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追踪】7月 第1期,2021年第5期

本次【期刊追踪】选取了有关中国“三生空间统筹优化方法与实践”专栏中有关“三生空间统筹优化”、“三生空间时空关系及影响因素探究”的7篇文章,均来自《自然资源学报》。

“三生空间”统筹的科学基础与优化途径探析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以及“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要求。通过文献调研和总结归纳法,系统梳理了“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研究进展。总结发现,现有工作主要从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比较优势等角度开展了“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研究。但由于对“三生空间”科学内涵的认识不足、定量识别方法与分类体系的构建不完善,目前“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技术途径存在诸多问题尚待明晰。未来“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技术途径应以美丽中国建设愿景为目标导向,以人地耦合系统理论为核心,系统构建识别与优化国土空间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框架。

关键词:“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美丽中国;生态文明

作者:江东,林刚,付晶莹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引用格式:江东,林刚,付晶莹.“三生空间”统筹的科学基础与优化途径探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5):1085-1101.

“半个地球”愿景下的保护地识别——基于全球主要优先保护模块

摘要:设立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举措。“半个地球”愿景提出将50%的面积纳入保护地,并有效保护85%的物种,是全球生态保护的目标。IUCN保护地分类系统是国际通用的标准,一系列优先保护模块研究则对保护地的识别进行着探索。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模块的保护目标、识别标准等进行分析,为保护地科学识别提供合理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物种、栖息地与人类活动是各模块的主要考虑要素,识别标准包括物种丰富度、生境转变率、人类活动强度等;(2)各模块对生境转变率的考虑有“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两种思路,对人类活动强度的考虑有直接和间接之分;(3)各模块分布面积占比在5.77%~25.32%之间,总范围占全球陆表的55.59%,超过了“半个地球”愿景的目标比例。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半个地球”愿景;保护地;优先保护模块;物种丰富度;生境完整性;人类活动;

作者:王博宇,闫慧敏,胡云锋,封志明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引用格式:王博宇,闫慧敏,胡云锋,封志明.“半个地球”愿景下的保护地识别——基于全球主要优先保护模块[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5):1102-1115.

中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对中国'生产—生活—生态'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分析中国1990—2018年'三生空间'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中国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减少,总体呈现'入不敷出'的态势。(2)中国1990—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值区以中国的南部和东北部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部;其他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对草地和林地生态空间的挤占是导致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3)坡度、年平均降水量、土地利用强度、海拔、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和年平均气温等是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各因素作用效应的空间差异明显。未来中国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应考虑'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主导影响因素,促进'三生空间'用地结构的合理分布,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三生空间”;时空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因素;中国;

作者:孔冬艳,陈会广,吴孔森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引用格式:孔冬艳,陈会广,吴孔森.中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5):1116-1135.

基于“三生”视角的中国林地分类提取

摘要:林地具有多重功能,在生态优先区和生产生活区承担不同功能。传统林地分类难以兼顾区域主导功能和开发保护定位,且对不同功能区内林地的时空特征尚缺乏定量刻画。建立基于'生产—生活—生态'视角的林地分类,利用土地利用图、功能区划、植被物候特征和统计数据,使用专题图叠加、遥感识别和决策树分类技术,提取林地各类型。结果表明:2018年中国林地遥感面积为228.18万km2,1990—2018年生态优先区域林地减少2.49万km2,2000年后降速变缓;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区等核心生态功能区内局部林地增加,主要位于内蒙古部分草原和沙区、河北西北部和黄土高原;东北地区、西南喀斯特区和新疆北部的林地转换为耕地和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林地降幅最小;用材林地在2010年后减少变缓,园地扩大主要来自东南地区的耕地和用材林,城市林地在广东、浙江、江苏和北京迅速增加。研究表明,发挥核心生态功能的林地在生态修复工程范围和自然保护区内局部恢复,但剧烈的人为扰动仍导致其面积整体降幅较大。建议分区域差异化恢复生态林地、提升主导生态价值。

关键词:“三生”用地;林地分类;时空分异;中国;

作者:于竹筱,张红旗,许尔琪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表31990—2018年林地各类型面积转移

Table 3 Area transfer of forest land types from 1990 to 2018

(万km2)

引用格式:于竹筱,张红旗,许尔琪.基于“三生”视角的中国林地分类提取[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5):1136-1148.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国区域种养结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摘要:研究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格局及演变趋势是优化种养结构的重要基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2000年和2017年335个地市的种养业生产数据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我国主要作物和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时空格局演变。结果显示:(1)近17年,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空间格局上均无显著变化,肉类产出的优势区域呈扩散趋势;(2)饲料粮(玉米和大豆)生产的优势区域与精饲料消耗为主的牲畜(猪、禽类)优势区域并不匹配。为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种养结合水平,提出以下建议:区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构需进行合理化调整;根据区域种植业规模来确定养殖业规模;在区域尺度上合理布局有机肥加工厂;加强有机肥施用技术的研发;加大对养殖企业粪污处理方面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种植业;养殖业;比较优势;市域;时空格局;

作者:李洋,孙志刚,刘恩媛,邵长秀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引用格式:李洋,孙志刚,刘恩媛,邵长秀.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国区域种养结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5):1149-1162.

山西省“三生”功能协同/权衡关系分析

摘要:为探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协调情况,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和力学平衡模型,选用2005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和统计数据,测度山西省'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协同/权衡关系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8年'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明显,生产功能为下降态势,呈现出'平原高,山区低'的分布格局;生活功能持续上升,空间分布与生产功能相似;生态功能呈上升状态,但需注意恶化倾向,空间格局稳定。(2)研究期间,'三生'功能协同性显著提升且趋势合理,空间分布与生产、生活功能趋同。(3)依据'三生'功能协调度偏离情况,划分功能主导区和提升区,明确各县域功能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三生”功能;协同与权衡;力学平衡模型;山西省;

作者:康庆,郭青霞,丁一,张扬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引用格式:康庆,郭青霞,丁一,张扬.山西省“三生”功能协同/权衡关系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5):1195-1207.

基于生态网络效用的昭通市“三生空间”碳代谢分析

摘要:解析'三生空间'碳代谢有助于实现区域'三生空间'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是寻求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昭通市为例,通过计算垂直方向上碳通量,构建水平方向的碳流模型,系统分析了2010—2018年'三生空间'碳代谢的时空分布,利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评价了'三生空间'演化对城市碳代谢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1)2010—2018年间昭通市垂直方向上净碳通量和水平方向上净碳流均为负值,'三生空间'演化对昭通市碳代谢平衡产生了消极作用,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2)'三生空间'用地在碳代谢系统中的生态关系以限制掠夺关系为主,生态空间被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挤占,影响了昭通市的碳代谢平衡。(3)整体生态效用函数J的值为0.85,小于1,说明'三生空间'演化对区域整体碳代谢平衡的综合作用是消极的,这与净碳流显示的结果相同。研究结果可为昭通市国土空间利用优化与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这种研究方法可为国土空间优化与'三生空间'优化提供前期支持。

关键词:“三生空间”;碳代谢;碳流;生态网络分析;

作者:杜金霜,付晶莹,郝蒙蒙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引用格式:杜金霜,付晶莹,郝蒙蒙.基于生态网络效用的昭通市“三生空间”碳代谢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5):1208-1223.

供稿/刘成龙  编辑/刘成龙  指导/朱佩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