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最终的目标吗?没有,至少我是真的没有。
感恩是把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的感激表示出来。
别人帮助了我们,普通人都会产生一种感激之情,但是能不能用语言、礼物、行为或其他方式表示出来,或者能够表示出多少就因人而异了。经常听到诸如“大恩不言谢、有情后补”之类的话。
大概和我们中国人比较含蓄的特点、过往的模式有关,有时候,我的确会因为不好意思、不敢、或者没有技巧表达出自己的感激。这些感激存放在心里,别人未必收得到。
想幸福就要学会表达感激、表达感谢!这是我收获的第一点。
今天早晨,先生给我和孩子买好早餐就去上班了,还留了纸条,女儿打趣我们秀恩爱,当时心里暖暖的,但平时估计我也不会说些什么。刚好,先生的电话打过来,我想起周老师课堂上的这段,我说出了谢谢,表达了心里对先生的感谢,我进步了呢!
周老师的课程中,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去沙漠旅行,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吵了一架,一个人打了另外一个人一巴掌。挨打的人很伤心,于是在沙子里写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后来他们遇到危险,打人的人不惜一切拼了命去救挨打的人,得救的人很高兴,于是他拿了一块石头在上面写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
友人很奇怪地问“为什么他打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写在沙里,而救了你一命你却把它刻在石头上呢?”那个人笑了笑,回答道:“当别人误会了我、或者有什么对我不好的事,应该把它记在最容易遗忘、容易消失不见的地方,由风把它抹掉。当朋友有恩与我、对我很好的话,就应该把它记在最不容易消失的地方尽管风吹雨打也忘不了。”
故事虽然简单却能给我很多启发。生活中,我们的确需要正向思维,记得朋友的好、淡化遇到的糟心事,听起来可能有些阿Q精神,但宽容大度、温柔地对待世界会让我们的感受更加温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类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级递升。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更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成为最大的驱动力。
亲子互动中也是如此。孩子很小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吃喝拉撒睡有人照顾,我们做爸爸妈妈的,也是在不厌其烦地给孩子喂奶、喂水、穿衣洗脸、擦屁屁等繁琐的照料中,带给孩子安全感。
孩子慢慢长大,到了2、3岁,开始有了社会交往,上学了他也许更希望和小朋友一起玩,到了青春期,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重要。
相应的,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也许之前,我们给的指点更多,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需要更多的尊重,我们要给他独立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想法、决定。相比传统的家长制,我更欣赏亲子之间平等、友好、好朋友似的关系。
孩子的需求都满足了,孩子自然而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自我上、去追求实现自我。所以,我们做爸爸妈妈的要经常审视自己有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
做慈善会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除了内在需求的满足,丰富的社交活动,交往中人们互相的赞美、夸奖、礼貌都会让人感觉良好!
正向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幸福感,良好的行为和情绪是互相影响的,比如:每天微笑、给亲人朋友讲笑话、幽默故事可以化解不良情绪。这些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要在生活中践行。
小的时候,别人给了我们好东西,爸爸妈妈总会教我们说:谢谢!现在别人给了我们自己孩子好东西我们依然教孩子说:谢谢!并且还会教孩子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这就是感恩。
这就是周强老师讲的——乐于把得到的好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周老师讲马斯洛层次论时,我才真正理解含义,因为以前听过许多老师讲,都是从层次上讲。而周老师把他们作为内外部提供来讲,所以,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
基本的需要必须要有,但是基本的需要再多再好,却不能实现最高的两层(周强老师说到其实不止五层,还有一层,不知周老师何时会讲)。
据此,我理解了周强老师说的抑郁症为何又名成功病。所以,我们的需求欲望总是没有头,也是周强老师问我们的:有最终的目标吗?没有,至少我是真的没有。
但是,只要我们感恩现在我们所拥有的并且乐于把自己得到的好处充分的呈现出来,并且去做一些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事情,我们的内心就好充盈,内心的充盈自然带给我们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