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生活 主宰生活 高于生活——读李可染《颐和园扇面殿》

  五、六十年代,李可染先生体力尚健时,遍历名山大川,面对实景画下了大量带有创作性质的写生作品,刻划具体,效果完整,神韵自然,画面上散发着江南草香,沾附着北国风尘,弥漫着漓江烟雨。数十年后的今天,让人看后仍觉得亲切。他外出归来后深有体会地说:“有人去写生,贪多求快,匆匆忙忙,勾一些简单的轮廓,可算是记了一些符号,拿回来再按自己的习惯画。

这样难免把作品画得千篇一律,顶多是在构图上说明是某某地方,并没有真正深入描写对象,更没有真实反映生活。我认为写生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踏踏实实地认真画好一张画,要比随随便便地画上几十张画,获益要多得多。”(《李可染画论》)

  用画家自己的画印证他的话该是再好不过的了。这里,我们拿他“踏踏实实认真画”的一幅《颐和园扇面殿》来赏析一番,我想定能有所获益的吧!

  这画画的是炎夏时在浓荫幽邃的密林中,一座小庙坐落其间。内容挺简单,幅面也不大,可是却令观者有林阴无暑、停骖待晚之感。是何道理?

  李老作画强调感受,他认为“没有感受,自然就陷于公式化”,也就是说,不动脑子地照抄对象,不意在笔先,作品就平淡,一般化,不会有特点。他把小庙放在视线的主点上,十分显豁,其余部分都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服从这一中心去调遣。

  庙宇框廓单线勾写后,用西法染阴影,因而有较强的立体感。墙壁留白,屋瓦淡化,四周以深黛色的树林“挤”出明亮的庙宇,对比十分强烈,似有刺目的阳光投射感。我揣度,李老之所以始终抓住这点不放,当是他写生伊始就捕捉到的明确感受。

  具体画法,先以半枯的中锋铁线率直朴实地勾勒,认真严肃地取象,待轮廓确定后,接着攒簇大小疏密、浓淡纵横各式墨点树叶,在在依形择笔,完全不依画谱程式。勾线点簇完成,淡墨加以复染。这是先骨后肉、线面契合、以润解枯的手段,起着铺垫、联系、充实、完善形体的作用,决定着作品黑白灰色调的比例和分布状况。或勾或点,或浓或淡,皆视效果而定,不去事物主义地平涂。笔墨服从生活,生活启发笔墨,诱导创新精神。

面对实景写生,画家务要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有心与实物不同”,(法·丹纳《艺术哲学》)也不可能与照片一样,其取舍和加强减弱,必须服从画面的艺术效果,而不是看一下,画一笔,被对象牵着鼻子走。

  明代山水大家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提出的“先立题目,然后着笔。若无题目,便不成画”的说法与李老观点是一致的。他所说的“题目”二字,不是指画的名字,乃是指创作意图,通过作品的形象传达一种什么情绪,是博大雄浑之慨?小巧玲珑之趣?欣欣向荣之貌?还是萧疏清峭之意?等等,既便是面对实景写生,画家也要有个确定的意图。

为什么要画它?它在什么地方感动了你?心知其美虽不能言,但仍可意会得到,要抓住这些,始终不放,作品才有个性,才有特点,许多作品放在一起才不致于千篇一律。要做到这一点,李老说:要“正视画面发展的需要,加以补充,加以发挥,不能再以描写的对象作主,而是由画面本身作主”,“要忠于生活,主宰生活”。画面从开始落幅筹划到具体刻划,到意境的创设,每个步骤都要贯彻作者明确的主见,不能糊涂。

  在敷色上,这画同样体现着“忠于生活,主宰生活”的精神。在这画里,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不难看出其浓翳葱茏的基调仅以花青和墨及赭石二色概括而成,(局部淡叶稍带汁绿色),用色极为经济,可艺术效果却似骈臻百彩,非常丰富,画面上眩目的阳光感,我看胜似西方的印象派大师的油画。

  这幅《颐和园扇面殿》完美地兑现了画家自己的论说,不但忠于生活,而且主宰生活,也高于生活。

<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

编著:吴国亭

吴国亭《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

目录

合计84篇,每天一篇

王家勋 | 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序言

1、江山襄助 笔墨传情——钱松岩《群山万壑一城新》赏析

2、诗意酣畅的农家小景——林丰俗《家在江南黄叶村》品味

3、于凋零中寻美趣——赞李文信《枯藤老屋夕阳斜》

4、山水相济 形中见理——简析宋文治《匡庐飞瀑》的理法

5、造化入画 画夺造化——白雪石《漓江碧 桂山青》的处理

6、惟优是取 体大思精——魏紫熙《奇峰耸翠》管窥

7、一切都在美的形式之中——读张学成《江村归渔图》所得

8、新观点 新技巧 新体貌——在郭汉深《黎明》前遐思

9、平凡的画材 优美的画卷——浅论宋玉麟《皖山春色》的意匠

10、好画总是意味深长的——钱松岩《常熟田》的题外话

吴国亭画作赏析

编后缀语

  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先生对中国当前绘画状况发议论道我感到遗憾,中国绘画已经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又说,'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过去的伟大作品全部都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好好地研究研究,好好地看一看,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的道路,走上新的旅程。'(《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好心的批评,偏颇的意见和恳切的期望,都搅在一起了,其本意是希望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每当我翻到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时,真是百感交集,不知该从何说起是好。

  是的,眼下有一批'美术家',他们有的只学了十年八年画,有的甚至只学了两三年画,手头既未掌握笔墨功夫,胸中又无文墨积累,可极能经营、颇善公关,常常活跃于电视银屏上,应酬于豪华的酒宴上,作品刊印在自费的画集里,张挂在大宾馆的小卖部中,其至挂着'中国著名画家'的头衔奔走于海内外,把个画坛搞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像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那样滥造又丑又怪的东西四处兜售。

  对此,许多正派的画家们是不屑一顾的,指出他们的怪画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一些有点成就的画家在具象上创作不出新意来,画点怪画来掩盖他的窘迫相;而那些技术本不高明,出不起风头,画点怪画,可以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怪得新奇的话,还可一鸣惊人。

鲁迅曾说一怪即便胡来。'胡来正是藏拙的好办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当今尚有不少耐得寂寞,认真做学问的画家,他们人品端悫,谦虚谨慎,并且甘于淡泊'不随时俗浮沉,默默地探索着比前人更深更广的艺术道路,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画界的精英,精神文明的中坚。我想,吉村先生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画界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发出的感喟吧!

  有感于此,我一直就想编著一本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山水画水平的画集,顺便写点宣传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真正摸到现今山水画创作的脉膊,于端正画风、于学术研究作点实事,在画界哪怕起点微小的作用也好。然而古人说,'评画大难,苟非巨鉴,必不允当。'(清·范玑)我非巨鉴,怎能胜任?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我又怎敢在人们面前老三老四指手划脚?但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动,加之全国各地广大习画者的普遍要求和出版社的一再催促,在主客观的迫使下,不避才疏学浅之短,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和口气说话,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对待作者和读者,总该是可以的吧!于是丢下画笔,干起这吃力的'爬格子'的营生来,时辍时写,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书中入选的篇什自然反映了编著者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不能说张张都无懈可击,不过,总体上看都相当严肃,较为完整,多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特定的意趣,画面的组织和笔墨也经得起推敲,至少没有把民族传统'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

  我在选画时主要把握艺术质量,而不计作者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润格多少,年龄长幼等画外因素。我尊重学术权威,但也不怠慢无名画家。这一点,在目录的编排上读者亦可看得出来,前后次序无轻重高下之分,主要考虑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使全书取得统盘平衡。

  还要说清楚的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站得住的,无论从选材、立意、布局、笔墨、色彩或者从气韵、格调等各个角度去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对八十余幅作品泛泛而谈,定然象报流水账一样乏味,谁还有兴致逐幅细读下去呢?'大观园'里的姑娘个个标致,但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我力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在这许多画幅上,象中求理,形中取法,通过逆向思维,依循画家足迹既寻觅它们共同的东西,更着重它们自身的特点予以解说。

  关于作品的分析,歌德曾说过广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力的人可以寻到,而形式对大多数人则是个秘密。'绘画艺术美更多的则是形式美,解说的重点侧重于艺术形式规律的揭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囿于编著者的见识,除入选作品之外,各地定然有许多我不知道的高手和精作被遗漏,有些是约了稿而无条件提供幻灯片的,有些是约稿限于篇幅怕增加读者负担而精减了的。

  书稿付梓时,遗珠之憾与割爱之痛交并于心,实出无奈,敬请有关同仁海涵;同时由于编著者学力不逮,对作品开掘得不深不透,或许难免还有谬误之处,也希作者和读者指教。

吴国亭 1992年5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