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阳明燥证治验 2024-05-08 06:29:16 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的阴阳 问题,现行中医大专院校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都应该讲到。为什么说是“应该”呢?因为“燥邪”的性质问题没有谈,回避了这个问题,这说明对燥邪性质的认识,是阴邪还是阳邪是有争议的。过去中医传统文献,对燥邪属阴的性质,从未有过疑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有人说“凉燥属阴”、“温燥属阳”;六七十年代撰写出版的书籍,对燥邪的阴阳性质多避而不谈;到八十年代后提出讨论,也有教科书公开表示燥为阳邪。提出燥为阳邪的观点的人还有一个论据,“燥”字从“火”旁,按常理来说,从“火”字旁的字,当属火性,所以“燥为阳邪”。按照这个说法,搞温病的立刻反驳说“温”字从“水”,那温病还是阴邪了?关于燥邪的阴阳属性问题,王洪图老师曾专门撰文阐述,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关于燥邪,吴鞠通先生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有关于“秋燥”的论述(从54条到58条)。在58条后吴鞠通先生有一个“补秋燥胜气论”文曰:“按前所序之秋燥方论,乃燥之复气也,标气也。盖燥属金而克木,木之子,少阳相火也,火气来复,故现燥热干燥之证。”吴先生说的“前序之秋燥方论”指的就是上焦篇54条到58条的内容。所谓“秋燥”,是指秋天气候清凉干燥,由热转凉,由湿转燥。人感此清凉干燥之气发生疾病,即属“秋燥”。清凉干燥是秋之本气,如果秋季过于凉燥,即成秋之胜气。但由于自然气候本身存在着自稳调节,有胜气必要产生复气,对胜气加以制约。古人谓之“子复母仇”。所以燥邪可以因胜气致病,即因凉致病;也可以因复气致病,即因热致病。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五行生克图就更清晰了。金克木,火克金,火为木之子,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子复母仇”。所以在“补秋燥胜气论”中,吴先生第一条就提出“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以上所说的内容可以算是一个引子。以下是我想重点分享的内容。“补秋燥胜气论”中第六条:阳明燥证,里实而坚,未从化热,下之以苦温;已从热化,下之以苦寒。燥证阳明里实而坚满,经统言以苦下之,以苦泄之。今人用下法,多以苦寒。不知此证当别已化未化,用温下寒下两法,随证施治,方为的确。未从热化之脉,必仍短涩,涩即兼紧也,面必青黄。苦温下法,如《金匮》大黄附子细辛汤,新方天台乌药散(见下焦篇寒湿门)加巴豆霜之类。已从热化之脉,必数而坚,面必赤,舌必黄,再以他证参之。苦寒下法,如三承气之类,而小承气无芒硝,轻用大黄或酒炒,重用枳、朴,则微兼温矣。附治验丙辰年,瑭治一山阴幕友车姓,年五十五岁,须发已白大半。脐左坚大如盘,隐隐微痛,不大便数十日。先延外科治之,外科以大承气下之三,四次,终不通。延余诊视,按之坚冷如石,面色青黄,脉短涩而迟。先尚能食,屡下之后,糜粥不进,不大便已四十九日。余曰:此症也,金气之所结也。以肝本抑郁,又感秋金燥气,小邪中里,久而结成,愈久愈坚,非下不可,然寒下非其治也。以天台乌药散二钱,加巴豆霜一分,姜汤和服。设三伏以待之,如不通,第二次加巴豆霜分半;再不通,第三次加巴豆霜二分。服至三次后,始下黑亮球四十九枚,坚莫能破。继以苦温甘辛之法调理,渐次能食。又十五日不大便,余如前法下,至第二次而通,下黑亮球十五枚,虽亦坚结,然破之能碎,但燥极耳。外以香油熬川椒,熨其坚处;内服苦温芳香透络,月余化尽。于此证,方知燥金气伤人如此,而温下寒下之法,断不容紊也。乙丑年,治通廷尉,久疝不愈。时年六十八岁。先是通廷尉外任时,每发疝,医者必用人参,故留邪在络,久不得愈。至乙丑季夏,受凉复发,坚结肛门,坐卧不得,胀痛不可忍,汗如雨下,七日不大便。余曰:疝本寒邪,凡结坚牢固,皆属金象,况现在势甚危急,非温下不可。亦用天台乌药散一钱,巴豆霜分许。下至三次始通,通后痛渐定。调以倭硫黄丸,兼用《金匮》蜘蛛散,渐次化净。以上治验二条,俱系下焦证,以出阳明坚结下法,连类而及。各位看看温病大家吴鞠通先生在这两个医案中所用的药:天台乌药散,巴豆霜,硫磺丸,一派辛温燥烈、大热之药。在中医院校学了很多年中医,或是毕业多年甚至行医多年的大夫往往会有一种错觉:金元四大家的刘河间就是寒凉派,张子和就是攻下派,朱丹溪就是滋阴派,李东垣就是补土派,温病派叶薛吴王,用药轻灵,用“果子药”,不用伤寒金匮方,避麻桂如虎狼。其实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不论是中医基础理论还是中医各家学说,我们对古代医家的认识都是管中窥豹,一鳞半爪的,都是不全面的。现代中医学教材中总结出来的古代医家学术思想必定是要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的,不然无法判断孰是孰非?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许都是对的。比如说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这个方里面有柴胡、升麻,而到了吴鞠通治疗温毒就要去掉柴胡、升麻。我当时在上学的时候就纠结这个事情,谁的对呢?到底去不去升麻、柴胡?学校的老师意见也不一致,自己无所适从。后来才明白,李东垣所处的时代背景,蒙古骑兵围困金国国都数月之久,百姓饿死无数,这个时候百姓患了热病,状若白虎,但是用了白虎汤的都死了,李东垣先生创立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中就有柴胡升麻,就是要升提下陷的脾胃之气。这个时候又有温毒、大头瘟流行,同样普济消毒饮里用升麻、柴胡一点毛病没有。所以归根结底是什么呢?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千万不可机械,正如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前面引述关于“燥邪”那么多,其实还想说一个问题,学术上的争鸣,孰是孰非,我们可以先搁置,我们看看历代医家都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而要全面了解古代医家的观点,只能去读他们的原作,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观点或者理论是否正确,就看是否能够在临床上得到验证,总之,不管黑猫白猫,抓着耗子就是好猫。 赞 (0) 相关推荐 小陷胸汤的方证表达 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黄连一两半夏半升瓜蒌实大者一枚),黄连瓜蒌实都是苦寒去热,解凝去热,半夏去水.小陷胸汤常用治咳喘,宽胸化痰,但要有热,没有热像的不能用 ... 定伤寒之实,驳温病之虚 伤寒温热之辨,历来久矣.孰不知,温病盗伤寒之实,定己之名,大己之威风.若无其父,焉得其子?诸医家只知唇舌之争,而不研数百证之辨,此皆懵懂世人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臧云彩 温病 ... 『常用方剂』治燥剂>滋阴润燥>中医药临证治验二例(临床) 重用厚朴案:刘某某,男,65岁.2017年12月29日,因腹胀半月就诊,之前曾在他院就诊,服药一周后症状略有减轻.刻下症:腹胀,下午甚,饮食后加剧,纳较前减少,夜寐可,舌暗红,苔白厚腻,脉沉弦.此为虚 ... 【临床医案:临床胆病证治验案】 胆属六腑之一,内藏胆汁,清而不浊,故称"中精之府".因其形体中虚,属之于腑,藏而不泻,又类于脏,所以<内经>又名之为"奇恒之府".胆附于肝,胆汁来源 ... 木香流气饮临证治验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岐黄国医在国学中具有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地位,乃国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在上下五千年的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各个时 ... 吴佩衡乌梅丸案证治浅析 吴佩衡先生是近现代云南乃至全国皆名望颇著的中医临床家与教育家,他深研仲景学说,擅长经方运用,是中医扶阳学派的重要传承人与践行者.吴氏临证推重阳气,擅用附子,善用峻药,观其医案中常以四逆辈加减化裁,附子 ... 痛证治验 [病案1]寒凝腹痛案. 王某,女,40岁.2017年2月27日晚初诊 主诉:小腹胀痛,前后二阴坠胀痛难忍. 病史:下午6时小腹微痛,到晚上9时起床上厕所受凉加重,前后二阴坠胀疼痛难忍.伴四肢厥冷,寒战 ... 秋燥古方治验 秋 燥 刘某,男,28岁,工人.1978年8月17日初诊.视其形色憔悴,量非一日之患.患者主诉:初起寒热无时,干咳鼻燥,头痛体酸,胸胁胀满,肌肤干痛,觉渴而不思饮,颇似外感风寒.在某卫生院用安乃近口服 ... 『名医经验』王道坤汗证治验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王道坤教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4年荣获甘肃省首届名中医称号.笔者现介绍其汗证治验一则. 陈某,女,56岁,2011年11月22日初诊. 诉:动辄 ... 六和汤临证治验心得(高热、胃痞、泄泻、耳蒙) 第 1358 期 作者 /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许红 六和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祛暑化湿,益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夏季外伤暑气,内伤生冷,症见寒热交作 ... 【马有度:崩漏临证治验】 崩漏临证治验著名中医学家马有度教授,长于内.妇.儿科诸病的诊治,其中对崩漏的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 他在<中医精华浅说>中专门写了一篇<崩漏>,对崩漏的辨证论治,有理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