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吟着这样的诗句,乡愁就会悄然爬上心头……

还原故人往事   袒露真诚温情

  ——夏元明散文集《满架秋风》读后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据说这是郑板桥先生的对联,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农家画卷呀:春雨潇潇,庭院里的瓢儿菜如饮琼浆,眼前如绿毯一般铺展开来。秋风阵阵,架子上的扁豆藤蔓密密匝匝,黄的、白的、紫的小花如无数的蝴蝶儿翩飞……

品着这副对联,乡愁爬上心头,不由人不油然会想起乡间的老家。可是,远在北京,我不可能经常回到鄂东的家。无奈,我的躯壳还得在异乡讨生活。那么,工作生活之余,我们可以纸上还乡,在字里行间寻找一份精神上的平衡和慰藉,也是一种乡愁的简易疗法。

我们黄冈人真的很幸运,因为故乡从来不缺文人。黄冈籍诗人和作家陈沆、闻一多、废名、徐复观、刘醒龙、何存中、夏元明等先生的书籍,就在我的书桌、茶几、枕边堆放着,触手可及,一翻开来,我的心儿“刺溜”就回乡了……

2018年3月,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夏元明教授的散文集《满架秋风》(武汉出版社)出版了。因为认识夏老师的时间并不算长,应该是2017年初我出版散文集《留住乡愁》之后,赠书他才有幸结识的。于是,彼此加了微信,通了电话,就是至今没有会面,也就是所谓神交吧。

实际上,夏老师这本新书中的很多篇章,我这一两年来先后在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中拜读了。因为读了大呼过瘾,很多浠水籍朋友疯转,我也不断转发。新书出版后,不少名家和学者都写了书评,足见其受热捧的程度。

今年春节以来,我几次想去拜访夏老师,也顺便领到新书,奈何总是被耽搁了。现在新书出版快半年之久,我终于收到了这本32万字之巨的散文集《满架秋风》。

我本来是搞新闻学研究的,写散文是业余爱好,至今不敢顶着“作家”的帽子。而夏元明先生是搞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写散文也是业余爱好。他在新书《后记》中也说,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好吧,谁也不承认是作家,既然我们全是“野路子”散文写作者,看看我们如何惺惺相惜吧。

    一、不玩套路,秉笔直书

自古以来,散文这种文体,玩不得假,来不得虚,必须真实书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春》《绿》,调动了多少描写和抒情的手法,文字不可谓不唯美。但是,终究抵不上《背影》一文的影响力,那个充满舔犊之情的父亲的背影,深深地烙在无数的中国人的心中。

散文这种苛求真实的要求,恰恰不太像文学体裁,倒像是新闻文体的写作要求。著名记者穆青先生就提倡“新闻散文化”。事实上,出自高手采写的新闻作品,完全可以当散文来读,比如《县委书记的榜样》《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等等。

夏元明先生是一位学者,他研究过大量的作家和作品,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按说他对写作的套路是熟悉的,也可以驾轻就熟,避实击虚,写出一篇灿烂的篇章。然而,他主动放弃了任何套路和伎俩,完全就着自己的眼见耳听心想来写。

他对写作的真实性要求,真实得相当可爱。用他自己的话说:“散文这种东西最要紧的是真情实感,半点虚伪矫饰就令人硌眼,更别说满纸做作。”(第116页)“我写文章崇尚诚实,我以为诚实是一切文学的灵魂。没有诚实,写得再怎么天花乱坠也是无益,甚至还是害。”(第247页)好了,他不是简单地追求真实,他是以考量人品标准之一的“诚实”来衡量,这就太较真了,有执拗劲了。比如:

(祖父的)黑是可能的,因为我和我孙子都继承了他的血缘,我们都生得黑。(第2页)

有一次祖母咬住父亲的肚皮,下死劲咬,硬是不松口。这样的事,无论谁都会发火,但父亲却轻言细语地对祖母说:“大,快松口,肚皮啮穿了。”(第23页)

母亲过门不久,两人就发动了战争,祖母动手打了母亲。母亲揪住祖母的发髻,将祖母抵向墙角:“看你还打不打!”母亲年轻,祖母自然不是她的敌手。此后,祖母只好君子动口不动手了。(第6页)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我独独记住了她?没有别的原因,一定是因为她的漂亮。(第92页)……

由上面的这些段落,祖父天生的黑、祖母的霸道蛮横、母亲的年轻气盛、男人爱美女的真性情等等跃然纸上了。

二、还原乡村,悲天悯人

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作者是从乡村打拼进城市的大学教授。记录乡村本来可以有三种视角:俯视、平视、仰视。通读全书,作者写人记事大多数时候选择的是平视角度,将写作对象看作正常的人,将人性的善恶优劣都“和盘托出”,决不刻意隐恶扬善,描绘成新闻报道式的“完人”。更由于作者书写的大部分是自己的家族长辈和老师,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作者不少时候还用了仰视的笔法,是合情合理的。

正如作者在《岳父何祖应》一文中的自我解剖:“我并不是个高高在上的人,本来就是一个水货教授,值不了几个钱,没有什么好故作高深的,何况是对自己的长辈……”(第63页)这种放下身段的心态,才会与乡村的老百姓情感相通。

在这本散文集中,作者主要选取乡村的小人物和平常事,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重点是作者血缘和姻缘关系的家族成员: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姑姑、舅舅、舅妈、大伯,妻子和她的祖母、父亲、母亲等等。书写过去贫穷落后的乡村,最要紧的是要有家国情怀、悲天悯人的情怀,才能还原在中国大地上苦苦挣扎求生的老百姓,还原往日乡村艰难的生存图景。

全书中很多“泪点”,让人无法释怀:12岁只身要饭到罗田寻父的姐姐、捡破烂买收音机的岳父、腰上藏着现金防盗的岳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王淡云老师、酷爱读书的疯老头夏畏三、因所谓的“早恋”小纸条失学的多儿、惨死的“磨瘫”姐姐等等……

三、饱蘸情感,酣畅淋漓

散文,贵在真实,行文自然,有真情流露。散文中的“我”,不需要戴上“面具”,喜怒哀乐,本色出演就足够了。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散文可以全面调动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写作手法。散文能引起读者共鸣共振的,恰恰是作者的情感处理上的艺术。

夏元明先生是表达情感、宣泄情感的高手。作者笔端饱蘸情感,既有直抒胸臆,也有在遣词造句之中隐藏着情感和情绪。其实,每一个方块汉字的背后是有温度的、有色彩的、有空间的、有感情的综合体,就靠作者和读者在交流之中,如何准确地传递意义和情感。且看书中的例句:

1.直接抒情:

老人(祖母)没有留下名字,苦难就是她的名字,记住苦难,就永远记住了她。(第8页)我仿佛看到屋前屋后的秋草,在秋风中瑟瑟抖动着,那是老娘的萧萧白发,每一根都拨动着儿女的心弦。(第75页)

2.描写传情:

父亲的唢呐还在,只是落满灰尘。也许我该收藏起来,让我们的后人学着吹奏。(第13页)特别是宽大的臀部,几乎塞满我们的视线。(第86页)

3.议论含情:

我老婆“嫌”是“嫌人”,但能对我的“症”,除我的“病”,我只能给她恢复名誉,以“贤”字为之正名。(第70页)

4.叙述融情

我告知要买的东西和斤两,她就风一样忙碌起来,忙完又画一般静着。(第94页)与我的目光相遇后,再迅速地逃开,过一会儿又重演。(第105页)一咬牙,最后写了一句:“我的心早就飞到了你的身边!”就这样,不再改了。(第106页)

……

四、幽默风趣,会心一笑

不得不承认,我们中国人普遍缺乏幽默细胞,不苟言笑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据说一个人的幽默能力和其智商成正比关系。的确,幽默要分场合、看对象、讲尺度。否则,你以为是在用心地“幽”,可是人家还是面无表情的“沉默”,还是不懂你的“味”……

不读《满架秋风》,我们就知道作者智商肯定高,否则何以当大学教授呢?读了《满架秋风》,眼睛穿梭在作者幽默风趣的文字之间,你就更加相信:此人不仅不是那种高智商的书呆子,且多才多艺,还是一个长不大的调皮的“大男孩”,像“老顽童”一样可爱之极,极有幽默的本事,而且是家族传承的乐观开朗的基因。且看书中的这些句子:

我哥和我儿子倒是白净,但儿子的儿子还是黑,基因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第2页)

(儿子)可怜弹了一阵,兴趣转移了,十几年不再摸吉他的毛,可怜那把吉他一直躺在挂衣柜里,大气都不吭一声。”(第3页)

甫一坐定,姑姑就扯下了头上的寿冠,说“像唱猴把戏的,一点不好玩!”(第38页)

我心想,吃醋与年龄无关,谁让你们玩情调。当然长辈的事不好过问,一笑了之。(第41页)

(岳父)他真的是比庄子还庄子,难得他有这份宽心。(第63页)

有个笑话,说某老师娶了他的学生,该生始称他为“老师”,继称“某某”,最后骂曰“狗日的”……不到骂人,就不能说真“爱”。(第67页)

只见王老师躺在床上滚来滚去,不住地扯自己的头发,终于写出了《铁夜校》一诗。(第89页)

大妹妹叫香姣,可惜不是香蕉,不然饿了可以吃一口。(第127页)

而远处秧田里的“等鸡”则是悠悠地唱着歌“啊等,等……”等谁呢?不知道。而天空的布谷不知疲倦地骂:“光头大哥,好吃杂种……”不晓得谁得罪了它,从夜里骂起,一直骂到天亮也不停歇,嗓子都骂哑了,还不依不饶。(第136页)

……

现在是个浅阅读和快餐文化消费的时代,一本书再好,无人阅读就等同于废品。要想让读者兴趣盎然地读下去,那还得有“卖点”。因此,语言风趣幽默,无疑是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是作品的一大“亮点”所在。

五、方言俚语,雅俗共赏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方言是与地域不可分割的。方言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只有“本地人”才能解读全面,达成共识的“意义区间”。如何用好方言土语,如同选好“食材”做出“特色菜”一样重要。写作既然是一种大众传播手段,就要考虑到方言和书面语的比例搭配。如果完全是方言写作,那就很难让某个方言区以外的读者来分享意义和价值。如果完全是用规范的书面语写作,作品无形之中就少了特色风味,千人一面,那就是所谓大路货了。总之,方言俗语的运用,要讲究得当,才能实现雅俗共赏,有更广泛的读者。

《满架秋风》书中方言表达随处可见,而且意思很到位。这里,选取了一部分方言表达,可谓读来余味无穷:

(曾祖母的父亲)对曾祖母说:“大姑娘,不要急,我也给她看(养的意思)了一个。”(第6页)

她对父亲的评价是“三代没读书做牛昂(牛叫)”(第15页)

可母亲只是说:“想嚼蛆!想美妙的再找一个啊!”(第16页)

我们家缺柴尤其严重,父亲有时候批评母亲:“你烧窑啊?”(第20页)

我们湾有一个出了名的不好搁伙(相处)的女人,外号叫“玩意婆”。(第28页)

姑姑一头撞进四叔怀里:“我怕你个翻眼睛强盗,你戳我一根指头试试!”(第37页)

大伯的确很少说话,但一说话就很“胀人”,刁钻。(第53页)

因为说话有点口吃,我们称他为“范哽巴”。(第97页)

父亲说:“连菩萨也会呵苞。”呵苞即拍马屁。(121页)

哎,糊(即骗)爷糊娘的东西!(第126页)

好芤(聪明乖巧之意)伢,明朝嫁到一个好女婿!(第135页)

母亲诧异,怪父亲不托直。(第217页)

……

坦率地讲,《满架秋风》那些写故乡之外的散文篇章,我就不大爱读了。其中的游记文字,本身也谈不上太精致,我就随便翻翻。由此看来,我认为最出彩的还是作者书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尤其写熟悉的亲朋好友,入木三分,令人叫绝。同时,连带“出场”的作者也是“原形毕露”,拉响二胡,吃肉喝酒,偷书抄读,好不快活也……

(0)

相关推荐

  • 一架扁豆,一架秋风

    秋风中,与一架累累扁豆相遇,觉得秋色丰饶,寻常巷陌间也有繁华.仿佛那扁豆架是一座紫色的草庐,里面住着淳朴洁净的妇人,她的微笑里有着温暖丰厚的情意. 平常的日月,无惊无艳,但自有一种沉实和动人,就像一架 ...

  • 原创┃乡愁·春雨

    原创┃乡愁·春雨 文/欢爸 时间/2016-04-21 06:28 [引言]春雨贵如油(chūn yǔ guì rú yóu)是指春天的细雨像油一样可贵,形容春雨宝贵难得.出自于明·解缙<春雨& ...

  • 炸响秋的希冀、希望,醉了秋风、揣着乡愁匆匆走向回家的路

    炸响秋的希冀 当灿烂的阳光点燃露的晨曦 一缕轻烟 托我欢快的足迹 向携云共舞的高处攀登 内心的躁动 风飘于两忘的山顶 俯望 硕果累累的金秋 若隐若现处 山村一片盎然生机 是谁 用神来之笔 将雄伟的蓝图 ...

  • 秋风架下

    考试未过,心情有些欠佳,为缓解一下焦虑,也不想外出,遂去屋后小菜园子里逛逛,趁此感受一下秋意渐浓的湿润妥帖,或许能好好安抚一下这恹恹的小心灵. 小时候父亲的教育严厉,上学除外的其它时间,都只许我们呆在 ...

  • 清·郑板桥铭书房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图录号: 1795 估价RMB: 10,000-20,000 成交价RMB: 43,700(含佣金) 1795 清·郑板桥铭书房对联 铭文: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板桥郑燮.淮夷长(白).郑燮 ...

  • 【散文】邹辉/蒲扇里的童年(外一章)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外一章) 邹辉 我喜欢夏天.特别思念童年清晨小鸟 ...

  • 秋风四帖/长风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唐志平 投稿邮箱 1019474369@qq.com 秋风四帖 长   风 秋风帖 草木应时, 青空开始对万物呈现更多悲悯. 老城墙垛口, 酸枣树和灰鸽子,同时 ...

  • 满架秋风扁豆花,感受国画大师笔下豆棚之趣

    扁豆,以其纤长柔软的蔓茎.别致淡雅的花色.累累满枝的豆荚,常常出现在国画花鸟画中. 或做秋景点缀,或单独成幅,不仅富有田园气息和生活情趣,同时也能表达画家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朴实深厚的人生体验. 接下 ...

  • 头条 | 满架秋风扁豆花——一起来感受近现代名家画中的豆棚之趣!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扁豆,以其纤长柔软的蔓茎.别致淡雅的花色.累累满枝的豆荚,常常出现在国画花鸟画中.或做秋景点缀,或单独成幅,不仅富有田园气息和生活情趣,同时也 ...

  • 满架秋风扁豆花,画里最美的豆棚之趣

    ❤点击免费领取➔ 花鸟.山水画.水墨技法大全视频教程 ◆ ◆ ◆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扁豆,以其纤长柔软的蔓茎.别致淡雅的花色.累累满枝的豆荚,常常出现在国画花鸟 ...

  • 满架秋风扁豆花

    满架秋风扁豆花 □骈国华 扁豆属于乡下.城里人住着高楼大厦,没地方种它.乡下农民家家户户都有个小菜园,篱笆旁.墙角边.杂树下,到处都可以种.扁豆也泼皮,随便你把它种在哪,接上潮气,很快就会生根发芽,长 ...

  • 『尘世走笔』满架秋风扁豆花丨陈玉洲

    满架秋风扁豆花 作者:陈玉洲 自古就有悲秋之说,而我却讲,秋天里只要有扁豆花."紫月亮",秋就不会太凄清和悲凉. 扁豆花开,红白紫灿烂一片,但人们绝不会感到艳丽,即便是那红色,也仿 ...

  • 满垄秋风扁豆花

    孙伟 秋风拂过垄坡,春夏以来垄上争奇斗艳的野花,差不多快要销声匿迹.那几根攀援到树梢的丝瓜藤蔓,上面零星点缀着三两朵黄色花朵.有人说,树有树的伟岸,花有花的柔美.瑟瑟的秋风中,垄坡上树儿的黄叶开始飘零 ...

  • 【诗词鉴赏】一架秋风扁豆花,古诗词里的豆花,秋天独有的花色!

    秋风起,豆花开.一簇簇娇美的扁豆花在秋日里绽放,那淡淡的粉,莹莹的紫,顶着秋风,缀着晨露,明媚着秋的诗行,婉约着秋的韵脚,成了秋天独有的花色. 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 ...

  • 文学笔记·附录·《满架秋风》散文集的优点

    (作品赏析)散文<满架秋风>让李灿老师解读的很透彻 第一,不虚美,不隐恶.--从这第一段的解读,表明了那一代人的纯真.淳朴. 第二,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这一段的解读,说明了前辈人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