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百病】尚仙玄净讲述“三伏天之千万不要死于无知”(上) 围绕三伏天暑湿而论证的天人合一论百病】

今天起,再过三天,我们就算是正式进入到了2021年的三伏天。其实为了加强大家对三伏天防病的意识,加深对中医天人一体论的了解,提高自然界气候与人体疾病互为影响的认识,半个月之前,玄净就准备想写一部围绕三伏天的作品集来上传到平台,但几次起草,都无从下笔。

一定会有小友想问玄净,三伏天不就是冬病夏治,慎防中暑吗?为什么几次起草,都无从下笔呢?答案告诉大家,就一个字,“难”。

因为中医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又称“天人相应”或“天人一体”。“天”指的是宇宙天地,即大自然。

中医学认为,人是宇宙间的万物之一,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休戚相关。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变化,如季节的更替、地域的差异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而人体对这些外在的影响不够了解,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防范,就必然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发布讯息: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联合国卫生署警告世人:“千万不要死于无知,疾病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现在市面上媒体刊登的医疗广告很多是违规的,市场上卖的保健品绝大多数都是虚假的,到医院找所谓的专家有时也不一定能真正解决问题的。

所以,人类如果想得到真正的健康长寿,只能是在不断的学习养生知识当中获取,你必须知道,防病远比治病来的更重要。

而能够写好一部对众生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关于中医方面的作品,对作者医理、易理、法理的认知和悟性的要求都是相当高的。

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朝张景岳则更系统地提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意思就是说,不懂易学者,是没有当太医的资格的。为什么呢?因为宇宙天地长养万物的方法就是靠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而这万物就包括人类,所以人类的生、老、病、死也都在宇宙阴阳二气的操控中。

那么《易经》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呢?其实《易经》恰恰就是研究宇宙阴阳二气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妙理的。

所以医者指的也正应该是悟懂了易学的道理,抓住阴阳二气消长的变化之机缘来为众生调理疾病的人。

玄净想跟大家说,一篇能够起到教育作用的文章绝对不是标题;一部能够感染人的电影也绝对不是内容简介,想让一个真相或者道理能够植入人心起到震撼性的教育作用,那一定是理论、实践与创新相互结合的产物。

不错,三伏天确实离不开冬病夏治、慎防暑气。但他更是天人相应论、天人一体论的完美演绎。

如果你搞不懂这个过程和原理,就会只知冬病夏治、慎防暑气之理,却无法洞晓到真正的精髓。而无精无髓者恰如死物,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玄净要给大家讲明白的是“三伏天之千万不要死于无知”(上), 围绕三伏天暑湿而论证的天人合一论。”希望大家一定拿出宝贵的时间将这篇文章看完,然后传承出去,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

一、什么是三伏天呢?

那什么是三伏天呢?其实三伏天的“三”是一二三的三,它代表的是数量,也就是有三个。对于2021年来说,是从7月11日开始到8月19日结束,历时40天。

初伏10天: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

中伏20天: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10天: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四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十天,中伏为十天或二十天,末伏为十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相配而成的六十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中的第七个天干,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四个庚日时中伏为十天,出现五个庚日则为二十天。所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

三伏天的“伏”字,是由一个“人”字旁加上一个“犬”字旁组成。犬代表什么大家知道不?对,是代表狗。那么狗在人的旁边要怎样?得“伏”着。百度字典当中对伏的解释是趴,脸向下,体前屈,也就是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

那么三伏天的“天”,代表地面以上的高空,也就是我们头顶上的天。

所以“三伏天”三个字的字面含义指的是当地面上的高空进入到这样一个时期的时候,我们要想不得病,那就得脸朝下的趴着,我们得屈服。

如果你不趴着,不屈服,你就会得病。得什么病呢?"伏邪"的侵害,即所谓自然界"六邪"之中“暑邪、湿邪”的侵袭。

二、为什么三伏天会产生暑邪和湿邪?

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为什么呢?这要从易经八卦当中的十二辟卦讲起。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玄净奉劝众位小友,平时一定要多学习学习易经八卦。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工作。

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三伏天会有暑热,这个暑热能够使地面产生水汽,我们人在天地之间,就好像在被煮的物品一样。

那么三伏天为什么会这样呢?喜欢研究《易经》的朋友们就都知道了,三伏天是在农历的六月,在十二辟卦当中农历六月是“天山遁”卦。

在这里跟大家讲,十二辟卦,简单来讲,也叫十二消息卦,是选用八八六十四卦当中的十二卦来配一年当中的十二个月,用以形容这十二个月每个月天地阴阳二气的消长情况,用以提醒人们春耕秋守,预防疾病的方法。

六十四卦当中的每一卦都由两个单卦上下罗列在一起组成(单卦也叫纯卦),分别叫上卦和下卦。上卦代表天,也就是地面以上,下卦代表地,也就是地面以下。

我们看属于阴历六月的“山遁卦”的上卦,它是由三个“—”组成。“—”在八卦中代表阳爻,也就是说每年的阴历六月份,地面上,也就是天上被三个阳爻占满。阳代表热,可以想象空气中、呼吸中都被铺天盖地热能占满。

天山遁卦的下卦,下面两个“--”,上面一个“—”。“--”在八卦中代表阴爻,阴嘛,指的是寒、冷。所以,天山遁卦的下卦是由两个阴爻和一个阳爻组成,代表的是地下二阴出生,阴寒之气已大动,且马上就要到地表了。

我们再来看看天山遁卦的“遁”字,一个盾牌的“盾”字,加上一个“辶”字旁组成。盾,是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工具;“辶”字旁代表走或者跑。所以天山遁的“遁”字代表逃避、躲闪。

也就是说每年农历的六月份,三伏天到来的时候,大家要逃避、躲闪,将自己藏起来。那么为什么我们要逃避、躲闪,藏起来呢?大家看卦象,上面是三阳,代表的是地面以上是阳极的时候;下面是二阴一阳,代表地下已经阴盛阳衰。

那么地下阴盛,地上阳极,宇宙两股强烈的能量固然要相遇于地下浅表层,会发生什么现象大家知道吗?对,不光是暑热,还有大量的潮气,也就是水蒸气。为什么伏天雨水会多呢?也就是这个原理。

那么在这里玄净还要插一段话,其实不光是每年阴历六月份的天山遁卦上卦是三个阳爻,是大热、极热之像,代表着此时的地面以上是火热一片。

实际上阴历五月份、四月份除了下卦也就是地面以下的阴阳二气有差别以外,地面以上都属于三阳爻。也就说一年当中的阴历四、五、六月份除了地面以下的阴阳二气各有不同以外,地面以上都是相同的,火热一片。

但大家也一定要明白,虽然这几个月地面以上都是火热一片,但由于其地下阴阳二气各有不同,辐射到地表与地面三阳融合以后,比较起来一定会对地面以上能量有不同程度影响的。

比如四月份,上卦是由三个“—”,也就是三个阳爻组成。下卦也是由三个“—”,也就是三个阳爻组成。上下六阳爻连在一起,地上地下火光一片。

所以阴历四月为乾卦,乾卦为天卦,是充满进取的季节,是一年当中天地之间阳气最盛的月份。空气非常干燥,属于干燥的热,一定注意防暑,但无需防湿。

阴历五月份在八卦当中称为天风姤卦,上卦也是由三个“—”,也就是三个阳爻组成。下卦是由两个阳爻加上一个阴爻组成。

也就是说虽然地面之上是干燥大热这像,但是地下已经是阴风内动了,虽然还很薄弱,但是已经有寒、冷之能量复起。

喜好艾灸养生的朋友们都知道,最好的艾叶是要在端午节之前采摘,驱寒效果最佳。为什么呢?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了,端午之前的艾叶吸收的是天地纯阳之气,没有一丝阴寒在里面,属纯阳之物。

那你如果进了五月过了端午,地下阴寒之气起,艾草自然会吸收阴性能量,就不在是纯阳之物,自然治病驱寒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所以三伏天,也是天地阴阳二气散播暑热、合起来煮物的季节。我们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会怎样呢?也会煮也,也是属于被煮物质当中的一类。很多人都会觉得三伏天教立夏的时候更闷热,也是因为被煮物的影响。

三、暑邪、湿邪对宇宙万物会有什么影响?

那么暑邪、湿邪对宇宙万物会有什么影响呢?著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当中有这样一个观点:“阳化气,阴成形”。明代著名的医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宇宙中的阴阳二气之属阳的部分主动而散,有推动万物化气的作用。宇宙中的阴阳二气之属阴的部分主静而凝,有推动万物成形的作用。

阴历六月份,地表三阳,属阳极之数,可推动万物生长,地下二阴,属阴盛之态,可促使万物成形,中间热蒸湿重,给喜湿热的生命体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生长条件。我们常吃的木耳和地皮菜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大家记住,生命离不开温度和水分。温度属阳,是无形之气,是生命成长的动力;水分属阴,是有形之营养物质,是使万物成形的条件。营养物质在无形之气的统摄下才会呈现出各种形态,所以,温度和水分是生命能够存在的根本。

那么什么是木耳呢?简单来讲,木耳是一种生长在栎、杨、榕、槐等120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的菌类,形象如人的耳朵,所以称为木耳。

菌类, 是属于低等植物的一大类,它不开花,没有茎和叶子,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养料,只能靠寄生生活,它的种类很多,如细菌、真菌等。

木耳味甘,性平,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呈胶质状,薄而有弹性,湿润时半透明,干燥时收缩变为脆硬的角质近似革质。味道鲜美,可素可荤,营养丰富。木耳的功能很多,可以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还能断谷疗痔。

但大家要注意,生长在古槐、桑木上的很好,柘木上的其次。其余树上生的木耳,吃后使人动风气,发旧疾,肋下急,损经络背膊,烦闷。只要是有蛇、虫从下面经过的木耳,有毒,尤其是枫木上生的耳,有大毒,如误食会使人狂笑不止。

采来的木耳如颜色有变,就有毒,夜间发光的木耳也有毒,欲烂而不生虫的也有毒,食用害人。

著名的医圣张仲景说:木耳赤色和仰生的,都不能吃。按《生生编》载:柳蛾补胃,木耳衰精。是说老柳树上的蛾,吃了能补胃理气,而木耳由朽木所生,得一阴之气,所以有衰精冷肾之害。

那么什么是地皮菜呢?地皮菜,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皮菌、雷公菌、地软儿、地瓜皮等,《本草纲目》当中的名字叫做葛仙米,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一般生长在夏秋雨后阴暗潮湿的地方,暗黑色,有点象泡软的黑木耳。

地皮菜和木耳一样味甘,但性却比木耳要寒。为什么呢?木耳生长在朽木上,朽木性平不寒,故而木耳较地皮来说属性喜平。而地皮菜是生长在地下的阴寒之处,喜阴寒之气,故而其性寒凉。

地皮菜是一种美食,最适于做汤,别有风味,也可凉拌或炖烧,是属于寒性食品。故而它的功效是清热,收敛,益气,明目。用于夜盲症,脱肛;外用治烧烫伤。

我国的民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叫做“六月六,看谷秀”。指的是农历六月初六观看庄稼抽穗开花,“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头,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老牛吃了。

为什么?地下二阴生的时候,也是宇宙阴气催动万物化形的最有利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农作物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要开花结果,如果这个时期的农作物还不能开花结果,那这一年一定是不会再有收成了。

同理,人类也是宇宙万物当中的一个物种,地上三阳起,地下二阴生的时候,一定是对人体有很大影响的,否则也不会有臣服和逃遁之预示了。

那么,暑湿对人体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暑湿是如何侵犯人体的呢?我们到底该如何预防呢?下一篇文章会给大家详细介绍。感恩大家,感恩遇见!

             【紫腾仙庵医道堂】

本文为尚仙玄净(ztengxianan)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