黄连之苦寒凝敛,使之有利于心火的行散。火下行,水就会上达,阴升阳降,取义于六十四卦之地天泰,故名交泰丸

心肾不交重点在心火过盛,故以泻心火为主,以上二方为准则。若重点在肾水不足,心烦不如前者严重,治当滋肾阴以制心火,宜六味地黄汤、丸,或其它补肾填精之药,久服以收功。这里滋肾阴只是手段,其目的仍在制心火,邵新甫所谓"壮水之主,静以制动"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为交通心肾法,另外还有补脾养心法。因脾主思,忧思伤脾,必耗心血,就会怔忡少寐,心悸不安,乍寐乍醒,脉涩神虚。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说:"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此主证在心,病因在脾。

除清心静养,药物当以养荣益气之药补脾化荣,或少加清火,镇静之品,如养心汤、归脾汤等,随证选用,并屏绝杂念,持之以恒,日久自能痊愈。或用鹿角胶一味,热酒化服,以血肉有情之物,更易收到益血填精的效果。以上是治心安神为主,下面讲治肝安魂之法。

3、治肝

《金匮要略》日:"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养肝敛魂;佐以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清热润燥,滋肾以养肝,清热以安神;炙甘草奠安中土,以养五脏;尤妙在川芎一味,辛温走窜,在大队敛润药中,用以条达肝气,有调和阴阳的作用。本方在《千金翼方》中加麦冬、干姜,治伤寒吐下后,心烦气乏不得眠,更有利于接合阴阳。

酸枣仁汤适用于肝不藏魂的虚烦证。所谓"虚烦"之虚,有两种涵义:一是无痰饮宿食,故谓之虚;二是五内枯燥,荣少血虚。肝不藏魂,除肝血虚、肝阴虚之虚证外,又有肝气郁结的实证而致者。

又有痰火郁于胆经,肝胆相聚,影响肝魂,必惊悸不眠,口苦心烦。有痰用温胆汤,无痰用桑叶、栀子、丹皮等清泻少阳,使胆火得清,睡眠自然安定。

肝胆合病的,当肝胆同治。如《医醇媵义》载:"无锡孙左,身无他苦,饮食如常,惟彻夜不眠,间日轻重,如发疟然,一载未愈。予诊其脉,左关独见弦数,余部平平......此实(少阳)与厥阴同病,甲乙同源,互相胶结......为制甲乙归脏汤,连服数十剂而愈。"其方是:珍珠母、龙齿、柴胡、薄荷、生地、红枣、夜交藤等味。镇肝养肝之中,兼升散少阳之郁火。

肝不藏魂,有由于肺燥的,燥则火生,金不制木。当用凉润敛降之药。方用生百合一两,养肺金以制肝木,加入苏叶9 g ,下气解郁,敛而且降,安魂之中,有引阳归阴之意。

失眠治肝,凡言肝虚的,都是肝阴虚,虚则补其母,当补肾。凡言肝实的,都是肝火盛,实则泻其子,应泻心。这和补肾水泻心火的交通心肾法,实有殊途同归的道理。因此。从理论上便于学习和掌握,分为治心治肝,而在症状上有时则不容易截然分开,但临床既久,融会贯通,就能得心应手。头头是道了。

4、其它

失眠证在理论上,虽然治心、治肝条理分明,但在实践时,还要多方面吸收一些临床的成熟经验,才能开发思路,用方灵活,效果更好,现举例如下:

七、遗精

关于遗精的治疗,何梦瑶曾说:"以涩治脱,未止,不如泻心;泻心不止,不如升阳。"又说:"升阳最妙,肾气独沉者宜升,脾湿下溜者宜升,肝郁者宜升,不止一途也。"他把遗精的治法归结为固涩、泻心、升阳三法。通过临床实践,先生的体会是:固涩不愈,宜通精窍;泻心不愈,宜泻相火;升阳不愈,宜敛浮阳。

遗精的形成,从西医学的观点看,有因房事不节,致神经衰弱的;有因劳心过度,或淫思梦想,致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失调的;也有因精囊炎、输精管炎、前列腺炎或盆腔其他·

炎症而产生的。其中性神经衰弱滑泄频繁的,通常当涩以固脱,或再加入补肾壮阳药。但滑泄不止,除虚证外,还有属于精窍不利的实证,若误用涩法,必然愈涩愈剧,治宜通因通用,采取利精窍一法。《冷庐医话》载一案:"鄞医周公望,治一梦遗几死,百补不愈,以滚痰丸一两行之,即愈。"又载:"王官寿遗精,闻妇声即泄,瘠甚欲死,医者告术穷。缪仲淳之门人,以远志为君,莲须、石莲子为臣,龙齿、茯神、沙苑蒺藜、牡蛎为佐使,丸服稍止,然终不能断,缪加鳔胶一味,不终剂而愈。"前案用礞石滚痰丸通窍利痰,后案于清心剂中加入鱼鳔胶通窍活血散瘀,俱能应手取效,说明遗精既久,精窍或有未尽之败精留滞,邪不去则正不安,故通利精窍则效。

劳心过度或淫思梦想,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导致遗精,远志、茯神、石莲子等清心安神药亦确有疗效。但遗精伴有心神不安,肝魂妄动以致淫梦颠倒的,又当区分标本。劳心过度,或所思不遂,以致淫思梦想而遗精,当以泻心、清心为本,治遗精为标,可使火熄神清,精自安位。但又有病源不在心神,是由生殖器官炎症,即所谓"厥气客于阴器",阳强不痿影响心神而妄梦的,是相火为本,妄梦为标,清心泻心就无济于事,此当泻相火。如有梦而遗,采用龙胆泻肝汤疏泄肝经湿热,就是一例。这种梦,因阴器的湿热刺激,相火妄动,肝魂不安而作,其梦也必是交合一类,与劳心过度之杂梦无章者不同。如不影响肝魂,无梦而泄,单用封髓丹以知母、黄柏泻相火,遗精亦止。

至于升阳一法,脾湿下溜,迫精外出者,当升脾阳;肾阳不举,精气下陷者,当固肾佐以升提;肝气不畅,郁而求伸,疏泄无度者,当升达肝气。这些都是必要的方法。但又有滑泄既久,导致阳气浮越,不能潜藏,阳气不潜,固摄无权,精更不固,这样恶性循环,若再升之,散之,岂非坠井下石。在此当用潜阳一法。《金匮要略》云:"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芤是精虚阳浮,芤而兼动,则相火有不安之相。微紧是阴阳不交,荣卫不和。桂枝合甘草以养阳、通阳;芍药合甘草以养阴、敛阴;辅以姜枣,和阴阳而调荣卫。尤妙在加入龙骨、牡蛎,收敛浮阳之中,又有收湿固涩作用,对比以上诸方,属潜镇收涩之剂,对于滑泄既久,正虚而兼阳浮的病人,是必要的治法。

遗精频繁,多宜于固涩。久治不愈,又多邪滞精窍,法当通中有塞,塞中有通。《医林改错》云:"刺猬皮一个,瓦上焙干,为末,黄酒调服,治遗精梦遗,不梦而遗,虚实皆效。"因刺猬皮味苦,能降泄;刺能走散,通窍行滞;炒炭又有收涩之用;行之以酒,通塞两用。除纯虚、纯热之症外,一般都可取效。正方之外,小方单方,有时能取得意外的效果,临床者请注意用之。

九、腿 痛

先生在附属医院门诊上班时,遇一患者,主诉腿痛,不甚剧烈。只是酸痛不适,不红不肿,无特殊体征,亦无明显致病原因。察其脉象,细濡稍数。因按湿热辨证治疗。处方:

苍术6 g ,黄柏5 g,防己6 g,威灵仙3 g   。水煎服。

上方服完三剂,患者又来复诊。自述服第一剂后,全身骤然自觉发热,不久热退,腿就不痛了;服第二、三剂时未再有此种现象。今来求方善后,以期巩固疗效。

肺气肿

肺气肿中医学谓之肺胀,常并发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可随着这些疾病的反复发作而逐渐加重,故本病的治则,初期大都离不开解散风寒和宣肺平喘。但随着肺气肿病情的发展,就不仅是内寒而更重要的是肺胀缩无力,致换气困难。这在中医学上属于肺虚。肺气虚,则下降无力,更进一步加重肺气肿。同时肾虚不能纳气,也是肺气不降之原因。故对久喘的肺气肿患者,当补肺、敛肺,纳气归肾。先生曾拟一方,用以治肺气肿,效果尚好。

处方:红人参9 g,麦门冬12 g ,五味子4.5 g ,炙甘草3 g,清半夏9 g,核桃肉12 g ,冬虫草9 g,杏仁6 g,厚朴4.5 g ,苏子3 g,桂枝6 g,生姜2片。

肺郁血者,去厚朴加莪术9 g,黄酒120 g   。外感未尽者,加苏叶9 g ,陈皮6 g  。

此方实由生脉散、人参胡桃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苏子降气汤等方组合而成。生脉散补肺气不足,养肺阴之枯竭,敛肺气之耗散,为主药;桂枝通阳而降逆气;半夏配麦冬,开结而不燥;厚朴、杏仁治胸满;核桃、冬虫草纳气归肾,兼以润肺,补肺;生姜、苏子散水降气。合而用之,有补气、敛肺、降气、纳气的作用,故疗效较好。

举先生治例证之:孔某,男,50岁,干部,曲阜人,1972年夏季邀诊。患者胸满气短,咳嗽,活动后更甚,已数年,西医曾诊为肺气肿,服过西药,也服过降气、宣肺等中药,如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麻杏石甘汤之类,效果不显。或虽小效,旋又复发。经诊视后,知其肺气虚,即予以上方,服四五剂,症状显著减轻,患者自称此方比以前服过的中药方都好,服后发作的时间延长(数月或半年)。即使发作,症状亦轻,且再服上方仍可迅速好转。在肺气肿缓解期,用上方改汤为丸,长期服用,效果更好。

寒 秘

寒秘即阴寒之邪,与肠中宿食糟粕互结,寒秘较为少见。下面举先生治例:王某,男性,年40余,山东省威海市人。1956年求诊。患者患脘腹痛多年,每痛时数日不大便,脉象沉紧。出示以前曾服过的药方,大多是枳朴大黄等行气泻下药,其中有用至30 g  者,但大便仍不通畅,先生诊毕给予大黄、附子、细辛各9 g ,一剂即大便畅下,粪中有黑色粒状物,大者如黄豆,数量甚多,坚硬异常。自后腹部舒适。

此证大便秘结,脉象沉紧,肢冷舌淡,寒象明显,故用大黄附子汤。先生认为,用该方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其人不呕。因为呕则病机向上,不宜用下法。二是细辛用量宜重,先生常用至6一一9 g  。细辛与附子合用,驱其陈寒痼冷,使久已处于呆滞状态的肠管活动起来,大黄才能起到推陈致新、泻下糟粕的作用。

(0)

相关推荐

  • 229.中医方药合集

    229.中医方药合集 目录 方药治痹病1 --方药治骨痹病2 --方药治胃脘痛 --方药+针灸治头痛 --方药治的失眠 --方药治小儿常见病 --方药+外冶技术治鼻渊病 --方药治骨痹+外冶 --方药 ...

  • 一个化解老胃病的千古名方

    这个方子是什么呢?张仲景的半夏泻心汤.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那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连年征战,老百姓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饥一顿,饱一顿,最容易受影响的就是人的脾胃,所以那个时候有胃病的人也不在少数.先师 ...

  • 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对药配方大全集

    2021-07-03 09:15 <本经>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又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 ...

  • 健脾胃、去痰湿、清湿热,介绍一剂经典名方

    中医界有一句话,叫"外感法仲景,内伤从东垣." 李东垣非常注重对脾胃的调养,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脾胃论>,书里记载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等,每一首都是传世 ...

  • 李克绍临证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 胀满 脘腹胀满是常见病之一.胀满和痞硬不一样,痞硬在触诊时有板硬.紧张的感觉,只局限在胃脘部.而胀满则是撑胀不堪,轻的也可能只局限在胃部,而重的则能全腹膨胀,腹皮绷急. 由肠胃本身不健 ...

  • 练针的一、二、三、四和针灸临证经验

    张缙教授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人类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 张缙研究员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运用针刺手法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研究,从医五十余年,从实践到理论,完善了针灸技术的基本功训练.单式手 ...

  • 亲见路老治顽疾一一国医大师临证经验实录之十二

    路志正临床倡导综合疗法,内外同治,针药并用,食药结合,身心并调,以汤药配合熏洗.茶饮.针灸等法取效,常使顽疾药到病除.观其处方,药味少,药量轻,选药准,常融经方.古方.时方于一炉,灵活化裁,知常达变. ...

  •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顽固失眠的用药经验和特色一一国医大师临证经验实录之二

    亲爱的朋友们,说到失眠,我们曾推出一期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失眠的医案.但关于治疗顽固失眠,今天我们要介绍另一名国医大师朱良春. 朱良春老师治疗顽固失眠思路广博,用药独特,博采众方,独辟蹊径,崇古而不泥古 ...

  •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瘀血发热二例

    瘀血发热一证,临床时有所见,但<黄帝内经>对于此证未见明文论述.推测其发病机理,当与痈疽发热有所近似.<灵枢·痈疽篇>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 ...

  •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药食过敏二例

    一.清解脱敏皮疹净 退休工人钱某,同事小唐之岳丈也.年已古稀,有生以来从未发生饮食过敏现象.而于1994年春节前,饭前食带鱼一块,饭后半小时许,躯干及头面间骤发云片状丘疹,奇痒难忍,且愈发愈多,并相互 ...

  • 【各家经方】曹永康《二加龙骨汤临证经验》

    [各家经方]曹永康<二加龙骨汤临证经验> 曹永康 仲景经方 2018-08-29 <仲景经方>第20180829期 文源出处 <江苏中医药杂志> 1986年第11期 ...

  • 【名医经验】周慎教授:“镇魂六方”治疗失眠经验 二、两位名医大剂量应用生白术临证经验

     周慎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教授.全国首批老中医经验继承人.湖南省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曾师从着名中医专家刘祖贻研究员,业医30余年,对脑病的诊治具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失眠症的治疗 ...

  • 名医临证经验丨国医大师邓铁涛常用经验方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 组成:党参18g,白术12g,云苓15g,柴胡9g,佛手片5g,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g,甘草5g.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