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之冠!美到令人窒息

造像碑以北魏时期的最早,而以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时期的数量最多,说明其最盛期在北朝晚期。至隋代日趋衰落,唐代仅偶有发现,唐以后便没有出现。

《东魏李道赞率邑义500余人造像碑》

——此造像碑雕刻构造精美,形制巨大,历来被视为造像碑之冠。

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比邻龙门宾阳洞皇帝礼佛图。

规格:H. 308 cm; W. 112.4 cm; D. 30.5 cm

此造像碑为扁平长方形,蟠螭纹碑额,四面满覆造像;表现手法上以浅浮雕为主;碑的主体部分为“问疾品”,其余三面为千佛题材。

雕成于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是造像碑中的极品,此碑被誉为“魏碑之冠”。

碑正面——

全碑内容可分:上螭首,下碑座,中造像。

●螭首

蟠螭纹碑额,螭首已毁,螭——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是一种没有角的龙。

虽螭首已毁,但不难想象,常见的造像碑螭首如下图。

●中部造像

螭首下环绕释迦牟尼坐像。

释迦坐像下层,头顶着帷帐的力士、手舞足蹈的骷髅仙、两位跪坐手捧莲花的供养人、两只护法狮子、最外侧两尊持法器的护法。

主题层

中间层为此碑的主题,讲述“维摩诘与文殊辩论”的故事,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文殊的郑重其事,和维摩诘的悠然自得,两者相映成趣。满座的僧、俗听众,表情各异,有的在静听,有的在凝思,有的交头接耳。两者正中菩提双树,树侧有优美的飞天……

▼碑背面——

石碑背面的千佛小龛。

两侧面亦千佛小龛。

▼碑座

——八位神王

碑座四面各一幅图像,北魏到初唐,在中国曾流行神王造像,一般是兽头人身,也有人形类似天王装束的神王,一般位于造像的最底层,起着守护佛法的作用。此碑底座四面也有8神王(每面二神王)碑座四面刻山神王、树神王、风神王、珠神王等共八位神王。虽然神王的来历尚不清楚,但它们的作用就是守护佛法。它们与天王的区别是,天王守护四方,而神王守护本领域,如海神王守护大海,风神王则是风的统帅。

正面外侧的珠神王和风神王

两神王中间有七余尊造像,中间佛龛释迦牟尼趺坐,两侧有二胁侍,及二力士与众菩萨,下有拖坐力士与两只伏狮及狮童。

背面树神王和山神王

神王上面刻有忍冬纹和莲花。

碑两侧面的四神王

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到,浮山魏碑历来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垂青,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浮山魏碑进行研究,对其做出非常高的评价。

转自: 大力报告:佛像雕塑艺术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业务联系电话:15899791715(可加微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