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语】如何在静止的玉上,雕出灵动之感?
集宝街(黄蜡石)公众号
衡量一件和田玉作品是否精美,除了玉质以外,就看设计和雕工了。作为一般普通消费者,不太懂得其中的门道,但是第一眼看到以后,大多数人都能发现好东西充满灵气,劣质货看上去呆板。
在同样的玉质,花同样的时间去雕刻的情况下,如何去创作出作品的灵动之感呢?
第一、设计题材要有灵动性!
在中国画的构图中,讲究远与近、大与小、疏与密、静与动的对比。比如静止的枯藤老树上栖息着一群动态的“昏鸦”;万籁俱寂的江面上有正在垂钓的“蓑笠翁”;深锁大门的庭院却有一支出墙的“红杏”迎风摇曳。
玉雕作品是小中见大,尺山寸水的精美或浮雕、或立体的画作,有的作品在设计中过于静止,让一切看上去静穆而没有生机,自然就缺乏了灵动性。
一件好的玉雕作品应该做到静处有动起,动处有静思,静与动完美结合,达到和谐之美感。
第二、制作手法要有灵动性!
无论多么精美的设计,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制作中,一件玉雕作品由点线面构成,其中流畅的线条最能将作品的灵动性提高,比如站立静止不动的人,我们通过她的发丝摆动、衣袂飘飘感受到风起的意境,于是联想出寒冷的季节、伫立者的孤独、无助和相思。其实,就是简单的寥寥几笔,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反之,如果发髻纹丝不乱,衣冠平整无皱,人静止不动,那么作品就缺乏灵动性,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站立的人,没有任何想象空间了。
第三、在意境上要有弦外之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一些获奖作品,都花了很大的功夫,在玉石上“满雕”。乍一看花团锦簇、满园春色、楼台亭阁、鸟语花香、崇山峻岭、大气磅礴,但是这样的作品天天面对,人就会觉得很累,为什么呢?
因为它做的太满、太实,没有给观赏者心中留一块自留地去自己耕耘,所以时间看久了,你的眼睛满满的,心也满满的。就像一间房子,堆满了东西,连通道都没有,如何能空气流通?
在中国画中讲究“留白”,留白就是为了突出主题,不干扰视线,同时也是在空白处,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弦外之音 !
只有在静止的玉上,雕刻出灵动之美,作品才有灵气,才有生命,才有升值的空间,才能流传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