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月球从来没有存在过会怎么样?

如此一来,地球的公转轨迹就不太圆了。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能作为见证者的人类或许也不存在了!

这是40亿年前的一场相遇。
起因是一次撞击,更确切地说,是一颗小行星与地球的“亲密接触”。这个“怪物”的体积还不小,其直径与火星相当,略长于地球半径。正是这样一颗火流星开足马力向地球冲来,硬生生撞上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地球。
如此猛烈的撞击令岩石和岩浆四溅至外太空:这些物质逐渐积聚并冷却,形成了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
假如这些撞击碎片落回地面,或是随撞击蒸发,并没有形成月球呢?或许你凭直觉会说:“一个远挂在天上的物体不至于能改变地球的面貌吧。”
那就大错特错了!
假如没有月球,无从赏月抑或观察月食也许无关紧要,然而单是全部探月工程化为泡影这一项变化就足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有无满月不影响日常生活

将宇航员派往月球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训练方式,相关数据可用于有朝一日将人类送往火星或其他星球。
你可能也听说过月球的阴晴圆缺会引发自杀、车祸甚至是癫痫之类的说法,但这些传言毫无科学依据。因此,月球的存在与否并不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掀起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移除月球这颗天然卫星还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人们也不可能对月球的消失毫不察觉。
首先,夜晚将变得更加黑暗。之所以人在太阳下山后还能分辨事物,是因为天空中其他天体反射太阳光,使我们不至于伸手不见五指。而这几乎全是月球的功劳,别的天体都无法完美接替这项工作。哪怕是最靠近地球的行星,即夜空第二亮天体金星,它的亮度也只达满月的1/14000。
因此,没有月球的夜晚将遭黑暗主宰;浪漫的“月下漫步”只能通过前照灯来实现了。或许大家可以望着夜空中的星座聊以慰藉,因为它们从未如此闪亮。那些贝壳收集爱好者也会失望,因为若没有月球的推波助澜,潮汐现象会大为逊色。
毕竟,潮汐主要是月球引力的产物:在引力的作用下,海浪翻涌,在地球引发两次潮汐现象。每24小时,也就是地球每自转一圈,会出现两次高潮,当中伴随着两次低潮。

钱塘江不再有看点

也许有人会说,那不还有太阳吗?要知道它的质量是月球的2700万倍,对于潮汐现象,太阳理应有发言权。
话是没错,但别忘了日地距离是地月距离的390倍,而距离对潮汐力强度的影响达质量的3倍!很显然,太阳并不能弥补月球消失所产生的后果。
当地球某一部分转到正对月球的位置时1 ,海平面升高,形成高潮。同时,另一头海域2 的海平面也上升了:离月球最远的这片海域受到的月球引力弱于转动着的地球固态部分赋予的惯性力,宛如被“甩尾”。
没有月球,潮汐力将减少三分之二。想去钱塘江观潮的游客可能要重新规划线路了:过往“天下第一潮”的壮景将不复存在!
6 小时后,地球走完四分之一的自转周期,潮水渐渐退去,形成低潮3 。通常每 24 小时,会有两次高潮、两次低潮。
好吧,月球“出走”的确会毁掉一些消遣方式,不过日子还得继续。但是,又该如何解释月球的离去会影响昼夜长短呢?没错,正是由于月球的存在,地球上的一天才会是24小时。原因何在?还是要从潮汐说起!
在月球引力的持续影响下,海水不断翻涌并摩擦着坚硬的地壳。摩擦会损耗能量,地球的转动速度也会因此逐渐减慢,仿佛一直踩着刹车。只不过这一切都是缓慢进行的:大约要经过10万年的时间,白昼才会增加2秒。
在月球经年不懈的努力下,如今的白昼已然被大幅拉长。要知道在2亿年前的恐龙时代,白昼比现在要少一两个小时。假如月球从未存在过,不用10小时的时间,地球就能自转一圈!
不过白昼短也有好的一面:白天时间变少,不就意味着上班上学的时间缩短了吗?
没错,但考虑到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白昼缩短,工作日必然会增多。这算是赚了还是亏了倒真不好说!
没了月球,生物又会经历怎样的变化呢?显然,生物进化会遵循其他方向,因为许多物种根据月相形成了自身的生活节奏。对于一些夜行的灵长类而言,良好的视野格外重要:没有比一轮明月更有助于觅食的了。
假如月球“出走”,这些灵长类将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若无法适应甚至可能灭绝……相反地,包括寻常蝙蝠在内的夜行性动物会欣喜于更加黢黑的夜晚,这无疑增加了它们的狩猎机会!

没有潮汐就没有生命?

潮水拍打在岸边,顺势带来了鸟类和螃蟹的食物。在这点上,潮汐可谓功不可没。不仅如此,潮汐还有助于繁殖,比如红蟹和珊瑚会选择满月时分产卵。
部分科学家甚至提出,随着潮涨潮落形成的潮间带湿地汇集了生命出现所必需的物质,因此潮汐在生命演化史上扮演过不可或缺的角色。
那没有月球的地球还能迎来生命的出现吗?倒也不用这么悲观!无论如何,大自然能度过多个冰期以及恐龙灭绝这样的大灾变,就算月球不存在,总会有生命在地球上繁衍。
需要应对月球消失问题的其实是人类,因为失去了月球的地球会面临气候大混乱!月球同样与气候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的微妙联系依然源自月球引力。受月球引力的“细心呵护”,地球的地轴倾角多个世纪以来都保持稳定。
实际上,地球的旋转轴与南北两极相交,但与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不垂直。假如没有月球,地球自转轴势必受到其他行星引力的影响,出现难以预料的偏移。届时,地球会变成陀螺一般,仿佛不断有人在“旁敲侧击”,使其旋转。
这下你明白了吧?地球的季节之分得归功于地球轻微的倾斜。当某一半球逐渐朝向太阳,能接收到的阳光和热量越来越多,夏天到了;相反地,当该半球朝另一方向倾斜时就将迎来冬天。

在非洲造雪屋

假如没有月球长久以来的影响,地球的自转轴或是近乎垂直,或是比现在的还要倾斜。当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轴垂直时,地球上每一个地区全年接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因此温度总体上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再无季节之分。此外,两极的冰盖会更坚固,冰期也愈发频繁。
地球自转倾角与气候有怎样的关系?首先观察夏季的北半球1 。与正处于冬季的南半球2 相比,在接收同等阳光的情况下,北半球的阳光集中在更小的地表面积上(红色箭头处)。也就是说,当阳光集中在面积更小的区域时,产生的热量更高。
假如地球完全竖直3 ,又将发生什么呢?此时南北半球接收的阳光是等量的,这时就无所谓冬夏之分,季节也不复存在。那若是地球完全“躺倒”4 呢?此时,只有北半球能接收到太阳光,且太阳永不落下。
若地球自转轴倾角变大,气候会变得更加极端。夏季酷热难耐,冬季则寒冷至极;两极将吸收更多的热量,赤道却冷得结冰。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在北极栽种番茄,或是去非洲搭建因纽特人的雪屋。所以说,没有月球的地球,全然是另一个世界!
撰文 Matthieu Lefrançois
编译 廖宏鸿

来源:新发现杂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