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管理》第五讲:资源必须分配给机会

阅读:

为了创造成果,资源必须分配给机会,而非问题。无须赘言,,我们不可能抖去所有现存的问题,但我们能够而且应该把它们降到最少。(彼得.德鲁克《为成果而管理》第一章 企业的现实状况)

解读:

人们总是希望解决问题,于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问题上,但是问题是解决不完的,一个人一辈子会面临林林总总的问题,如果不想被问题所困扰,大概只有等到灵魂离开我们躯体的时候才有可能。

要把你的资源分配给机会,那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才有可能创造新的可能性,甚至开创新的事业。大凡从事研究的科学家选择研究课题时,如果着眼于易于成功而非着眼于接受挑战时,那么纵使取得了成功,其成功也是相当的有限,最多不过是在某个论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而不是以自己的名字去给某个定律命名。所以真正的成就,只属于那些善于抓住机会选定研究课题并挑战自己的人。

所以组织应该制定相应的会计和预算政策应该是两套。第一套预算用于今天,第二套预算用于明天。

用于今天的预算是营业收支预算,它显示出维持现有业务所需要的费用,一般大约占到全部费用的80%〜90%。它的意义在维持今天的正常运转,因此,企业始终应提出这样的问题:“要维持正常运转,我们最少需要花多少钱?”

用于明天的预算是一套独立的预算,在企业的全部费用中,它占的比例很小,只有10%〜12%。但是它却需要很稳定,因为它关乎企业的明天和机会。做为企业经营,我们的目的不是“不败”,而是“取胜”。用在未来的预算如果不能长时间优质稳定,那么这种费用就很少有机会发挥他的作用。因为这套预算是为新产品、新技能和新服务提供支持的。

只有着眼明日,才能到达明日,两套预算正是为了变革的明天,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于国家都是如此,我们虽然活在今天,却不是为了过完今天,而是为了创造明天。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更加富有现实意义,是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我们正是要从今天走到明天,而且我们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了。

德国《经济新闻报》2014年11月16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研发超越欧洲” 的文章,指出中国2014年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将首次超越欧盟28个成员国。5年后,中国还有望超越目前领先的科技大国美国。这意味着,中国复制欧洲和美国技术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早在2012年,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几乎与欧盟持平,当年中国投入2570亿美元,欧盟是2820亿美元。中国经济正形成与欧洲类似的“密集研发”趋势,研发投入在GDP所占的比例已接近工业发达国家。

事实上,中国从2008年到2012年间,研发投入翻了一番。相反,欧盟和美国2008年之后几乎没有增加。今年中国的研发总投入预计将达3110亿美元,首次超过欧盟28个成员国2920亿美元的研发总投入。经合组织的经济学家多米尼克·盖雷德认为:“按照曲线趋势分析,中国的研发经费2019年有望超过美国。”

2012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2.0%,虽然仍落后于德国(3%)、法国(2.3%)、荷兰(2.2%),但已超过欧盟的许多国家,如英国(1.7%)、西班牙和意大利(各1.3%)。中国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达到2.5%。高研发投入也产生成果,中国2012年专利申请数量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以格力为例,如今的格力已经成为世界压缩机之王,拥有5000人的研发团队,甚至超过了行业上专业研究机构的规模,已建立了400多个实验室,拥有专利近10000项,发明专利2500多项。

格力技术研发机构主要包括:基础研究院、产品研发中心、基础零部件研发中心、实验室检测中心、模具中心、试制中心、自动化设备制造中心、绿色资源再生中心。这些技术职能单位各自侧重的技术研发重点不同,形成了面向基础技术、工程化应用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的完整研发体系。其中基础研究院有机电研究院、制冷研究院、家电研究院、自动化研究院。商用空调技术研发有一部和二部。对这些部门,格力采取的是扁平化管理的方式,简洁高效。2013年营利108.21亿人民币,其中40亿作为“第二套预算”再投入到研发中。正是这些研发机构和成果支持着格力的明天,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近年来,中国经济正快速转型,这个曾经发明过指南针、火药、印刷和造纸的国家,经历长时间的低谷后,正重新走向科技强国的道路。而每一个组织,也都需要第二套预算迎接这样一个伟大的日子。

将资源分配给机会,才可能让机会最大化。

彭信之

------------

子曰德鲁克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用走心的文字让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流碰撞

长按关注,谢谢转发朋友圈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

让我们抱书取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