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如何来改善它?-《精神健康讲记》连载05

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癌症等大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太大了。以前我有个病人,肝癌。他是退伍军人,一步步升到法院院长。法院是一个金气很重的、限制性的、冲突性的精神环境,他为人耿直,性格是那种过于严于律己、压抑自己的类型,家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缺乏深入的、舒缓的交流,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没有可以释放压力的空间。家人和朋友在我们的关系中起到的良好作用,在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社会支持”。如果一个人遇到了逆境,但周围的关系都很好,老婆理解,儿子关心,媳妇友善,互相关系融洽,那这个人即使生了大病,回旋的余地也会很大。这张图大家可以参考。

深入的交流是我们获得良好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的一个前提,但是,大部分家庭的交流都不那么深入。我在北京住过十多年,我注意到不少家庭都是浅表交流:“哎,土豆丝做了没有?”“做了。”“牛肉正在炖着呢。”“今天谁来了?”“那个电话你回了吗?”家人的对话大多是这些日常事务性的内容。这些是必要的,但还需要深入的交流。深入的交流是什么呢?有部电影《天下无贼》,刚开始的画面是教富商学英语,其中有一句:You break my heart (你伤了我的心)。如果一个家庭成员能够认真说出类似的话,能够经常表达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说明这个家庭还有相对深入的交流。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对话内容很固定:作业做了没有?今天老师怎么说你的呀?午饭吃得怎么样啊?这些表面的交流当然需要,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里就不够了。如果小孩子回家说“妈妈,今天我不是很高兴”,那个老师怎么怎么了,妈妈就需要跟孩子好好交流,看看他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说你是不是又怎么怎么了,这就是对新问题下了老诊断。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有深刻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但又常在“肤浅的交流模式”中习以为常,长期熏染其中,会发展出“肤浅思维”习惯,对于个体的精神发展、思想的深入、情感的深刻都有很大的影响。交流的层次非常重要。我们生活当中大量的交流是无效交流。比如假设本章我给诸位介绍心身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发现,看起来很高明,信息量很大,但可能会是无效交流。家庭成员之间也好,社会活动也好,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真正交流,而不是人对事、事对事或者概念对概念的“外围交流”。如果一个人的交流一直是在表面进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饥渴的,他自己未必能觉察到,但这样的人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也容易出现生理问题。我们回到这个患者,当时他的认知是:我得了肝癌,有癌细胞,要做手术,要化疗,单一的思维。当时我告诉他,癌症要从很多方面来考虑,这个只是物质层次的病。但前面其实还有一个能量层次和一个精神层次,所有的病开始其实都是从无形的层次开始的。如果能着手在前面两个层次积极调整问题,后面物质层次的病会比较容易缓解和改善。所以我们需要多多地了解自己平时内心的状态,内心的运作模式,平时我们是怎么想问题的,要非常小心地留意自己,要对自己有一种怀疑的精神。不要老觉得“我这么想肯定是对的,我不高兴肯定是有原因的”,然后开始下结论“我这些不高兴都是因为什么什么”,这些其实是你在强化作为一个“潜在病人”的状态。当我们在生活、人际关系、家庭、工作的任何方面出现一点点“宕机”状态的时候,这就是疾病开始的轻微萌芽状态。但暂时还没发展到肉体的层面,心身与能量的不调,再往下滑,就会有更多的生理心理的不适,能量气血的不调和,在肉体层面反映出来,但还属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功能性失调阶段”,去医院还是不一定能检查出器质性的疾病。这辆开往错误方向的火车刚刚启动的时候,随时可以调回来。保持觉察,把那些让人不高兴的原因放过就可以了。但很多人的处理模式会把“让人不愉快的人、事、物”紧紧抓住,然后以后每次看到此类相关原因,永远都会不高兴,会想到二十年前那个人,或者五个月前那件事,再次强化。如果总是在强化,而不去消除,时间长了会变成什么呢?会建立一个负面情绪和思维、行为模式的古堡,人体的失调就会从容易转化的“神”的层面(精神、信息层面),进入中医关注的“气”的层面(能量层面),这个时候我们的气血和运行状态就会受更大影响,我们的经络通道就容易不流畅,大家常常说到的“经络不通”“气血不和”就是指的这个能量失调的阶段。这个阶段,如果能有所觉察,开始积极调整,每天锻炼身体、跑步、打网球,对自己好一点,安排更多的休息和睡眠;如果是小孩子,就给他安排更多的玩耍时间......然后,身体在能量层次的失调会自动地调整过来。但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往下滑,怎么办?那也没有关系,还有机会。2007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做过一次题目《现代人的压力与管理》的讲座,当时讲得比较细,大家有兴趣,可以登录QQ空间,查看“李辛的空间”最早发布的这篇文章。像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糖尿病、甲亢、神经衰弱、失眠、偏头痛、痛经、皮肤病、类风湿、哮喘、睡眠障碍等疾患,都属于心身疾病。

通过练习“放松”来改善心身失调疾病进展的过程中,不同个体对压力、紧张、焦虑的反应和应对方式,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所以,所有的心身问题都可以通过放松来缓解和改善。前文提到的打坐,还不同于平常大家所说的“禅修”,严格地讲,就是放松与觉察。第一,观察自己的身体是放松的还是紧张的。比如我站在这里,还算比较放松,我只要察觉到自己的身体某个部位有点紧,就会松开,时时刻刻都留意去做这件事:身体紧了,就要松开。第二,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或心情是松还是紧。觉得紧了,就松开。觉得自己有某种对抗的心了,也松开。不要把自己的某种无意识状态当做理所当然,去认同或固化,这点很重要。第三,观察自己的意识状态。当有一个很强的念头或认知出现的时候,要留意到,并且观察其变化和其对自己内在情绪和外在言行举止的影响。比如有时候我对不喜欢的事件会升起很强烈的反感,那个其实就是接近“宕机”的状态,但是如果我们能观察到,就会小心一些,不被这股力量带着走。当意识的“光”照到它的时候,会自然缓解这股强烈的驱动力,看着它慢慢缓和,也许又会再度强硬起来,那就继续观察。这是一种长期的练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进行。一边做事聊天,一边观察自己身心的松与紧。也可以在高兴、舒服、将要忘我的时候,在生气、悲伤、大吼大叫的时候来提醒自己,观察自己的松紧,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和思维方式......等你练习一段时间后,将会发现:可以观察的内容很多,还挺有趣。很多人处在或轻微或严重的紧张中,但是他们自己一点也不知道,还会辩解:我很好啊,不紧张。如果缺乏自我观察,我们的一生,可能会在自我认同+合理化+无意识反射+习惯性反应的状态里打转。如果我生气时,总是认为:“我这个反应是对的,因为他太过分,所以我这样,我生气是有道理的。”这样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习惯性“宕机”状态。当一个人长期处在习惯性“宕机”状态而不自知的时候,就渐渐会出现各种心智活动的紊乱,他慢慢地会从对某个特定的人或者某种特定情形才会产生的这种情况,发展到对更多的人、事、物都产生“有理由”的不高兴。这时候,痛苦就很大了,心身健康也会以更快的速度瓦解。世上最简单和最难的事就是觉察。如果你没有觉察到这里有杯水的时候,它对你来说是不存在的。如果玻璃上有灰,而我看不到,它永远都会在那里,我可能会辛辛苦苦擦遍了其他的地方,最后玻璃还是脏的。如果有一天我发现了,哦,灰就在这里,太简单了,所以觉察很重要。我大概在2000年开始做专业的心理咨询,以谈话的方式,不做量表、不开精神类药物,必要的时候也会做梦境分析,或者做童年经历分析。后来我发现,西方的这种经典的心理分析,是通过心理医生来引导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灰”,再引导我们自己找到这块灰在哪里,然后自己去擦掉。那时候看关于荣格和弗洛伊德的书,很是感叹,他们治一个病人的心理咨询周期有时候会持续三年、六年,甚至十年,所以他们的大部分客人都是贵族,因为只有贵族才能够治疗这么多年而不破产。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咨询很浪费我和病人的时间,还有他们的钱,因为他们会陷在那些问题中反复循环,被无意识的情绪反应和思维习惯驱动,而提出很多无意义的、重复的、表面的问题。必要的时候,我会中断谈话,尝试带他们打坐,以觉察和放松为主的打坐。于是,有趣的事情出现了。静坐15分钟到半小时以后,病人会发现,他进门时很关注的问题和事情,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于是,我们能在更清晰、更有觉知的状态下,去讨论更深入和重要的问题了。Tip3:静坐(初级放松与觉察练习)1.准备15~30分钟不受打扰的时间,手机静音。2.找温暖、避风、相对安静的空间或房间。3.以舒服的姿势坐在椅子或床上、地板上,可以盘坐,或两腿自然下垂。注意保暖,尤其是膝盖、颈项、后腰。4.头部和肩背、腰部保持相对正直,可以先挺直,再稍作放松,既不松懈,也不僵直。臀部适度垫高,脊柱更容易放松。5.初学者宜闭目打坐,留意身体各部位的感受。起初,可以如同扫描,从头顶、面部、颈部、肩膀、手臂、手掌、手指、前胸、后背、腹部、后腰、臀部、会阴、大腿、膝关节、小腿、脚踝、脚面脚底、脚趾,依次进行。6.感受到哪里紧张,就在有觉察的状态下,慢慢微调身体各处。注意:动作放慢,幅度减小,呼吸调匀。站桩亦可,尤其适合平日久坐、体弱、阳气不足者。初学者推荐自然桩:全身放松,两脚与肩同宽,双手下垂,双目微阖,自然呼吸。* 转载请注明:摘自李辛《精神健康讲记》

李辛简介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2015年,立品图书。《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2018年5月,立品图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