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简出土,揭开孙膑庞涓战绩真相,颠覆了我们传统认知!
关于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三件事,即“陷害同门”、“桂林之战”和“马陵之战”,但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孙膑桂林之战中逼退庞涓,马陵之战中孙膑击杀了庞涓。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国庞涓攻赵,齐国田忌救援,孙膑献计围魏救赵,以逸待劳等待庞涓劳师回援,“田忌从之,魏果去(离开)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这里,司马迁没有提到庞涓下场,但根据银山东临沂雀山汉墓出土的西汉竹简显示,桂林之战中,田忌孙膑指挥下的齐军,不仅击败了魏军,而且还擒获了庞涓,“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显然,银雀山汉简改写了历史。
这里有一个令人不解之处,即:孙膑对庞涓恨之入骨,为何第一次桂陵之战中擒而放之,却在第二次马陵之战痛而杀之?
孙膑与庞涓到底什么关系,史书上没有详细说明,我们熟知的两人拜师鬼谷子,其实出自《东周列国志》和《孙庞斗志演义》等历史小说,正史没有记载。
庞涓率先出世,成了魏国将军,因为自认才能不如孙膑,嫉贤妒能,害怕孙膑更得魏惠王的重视,所以设计陷害孙膑,最终导致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刺字)。由此,原名孙伯灵,此后就被人称为“孙膑”。记得以前一部叫《战国》的电影,一开场就有人喊隐居中的孙伯灵叫“孙膑”,真让人无语。
为了骗过庞涓,演义中孙膑装疯卖傻,吃尽了苦头,最终寻机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从而成功脱困来到齐国,开启了孙膑传奇一生。
孙膑想要报仇,要么自身掌握军权,要么成为将军幕僚,但在那个“王侯将相真有种”的时代,孙膑还遭受了膑刑,因此他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成为齐国军方重臣田忌的门客。
这里还有一个战国背景,战国开启之后,第一霸主其实是魏国,经过吴起变法,魏武卒迅速崛起,曾创下5万魏武卒大败55万秦军的记录,可见魏国力量之强,所以才能任性的四处攻伐,甚至攻破赵国邯郸。当时,唯一能与魏国略为抗衡的国家,就是齐国。
因此,孙膑之所以来到齐国,不仅是祖籍齐国人,且还有他想报仇,最好是借助齐国力量,否则难以实现愿望。
公元前354年,魏赵爆发冲突,结果赵国一溃千里,魏军兵围邯郸,次年赵国向齐楚求援。最终,齐国决定救援赵国,防止魏国做大。于是,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围魏救赵和桂陵之战。
根据银雀山汉简揭示,孙膑擒获了庞涓,但最后齐国还是放了庞涓。出土的汉简,颠覆了我们传统认知,因为此前一直认为桂陵之战中孙膑只是击败魏军,却不想还擒获了庞涓。
公元前342年,十年之后魏韩爆发冲突,齐国再度介入,孙膑通过增兵减灶,诱使庞涓率军深入山路狭窄的马陵道,并在一棵树上留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点火查看留言之际,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涓身中数箭,无奈之下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马陵之战,虽说庞涓自刎,但黑暗中一点火光,面对万箭齐发时,他实际已无生机,孙膑就是要弄死庞涓。
既然孙膑与庞涓有深仇大恨,那么孙膑为何不在桂陵之战中杀了庞涓,而要在马陵之战中才杀他?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桂陵之战中,齐国并未歼灭魏军主力,只是埋击了一支回援的轻师,魏国并未伤筋动骨,仍是战国第一霸,自然不敢轻易杀了庞涓而激怒魏国,但马陵之战却不一样,10余万魏军已进入包围圈,几乎可以彻底歼灭魏军主力。所以,这时孙膑设计杀庞涓,田忌也不会阻拦。
二,按照春秋战争礼仪,一般不会击杀敌方将军,但春秋晚期就已经礼崩乐坏了,孙膑先祖孙武就说过“兵者,诡道也”,完全违背春秋战争礼仪,到了孙膑时期,我们津津乐道的“田忌赛马”,其实就是打破规则的胜利,因此孙膑不顾战争礼仪设计毒杀庞涓就不足为奇了。
三,当时是“王侯将相真有种”的时代,孙膑只是田忌一介残疾门客,手上并无什么权利,即便在桂陵之战中擒获庞涓,孙膑也无权处理。可见,孙膑想要杀庞涓,就注定不能再度擒获他,只能让庞涓死于战场上,所以孙膑才在树上留言吸引庞涓观看,实际就是为了杀庞涓,若无杀庞涓之心,何必如此!
总之,孙膑树上留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一段,虽说精彩纷呈,孙膑才智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但背后却隐藏着小人物的无奈,若孙膑位高权重,直接俘虏庞涓然后杀之就行了,又何必耗费心神设计这么一段?如今人尽皆知的千古军神孙膑,在马陵之战前其实只是一个小人物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马陵之战后,孙膑名显天下,为何突然神秘失踪?因为马陵之战后,孙膑算无遗漏,认为田忌军功太大而会遭难,于是劝告田忌武装回国,但田忌不听,很快遭到邹忌(就是那个讽齐王纳谏的邹忌)谗言,田忌无奈逃亡楚国,齐宣王继位后才将田忌召回。但一代军神孙膑,却在马陵之战后彻底神秘失踪,有说被邹忌杀、有说随之隐居,有说随田忌奔楚......总之,孙膑给后世留下了无数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