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这句话,出自清华大学招生办给甘肃残疾考生魏祥的一封回信。
今年高考,甘肃定西的考生魏祥以648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但由于身体罹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他以公开信的方式向清华大学招生办求助,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帮助,让他带着母亲求学。所幸的是,这所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不但给他发出了一封温情脉脉的颇具正能量的回信,而且慷慨地为他安排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
尽管有人认为清华大学有借这起事件来宣传学校的嫌疑,甚至质疑学校以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来彰显自身的善意显得不够厚道,但在我看来,这个结局是圆满的,让一个身处困境与黑暗之中的人找到慰藉与光明,远比因为尊重隐私而保持沉默更为重要。而且,清华大学公开善举的做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社会关爱困难学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与标杆,让更多身处困境的人感受到人间温暖,在绝望之中萌生一线希望。显然,后者的意义要大于前者。
当代学者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一文中写道:苦难可以发生动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素质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难,也能承受大幸运,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兼毁于两者。
所以,真正的成功者必然要去直面苦难,要去相信未来。公开一名成绩优秀的考生的残疾隐私,此举原本就不属于道德批评与法律限制的范畴,我想,这又何尝不是清华大学经过再三权衡后决定给予他的一种考验。对于考生魏祥而言,除了高考取得的好成绩证明了他的优秀,勇于以公开信的方式陈述自己“先天性脊柱裂”、“大小便失禁”等所谓的隐私,更表明他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将自身的缺陷展现在大众的视线中,以及,在身处困境时对未来命运保持一份足够坚定的希望与信念。正所谓: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人生实苦”,言语虽苍凉,但道出的是残酷的现实。人生之苦,谁也无法逃离与摆脱,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归结为一句话,人生的爱恋与追求,皆为苦。以此说来,人的存在本身为苦,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清华大学与魏祥同学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这个“相信”里面,应该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请相信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国度,相信我们的身边,依然存在温暖的善意,存在着真实的高贵。
尽管,当下常常会有一些讲述社会冷暖的新闻事件出现,对于人情冷漠一面的认知更是批判得透彻,也确实让很多人都寒了心,一时间,仿佛身边存在的医生、教师、商家、官员等等皆是无良之人,熟悉的、陌生的、偶遇的人个个都不可信任。
事实上,无论哪一个行业,合格的称职的人永远是绝大多数,且不乏优秀的典型,我们遇到的人,也只会有极少数在你陷入苦境不可自拔时袖手旁观。就拿朋友圈的众筹来说,只要遭遇不测的人所陈述的境况足够真实,不管彼此熟悉还是陌生,短时间内募捐一笔数额客观的资金已不算什么难事。还有,当洪水滔天、风暴肆虐、地震突发,只要你处在能够被发现并找到的地方,就有极大的可能得到救助,由死而生。当然,不是所有的苦抛出去都能得到应有的回应,但如果不去相信,因为小部分人的冷漠而选择以决绝的姿态背对大众,那么,除非能自我救赎,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苦”的深渊,万劫不复。
值得足够相信的,还有你自己。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谈到魏祥事件时说:“我知道,无论那时还是现在,能够来到清华上学都是不容易的,你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没有人的成长是一路坦途的,如果说这封回信中还要我们去相信什么,不如就引用清华校训的“自强不息”这四个字吧,正是自身刚毅坚卓、奋发图强的品质成就了魏祥,成就了他在遇到不可克服的困境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相信自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勇气与潜能去面对人生之苦,关键看自己愿不愿意付出,愿不愿意接受磨砺与击打,不放弃,不退缩。
“相信”不等于期盼,自我的优秀永远是赢得人生最重要的法宝。但是,当一些无法战胜的苦难以猝不及防的方式汹涌而来时,请足够相信,总会有一种力量,会从身边传递过来,或者,从体内喷薄而出,搀扶与陪伴你,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