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7岁孩童的答案,让孔子行礼拜其为师

《论语》曾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自古以来,学无止境便是国人共识。纵然孔子之名流芳千古,但他同样努力学习,以此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孔子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一生有着无数传奇经历,而他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更是对中国后世几千年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了解过孔子的教育理念后可知,孔子并未因自身成就而瞧不起他人。无论是哪个年龄段中的人,只要能够对孔子提供一定的启示,他皆会将对方当作自己的老师。曾经,孔子问一位七岁的孩子,天上有几颗星星?而这位孩子给出的回答,直接让孔子当场行礼,并拜其为师。这位七岁的孩童究竟何许人也?面对孔子的提问,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回答呢?

这位七岁孩童便是《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中的项橐。据史料记载可知,项橐出生于一个平凡家庭中,但他所展现出的聪明才智,却令许多人为之震惊。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经常游历各地讲学,而当孔子来到项橐家乡讲学时,意外发现项橐正在地上作画。

虽孔子有着较高的身份与地位,但看到项橐作画的行为,他仍没有上前打扰,为避免踩坏项橐的画作,孔子决定绕道而行。但正在作画的项橐看到孔子的这一行为后,却反问孔子为何会绕道而过,而孔子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

面对孔子的说法,项橐非但没有予以同意,反而表示自己所画的内容为城池,而城池的作用便是供人行走,若车马躲避城池,城池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听闻项橐的这番话语,孔子感到十分惊喜,至此,孔子决定邀请项橐与他同行。

在同行交流的过程中,项橐开始向孔子请教一些困扰于心头的问题。相比普通的孩子来说,项橐所提出的问题较为深奥,令孔子惊诧不已。在两人同行之时,已然是深冬时节,看到树上早已掉光的叶子,项橐便问孔子,为何只有松树能在冬天不落叶?孔子则回答到:因松树有着心实不虚的特征,方能耐得住冬季的严寒气候。

面对孔子的回答,项橐表示反对,并认为虚心的竹子同样能够做到四季常青。在项橐提出这一言论后,孔子则感慨到,人应该学习松树心虚不实的品质,并结合竹子的虚心特征,在两者优点共同帮助下,方能获得人生最终的成功。

当两人走到护城河边时,项橐又向孔子提问,为何鹅的叫声会如此响亮?孔子回答:因鹅的脖颈较长,方能引吭高歌。听闻孔子的答案,项橐又摇头表示:井底的蛤蟆同样有着响亮的叫声,却并无修长的脖颈。一问一答间,孔子显然占据下风。

虽孔子是一位博学的思想家,但面对项橐的一些提问,孔子仍然无法作答。在项橐问完心中所有的疑问后,为了考量项橐的智慧,孔子便主动问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对于现代人而言,即使凭借着高科技工作的帮助,我们仍无法探测到天上星星的具体数量,可见孔子提出的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刁难意味。本以为项橐会就此哑口无言的孔子并未料到,项橐毫不犹豫地回答:天上有一天一夜的星星。

虽这句话语并未说出天上星星的具体数量,但项橐的回答却极具哲理性,即使是像孔子一般的思想大家,都很难在极短时间内想到如此有道理的答案。可见项橐本人的天赋易于常人。在孔子看来,虽项橐仅有七岁,但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态度,却有资格成为自己的老师。

基于这一原因,孔子立即行礼拜师,以表达自己对项橐的敬重之意。在后人研究孔子的进程中,有关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则成为许多人传颂的经典。

结语

从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中便能感受到,作为一位思想大家,孔子的谦卑态度值得后人为之学习。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我国早已摆脱此前的封建社会模式,但封建社会中所存在的诸多优秀文化,却仍然值得后人传承。

对于孔子来说,即使他有着圣人一般的成就,仍会谦虚学习,即使面对七岁小孩时,都未摆出任何架子。对于普通人来说,虽我们并无如同孔子一般的成就,但同样可以通过学习孔子的谦逊态度,进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参考资料:《史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