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明辨“阴盛阳虚, 阴虚阳盛”
《内经》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治病时,只有先分清病之属阴或属阳,才能对症下药,阴病用阳药,阳病用阴药,而不出差错。
点击加载图片
而现今有很多医生在治病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分清阴阳。错误地理解为人体的阴盛了,阳就应;阴虚了,阳就盛。我认为这样理解是不对的。
甚至有人把阳与火混滴,实际上,阳为正气,为真阳,为可用,为功能,为动力,为能量;而火为邪气,为郁热,为无用,为障碍,为抑制,为垃圾。
万事万物都包括阴阳两个方面,那么身体有阴阳,疾病也有阴阳。在辨证诊断时,一定要把身体的阴阳和疾病的阴阳区分清楚,阴阳无谬,才能对症用药,药到病除。
阴精、阳气,为身体阴阳;阴浊、阳邪,为疾病阴阳。所谓阴盛阳衰,是讲阴邪、阴浊泛盛,真火、阳气虚弱。由于阳气虚弱而无力清除阴邪,导致阴邪泛溢妄盛,形成阴性的疾病。所调阴虚阳盛,是讲阴精、真阴亏虚,而虚火、阳邪旺盛。由于脏腑阴精亏虚缺乏能源,而导致代谢缓慢、障碍,瘀积生热,形成虚热的疾病。
点击加载图片
比如一个人过度劳累,耗阴伤津,又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和休整,就会形成低热、虚火的病症。另外,阳邪过盛也可耗伤真阴形成疾病,如天气过于燥热,就会耗伤真阴津液,致阳盛阴虚使人发病。
阴虚阳盛虽是阴精、真阴亏虚而并非阳气、真阳旺盛。假若阳气、真阳真的旺盛的话,自能化生阴精,使阴精不虚,阴阳平衡,何病之有?
身体的阴阳是互根的,阴虚则损及阳,阳虚也损及阴。阴为精血,阳为精气,气能生血,血也能转化为气。血少气自熹,失血过多后不但血虚,而且气虚。气虚血也亏,阳气虚弱导致脏腑功能降低,就不能制造出更多的精血而形成血虚。
阴血和阳气,犹如一个公司的资本,阴血为固定资产,阳气为流动资金。阳气(流动资金)主外,维持运转,阴精(固定资产)守内,保住基本。阳气旺盛,自能使阴精充足(流动资金充足,就会变成固定资产储存),阳气虚弱,也会使阴精耗损(流动资金不足,就会把固定资产拿出变为流动资金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阳气虚时阴精就转化为阳,变成功能动力,维持身体的代谢运转,阴阳平衡,人体劳作时耗损阳气,阳气虑了人就感觉累,若歇一歇,休息-会,人就又有力量了,这就是阴精转化阳(的小过程。假若阳也處,阴也不足,人就会感觉疲乏无力,形成慢性處弱病。所以,许多的慢性病都会出现阴阳俱虚的症状,单纯的阳處或单纯的阴處病极少极少。疾病的阴阳,称为阴邪和阳邪。阴邪是身体虚弱內生的,叫虚证;阳邪是邪气亢盛外侵的,称实证,疾病有阴邪瘀久似阳邪的,也有阳邪郁久似阴邪的。
点击加载图片
总之,慢性病不论阳邪和阴邪,在治疗的总体上,都要从增强免疫功能,扶助人体正气上著手。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所以,阴虚阳盛(真阴處,邪火旺),不但要养真阴,也要保真阳,护正气,引导疏散火邪;阴盛阳虚(阴邪重,元阳虚),更需要温肾阳,护阴精,固元气,温利蒸发阴浊。前人张景岳的“阳非有余,阴亦不足'之论正谓此真理也。
阴盛是阴邪盛,阳盛是阳邪盛,真阴真阳哪有过剩的?所以“阴盛阳虚,阴虚阳盛'-定要仔细辩别,正邪分清。
点击加载图片
阴邪盛容易损伤脏腑的阳气而导致阳虚,阳邪盛则易耗损全身的阴精而形成阴亏。阴盛阳虚,是疾病的阴邪盛,身体的阳气虚。反之,身体的阳气虚弱也容易导致阴邪入侵泛盛。而并非是肾的真阴盛就会形成肾的真阳亏,肾的真阴處就会形成肾的真阳盛。
人体阴阳是互补互助、互相转变的,就像气血一-样,气少时,血液化成气以补充;血少时,元气加速工作,制造更多的精血填补。人体阴阳也像夫妻--样,互爱互帮,永远站在一起,保障人的身体健康。
点击加载图片
人体阴阳如若虚亏,外邪容易侵犯,内邪也易发生:人体阴阳如若强盛,则会代谢正常,身体健康长寿。
疾病的阴邪盛可造成身体的阳气亏,疾病的阳邪盛也可造成身体的阴精虚;身体的真阳虚可形成疾病的阴邪盛,身体的阴精虚也可形成疾病的阳邪盛。此即“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阳虚阴盛,阴虚阳盛'的正确理解。
而身体的阴阳没有偏盛概念,若真的阴精阳气充盛,免疫力就会提高,病邪难以侵犯,不生病而健康;疾病的阴阳没有偏衰概念,若发现阴邪阳邪衰减,病邪自会退去,身体逐渐恢复,由好转至康复。
故所谓虚,不是真阴虚,就是真阳虚。元气包括阴阳,元气就是正气。所谓盛,不是阴邪盛,就是阳邪盛。阴邪代表寒证,阳邪代表热证。
点击加载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