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核承气汤证“蓄血”部位辨析—单志华

​桃核承气汤证“蓄血”部位辨析——《伤寒论》第109条诠释

导 语

胡希恕老师当年结合临床讲解此方时,指出:“临床上治疗精神病往往从瘀血入手,用桃核承气汤治精神病,属瘀血这种秽浊之气冲击脑系者,往往见效。亦有瘀血自下而病好的。桃核承气汤即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桃仁祛瘀血相当之好,临床常用。加桂枝降其秽恶之气以平狂,有降冲气的作用……此方所治之瘀血,属于平素在病人体内有潜伏史,而伤寒或外感是作为一种诱因,诱发瘀血的发作。”记得胡老附加了一个讨论:此证是不是一定要在太阳病阶段上形成?是否就是太阳随经瘀热在膀胱呢?很值得研究。

本人带着胡老提出的这个问题,自觉地去临证与思考,以下是联系原文原方尝试着做了一下解读,希望教正于同道。

第109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辨析: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至巳午未欲解之时而不解,表邪随足太阳膀胱经入里化热而“热结膀胱”。

热邪是病的来路,其归宿点(并非病灶处)是膀胱,“结”属有形,无形之热邪必依附于有形之水(热与水结)或有形之瘀血(热与血结),方可生成病理产物。若病人素常气化功能不好,有下焦停水的潜伏病灶,便形成热邪与水结于膀胱而见“小便不利”的五苓散证。今不见此,却见“其人如狂”的精神症状,什么原因呢?答曰:“血自下,下者愈。”很显然,病位在下,病变在血。

那么,这个邪热与血“结”于何处?联系桃核承气汤方药,显然不可能是膀胱,仲景言“热结膀胱”是言病的传变途径,客热之邪循经入膀胱之腑后,按照“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规律,热邪便寻找它的进攻点,膀胱气化无病,拒邪不受,转而血分受之,说明病人宿有瘀血或者说有此病灶,于是迅速出现“少腹急结”。

一个“急”字反映出病变之迅速,情状之紧迫,“结”在“少腹”是病变结果。热结膀胱作为蓄血证的诱因,客于潜伏之下焦血分病灶,侵及少腹一带(此处血流丰富且液体就下是其生理特点)的血脉,致使血流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形成“少腹急结”的蓄血证。

关于蓄血的具体部位历代注家争论不休。有认为邪热与瘀血搏于膀胱者,代表注家如吴谦、黄元御、柯韵伯等;《简明中医辞典》将“热结膀胱”解释为:“膀胱为足太阳之腑,伤寒太阳病不解,化热入里,与血相搏,结于膀胱。”这就把“热结膀胱”混同于“膀胱蓄血”了,不能不说是常识性的错误。膀胱蓄血不可能“小便自利”,治疗更不可能用桃核承气汤走大肠。张仲景明确指出:“……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需注意的是,“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这个“经”主要是指足太阳膀胱经,这个“里”当是阳明之里。阳明之里是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太阳之腑是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正如钱天来在《伤寒溯源集》中说:“……热在下焦,血受煎迫,故溢入回肠(注:当包括小肠)。其所不能自下者,蓄积于少腹而急结也。”

所以仲景直言“热结膀胱”是言其病传途径,病传结果也就是着落点当包括大、小肠在内的“少腹急结”。

有必要指出,纵观伤寒六经,张仲景一般是强调足经(从经络腧穴角度看,足井乃脉气所发,为根穴)而略于手经的。如“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就有“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句,这个“胃”是指“大肠”,但强调的是足阳明;又如“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而称“家”,自当包括手、足阳明在内,然仍是突出足阳明“胃”;甚至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开篇第8条直言:“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文中“少腹”的病位包括膀胱、小肠、大肠、女子胞等空腔器官。而蓄血证从治疗的角度讲更突显阳明蓄血的意义,即便是太阳蓄血(理论上当属于手太阳小肠),其治疗转归仍然走阳明大肠泄热逐瘀一途。这是因为“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所以,张仲景从足太阳经的“热结膀胱”下笔,落脚点却定位在“少腹急结”,而用桃核承气汤“攻之”,实包括小肠蓄血在内,同时又大大拓宽了蓄血证治疗的范围,则小肠蓄血无须另费笔墨。

既然主张用下法,必须遵循“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的原则,这是定法。

“其人如狂”是太阳蓄血证的一个特有征象。考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颠,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太阳随经瘀热在里,作为“多血少气”的太阳经,血中邪热燔炽,最易侵犯脑络而见如狂的精神症状;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瘀热势必影响心主神明而见某些精神症状。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上方以桃仁为君而冠以承气之名,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桃仁偏于瘀血之散,桂枝长于血脉之行。

因“少腹急结”,一个“急”字,突出了热与血结,而以热盛为主的病机,故用承气汤去实热为主,加桃仁随硝黄直达少腹攻逐瘀血;加桂枝辛温通经,毕竟病从太阳,随经而来,仍借太阳之药,凭硝黄导热下行,降秽气以宁心。

因“如狂”较“发狂”程度为轻,表明热邪盛而未极,瘀血结而未坚,故加炙甘草缓硝黄之猛峻,同时寓调胃护正之义。

“先食温服”即空腹温服,因病在下焦,便于药力直达病所,发挥泄热逐瘀之功。

临床上,不光是蓄血于肠(大、小肠),就是妇人胞宫蓄血,辨证运用桃核承气汤同样好使,可以达到“血自下,下者愈”的目的。

1999年春,治疗一28岁英国已婚女性,行两次人流刮宫术未净,B超显示仍有部分瘀血残留宫中,因担心日后造成习惯性流产决定暂不做第3次刮宫术。

患者小腹结痛,数月绵绵不休。经用桃核承气汤(芒硝仅用6g,药汁分次冲服)加茜草,服至第3剂,大块黑色败血并污秽之物自阴道而下,患者顿觉小腹轻松,精神清爽。遂令卧床2日,改服当归补血汤两剂,并糜粥自养而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