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一座城
◎心海华章
□李 晓
一头春牛劈开春风来到人间大地。就地过年,让留守一座城市的人,可以细细端详它的模样,让一座城市的年画,在春风中飘动,悠闲从容,疏朗开阔。
除夕夜,我的朋友罗先生与父母家人一起吃了年夜饭,葱爆牛肉、粉蒸排骨、糯米圆子、腊肠腊肝,都是最地道的家常菜。年夜饭后,罗先生便开始了绕城行走,一些店铺早已打烊了,在一家叫张大娘面馆的店铺前,罗先生站正身子,投去深情一瞥。一年中一些日子的早晨,罗先生就到这家面馆吃上一碗面,人声嘈杂中,一口大锅里滚沸的水雾腾起,那是最安抚罗先生内心里的人间烟火气息。沿街经过的店铺、商场,罗先生一一行上注目礼,是它们日常的供给,维持着一年日子的正常秩序,交织在一座城市的脉动里。
在央视春晚的报时中,时针完成了鼠年与牛年的郑重交接。我走到阳台,望着城市的灯光把云层照亮,感觉云层深处有呼啸的声音远去。此时,微信群里,关于春节的各种美好祝福此起彼伏,群里的微信红包,成为春联一样飘动在大年里红彤彤的喜悦。在一个老乡建起的微信群里,一个老乡发来老家村子里一棵巨大银杏树的身姿,华盖参天,枝叶婆娑,它盘腿坐在村口,早已活过了数百年岁月,默默护佑着一个村子的吉祥安宁。乡人们对它保持着虔诚的敬重之心,让我们这些散布四方的旧日乡邻,能够在这棵树的根须漫漫里,触摸到温暖乡情的根。
听,那轻轻的敲门声,我猜一定是留在城里过年的孙三哥来了。有时,他邀请我到城里老酒馆坐一坐,他话不多,酒量也不大,一喝就脸红。孙三哥是湖北人,去年春节疫情期间,在老家蜗居了3个多月才来到城里建筑工地打工,他做的是钢筋工,一双手,已老树皮一样粗糙皲裂。孙三哥给我提来了一块黄亮亮的土猪腊肉,他说是老家快递过来的。
还有几个留在城里过年的外地友人,我们在滨江的一家茶楼里喝茶,春阳暖暖中,我们谈起了故乡、文学、命运这样宏大的话题,还谈到了亲人之间的某些神秘感应,比如相互念叨牵挂时,身体里发出的“电波”穿越关山万重,忍不住打一个喷嚏。最后话题的落脚点在晚上吃点什么的相互征询上,我们去了一家广东人开的粥馆里,一人点了一份粥。一碗浓酽热乎的粥下了肚,是满满的沁入心脾,这也是我对外地友人们的一种善意表达,天下人的故乡,或许可以沿着胃与味一同抵达。
李焕英,是一个城市的普通居民,在女儿19岁那年,因车祸离世。女儿用整整20年思念时光的发酵,拍了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李焕英的女儿叫贾玲,她这部献给母亲的电影作品,我和影院里的观众一样,看出了泪水。我记忆里的母亲,也是从她中年开始的,她那一段年轻的日子成了儿子心里的空白,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今等我打量母亲,她已蹒跚着走路去银行还在为我焦虑着攒钱,双目低垂时常陷入发黄的回忆里。
春节里的床头灯下,读到文友周兄的《春山慢》,有一句话突然打动了我:不赶时间啊,让我们慢慢来。牛年春节,这样慢慢凝望一座城,在万物生长的春风浩荡里,它是摇曳在心窝里的一幅画,是对一座城的诚挚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