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暴力 | 现代西方社会中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潜在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这是“铁的必然性”。现代西方社会中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的过渡,就是社会主义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内部的一种潜在表现形式。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古典产权制度病入膏肓,西方社会开始了由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的过渡。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白暴力认为,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实质是经济权力和生产资料私有权的分离与背离,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劳动者的过渡;本质是对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渐进式否定。这种渐进式否定是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这并没改变当今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不会自发进入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实质与本质?

第一,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产权范畴的实质是经济权力和生产资料私有权的分离与背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向劳动者转移。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经济权力从生产资料私有者向劳动者的过渡。在各项经济权力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私有权中分离出来的过程里,存在着这样的趋势:权力由全部属于生产资料私有者,逐渐转移到劳动者手中;即权力由全部属于资本所有者,渐渐向劳动者转移。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实际上,只要考察今天与一百年前相比,劳动者的经济权力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这个趋势就一目了然。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就是劳动者参与经济决策。

第二,产权范畴的本质是对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渐进式否定。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西方社会转移到劳动者手中的经济权力还只是一部分,但随着历史的演进,经济权力必然越来越多地转向劳动者。这是必然趋势。当所有的经济权力从完全隶属于资本转变成完全属于劳动者时,社会形态就完全发生了变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消亡了。经济权力的过渡过程是对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渐进式否定。但是,这个过程不会自发地实现和完成。

更多精彩观点

01 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实质与本质

产权制度经历了从古典产权制度到现代产权制度的演化过程。

古典产权制度。

古典产权制度是单一的私(所)有权制度,即生产资料私(所)有权决定其他所有经济权力,生产资料私(所)有权单一地决定经济过程的决策。这时,产权与所有权是统一的,统一在所有权之中。古典产权制度决策机制的目标是单一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是古典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这种古典产权制度下,资本拥有绝对权力,劳动完全从属于资本。资本主义早期的产权制度就是古典产权制度。在早期的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且同时拥有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和剩余索取权等各项经济权力。劳动者没有被当作“人”来对待,而只是被看成一种生产要素,劳动者没有权力,既不能参与企业关于工资、福利以及劳动条件等的决定,也无法干预资方随意解雇、惩罚职工等损害职工权益的事项。

在古典产权制度下,企业主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而存在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标,就要尽可能地压低工人的工资。正是这种古典产权制度下的工资市场定位决定了其宏观经济效应: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显著、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等。

古典产权制度病入膏肓。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行的都是古典产权制度。古典产权制度导致了一系列宏观经济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战争。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4%,倒退到了1908~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五千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古典产权制度病入膏肓,根本性地否定和打击了古典产权制度。

向现代产权制度的过渡。

面对古典产权制度病入膏肓,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不得不进行深刻的社会经济体制调整,开始了向现代产权制度的过渡。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危机产生于古典产权制度的核心运行机制及其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经济过程的一切权力归生产资料私有权(资本)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者工资的低下。因此,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心就在于经济权力与资本的分离和背离,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经济权力,参与经济决策。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出现了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趋势。

西方国家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压力就是: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壮大。

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实质与本质。

从上述讨论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产权范畴的实质是经济权力和生产资料私有权的分离与背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向劳动者转移。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经济权力从生产资料私有者向劳动者的过渡。在各项经济权力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私有权中分离出来的过程里,存在着这样的趋势:权力由全部属于生产资料私有者,逐渐转移到劳动者手中;即权力由全部属于资本所有者,渐渐向劳动者转移。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第二,产权范畴的本质是对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渐进式否定。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西方社会转移到劳动者手中的经济权力还只是一部分,但随着历史的演进,经济权力必然越来越多地转向劳动者。这是必然趋势。当所有的经济权力从完全隶属于资本转变成完全属于劳动者时,社会形态就完全发生了变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消亡了。经济权力的过渡过程是对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渐进式否定。但是,这个过程不会自发地实现和完成。

02 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具体形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有三种具体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内部形式,即在企业内部劳动者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决策,权力一定程度向劳动者过渡。第二种形式是外部形式,即工会在企业外部发生作用,介入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决策。第三种形式是间接外部形式,即国家参与社会经济过程,从外部介入和影响企业的经济决策。

内部形式:劳动者直接参与企业决策,经济权力一定程度向劳动者过渡。

这种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内部形式的典型代表出现在德国。德国公司经营和管理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公司决策中有较为广泛的职工参与,而且得到法律形式的确定。这种职工参与决策的形式,有参与制和共决制两种,参与制是共决制的初级形式。在参与制中,职工权力较小,只能给雇主提供建议,没有决定实施与否的权力;而在共决制中,职工权力较大,对企业经营方案具有否决权和共同决策权。在参与制中,职工仅能参与企业基层的决策;在共决制中,可以参与企业领导层面的决策。

外部形式:工会介入经济决策。

工会介入经济决策,实质上也是经济权力与资本的分离和背离,也是经济权力一定程度上从资本向劳动者的过渡,因此,在本质上,也是产权制度的变革,是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一种形式——外部形式。工会就劳动者权利的重要方面与雇主进行协商,这实际上也就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参与管理的权力。工会的主要手段是集体谈判。这种方式在欧洲国家最为盛行并且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在凯恩斯主义革命和罗斯福新政之后,西方各国大力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有三种形式:建立一定规模的国有经济、实施相当规模的社会福利以及管理和调控经济的经济政策。通过这些形式,国家参与社会经济过程,经济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与生产资料私有权或资本分离和背离,劳动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因此,这些形式本质上也是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一种形式——间接外部形式。

(1)一定规模国有经济的建立。凯恩斯主义革命和罗斯福新政之后,西方各国大力发展国有经济,构成了国家控制经济的基础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权力与生产资料私有权或资本分离和背离。这在本质上是产权制度的变革,也是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一种形式。西方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70~8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潮。

之后,虽然出现过新自由主义的回潮,但总体来说,格局已经确定。即使在新自由主义回潮中,多数情况也只是出售国有企业中的一些股份,国家控股地位在相当多的企业中也并没有发生变化,古典私有化产权制度的“复辟”并没有实现。而且,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常会使用国有化的方法帮助企业渡过经济危机。

(2)实施相当规模的社会福利。20世纪20~30年代大危机后,西方各国纷纷实施相当规模的社会福利,甚至建立所谓“福利国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权力与生产资料私有权或资本相分离和背离,实现了劳动者的利益,因此,本质上也是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一种形式。

(3)实施管理和调控经济的经济政策。20世纪20~30年代大危机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开始实施凯恩斯主义,纷纷制定经济政策,管理和调控社会经济。这些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权力与生产资料私有权或资本分离和背离,因此,本质上也是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一种形式。

一是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对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劳动者工资提高,进而推进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就业政策扩大就业,通过价格政策保持物价稳定,这些对保障劳动者权益具有积极作用,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间接实现方式。

三是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虽然不直接作用于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但也使得决策权等经济权力与生产资料私有权分离和背离,因此,在本质上也是产权制度的变革,是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一种间接形式。

四是计划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西欧国家和日本等国先后制定了经济计划。

03 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宏观经济效应

西方国家从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的过渡,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宏观经济效应:对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偏大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使西方各国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了经济较快发展的阶段。不过,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无法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仍然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宏观经济效应,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社会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工人参与企业决策,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工资,劳动者的工资就不仅包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而且,能够包含一小部分利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缩小了社会收入差距,缓解了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第二,增加国内有效需求。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有助于工人工资的提高,而社会总需求取决于占消费人口主体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因此,有利于增加有效需求和社会总需求。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

第四,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推动经济发展。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增加了有效需求,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缓解了周期性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了较高速的经济发展阶段。

04 结束语:历史的辩证法

现代西方社会中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的过渡,是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内部表现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导致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这是“铁的必然性”。这种铁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内部也会有其表现形式,以各种方式顽强地表现出来。

例如,股份资本的出现,马克思指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是“通向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单纯过渡点”。股份资本向私人垄断资本过渡,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现了资本关系的进一步社会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也为向新社会过渡准备了条件。对此,列宁指出:私人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是它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开始”。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对单纯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否定和扬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社会物质条件。这种国家对经济过程的干预和政府对经济过程的宏观调控,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社会经济管理基础。正如列宁所说,只要用“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那你们就会得到实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全部条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

没有改变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质。

现代西方社会中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的过渡,并没改变当今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

首先,现代西方社会经济中,占主体和主导的仍然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仍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而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和主体地位的经济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其他经济形式的本质。因此,现代西方社会的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企业在根本上仍然是资本主义企业。

其次,现代西方社会的上层建筑,包含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都是资本主义的。而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也会全力维护其所对应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因此,不能幻想不经历社会革命,不打碎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资本主义就会自发进入社会主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