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律诗之(八):格律诗难在哪里?
文:清溪先生
前边已经发了七章,共计十一篇文章。分别谈到格律诗布局谋篇、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现风格、题材分类。清溪之所以不厌其烦,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看似无关的东西,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了给写格律诗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写格律诗要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这样下笔才能张弛有度,进退有序。
许多初学格律诗者,常常觉得自己明明是这样想的,写出来却又是另外一个模样。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别人写出来的格律诗充满了美感,有意境,有情怀?我却越写词语越贫乏,越来越像老干体。格律诗难,难在哪里?
一、格律诗难在平仄
对于初学者来说,格律诗首先难在平仄。为什么会觉得平仄难?我个人觉得是我们所掌握的词汇量不够。这里有人会问,我们是写格律诗,又不是考英语,为什么要说词汇量。其实,写格律诗真的需要你掌握丰富的汉语词汇,你所掌握的汉语词汇越多,就越不会被平仄束缚。我拿一首近作举一个例子,这首诗我在写完之后共作了三次修改,到最后定稿的时候应该是改动得有点大了。
山行:七十一 /清溪先生
桐花落尽少伤春,毕竟韶光不等人。
湖水澄明风淡泊,莺声婉转调清新。
去年半道一身雨,今日征途满面尘。
怀抱三江增志气,遍行五岭长精神。
这首诗的初稿是在四点多的时候发上来的,到快下班的时候突然觉得才登对洗去不工,于是将才登改为笑临。到吃过晚饭后,又觉得笑临和洗去太勉强,不够自然。于是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将笑临改为去年,洗去改为今日。同时,如果是这样改转句,那么结句怀抱三江生意气的连续性不好。于是,将生意气改为增志气。
但是,改完第二个版本后依然觉得有些地方不顺畅。再读,然后发现问题是出在起句上,起句中的少遇人拗口,如果改成少一人又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太像,何况读者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少一人。于是我不得不对起句进行了大改,将桐花落尽不成春,改成桐花落尽少伤春。将再入青山少遇人直接推倒,改成毕竟韶光不等人。
这种大尺度的修改在我之前的作诗经历中比较少见,往往改动太大,总有情感和表述上的不连贯,写诗之人较为忌讳。我今天之所以拿出来,一是作为反面示范,二是从平仄上来说,只要你掌握的汉语词汇足够丰富,花多一点时间思考,总能找出符合平仄的替代词。
二、格律诗难在写出新意
学诗之人无人没读过唐诗、宋词的,最起码的是读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有些朋友可能还读过魏晋南北朝的诗,全唐诗,甚至有些朋友可能还读过宋诗、明诗、清诗。我是不太喜欢读书的人,也看过全唐诗选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的个人选集以及各个诗人的传记。你看得越多,就会在写诗的时候不自主地跳出那些名作锦句,他们一方面是丰富了你的知识,另一方面却又会干扰你的写作。
当你写瀑布的时候,脑子里会不会止不住地跳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当你写落花,这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会自动侵入你的大脑。怎么办?我们只有把那些学过的名人名作屏蔽掉,不要让他们干扰我们的写作。武侠小说里边的大师常常会说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我们学前人的作品主要是学他们的章法、立意、修辞手法,而不是学他们现成的句子,特别是名作名句,较多地使用名人锦句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一看就很low。这个月最流行的就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见到头条诗人各种版本的四月芳菲已不下十次。
我刚才还在头条上看到有首诗,里边写道:“吴刚约我桂花酒,仙女邀来李白餐。”前面那句一看就知道出自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这句借用也就借用吧,后边那句仙女邀我李白餐就无法理解了,李白餐是什么餐?为了对仗简直是啥都不顾了。
感怀:七十四 /清溪先生
满城灯火渐阑珊,辗转非因夜雨寒。
先是青春留不住,后来旧梦也凋残。
这首感怀可以说是用了古诗的皮,实质上更象是一首现代诗,它的每一句都是跳跃的,也很口语化。但是你从平仄格律上挑不出有什么问题,所要表达得也很完整,没有离题,放得开也收得回。
感怀(六十三)/清溪先生
阳台独坐夜低沉,灯火稀疏百感吟。
花易飘零人易老,人花无不苦情深。
我在前边也说过这首诗,花易飘零人易老这样的句子很老套,与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很像,类似的句子你可以在宋词里找到几十首。但是有人花无不苦情深,立刻扭转了这种俗套。
三、格律诗难在写出意境
我在第五篇文章中说到过何谓意境,意境就是通过物象和意象,形成诗味和诗意。什么是物象,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物象,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意象。
什么是诗味,就是我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那种朗朗上口,明快的节奏就是诗味。什么是诗意?就是读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后能让我们对诗中的景象产生遐想便是有诗意。
格律诗论中常常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之说。三境无非也是三种状态即看花是花;看花不是花;眼前无花,心中有花。对于我们写诗来说不用搞得太复杂,也不用太深奥。
就是言之有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偏重景或物的描写,通过营造景物的使人感受到美或愉悦了心情便是有了初步的物景。物境讲究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便是物境。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是物境。
新荷(二十一)
轻雨还施柳叶风,满塘碧绿念花红。
不知莲子心中苦,遑论情怀几许同。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便是情境。
感怀(三十四)/清溪先生
近来多雨少登山,可有飞鸿去又还。
玉树闲花清静客,无须假色向人间。
清溪的这首感怀以玉树闲花自比,玉树闲花清静客,无须假色向人间也是情景。
物境情境两者兼有,读之使人回味、感怀,或欢喜,或伤悲,或激昂,或沉迷便是有意境。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积雨辋川作》,李商隐《锦瑟》,杜甫《登高》、《旅夜书怀》等等。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境之说不是一个严格的划分标准,有些诗可能二者兼有。对于初学者来说,临摹也好,白描也好,就是要有轻重,有主次。有浓墨重彩之处,也要有淡雅留白之处。
七律:断桥 /清溪先生
一到春深更寂寥,少眠只为雨潇潇。
飞鸿别岸花枝瘦,行客倚栏江水遥。
君去我来云黯黯,人非物是路迢迢。
青山不解相思苦,谁信无心过断桥。
在这首诗中起句和承句看似与断桥这一主题没有多大的关联,实际上起句和承句是做了铺垫,烘托情绪。一到春深更寂寥,时间是晚春,情感的中心是寂寥,这种写法我前边讲过多次,也举例过一凡诗词客的作品,起句就是总纲,后边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来写。
承句看似无关,实则上飞鸿代表的是别离,行客代表的是孤独。花枝瘦,江水遥也是从景物上让人产生孤独感。
转句重笔写离别,君去我来,你已远去,我再来此处便只剩孤零零的一个人,云是灰暗的,桥也是一座无法通向彼岸的断桥。人非物是路迢迢,眼前的江水还是和过去一样的流淌,鸟儿还一样地欢快歌唱,但是我不知道你在遥远的哪一方。
青山依旧,青山见证过人间的痴男怨女的浓情寡义,见识过各种分分合合,生生死死,早已不为眼前的我所动。可若是说今天我是无心地游历到此处,谁会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