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根蒂:运动而知觉(上篇)


在太极拳的原则下,‌‌你快练也是太极,慢练也是太极,弹腿也是太极,咏春也是太极。哪怕是摔跤、擒拿,也都可以变成太极。因为这个和动作无关,是一个状态。

太极拳是用觉知相应的方法,结合太极天人合一和阴阳虚实这个理论,来指导武术搏击训练的方式。如今外面有很多种太极拳,让人眼花缭乱,颇有无所适从之感。实际上,我认为太极拳只有对和不对两种。也就是说训练方法是对的,‌‌就叫对的太极拳,‌‌训练方法不对的,和太极拳的最终道理是违背的,‌‌就是假的太极拳。

以格致参入技击

太极拳的各门各派全都是前辈们总结的一种准确的练习方法。‌‌但是现在这种准确练习的人都很少了,不管是哪一派。‌‌现在大部分太极拳练习者只是去研究它的外形和动作,架势的高低和大小。实际上这就是为“架”所迷,而不能够归于太极的道理,‌‌和太极拳的本质还是相差很大。当归于太极的道理时中架、小架,大架‌‌都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太极拳“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外在的拳架从来只有相对标准,没有绝对标准。‌‌因为重要的是原理,而非动作。因为各家太极拳的原理是一致的,都是能够‌‌符合太极的天人合一和阴阳虚实的这样一个状态的拳术训练方式。

如果是不符合这个原则的训练方式,第一是效果不好,第二也不能算是在练太极拳,只是在练这套动作而已,和太极拳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个人认为古人练习太极拳是在追求太极拳的原理,现在的人只是在研究具体的动作和方法。实际上原则性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据我所知,杨氏太极拳三代人的代表人物的拳架都不一样。

那么真太极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答案很简单,只要运用出来能够符合王宗岳《太极拳论》道理的,就是真太极。‌‌如果还是在用自己的技巧、力量,‌‌或者速度去战胜别人的话,‌‌我觉得那个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太极。这是一个简单判断方法。

更具体地说,练拳时要能清晰感受觉知和相应的忘我状态,而不是在一个思想反应的主观状态。举个简单的例子,有很多人喜欢滑雪,在滑雪时‌‌你没有办法把思想放在里面,要把思想快速放下。‌‌那个时候不放下也不行啊,会摔倒的,‌‌就只能放下了。这样就进入了没有思维参与的状态,会‌‌体验到相对安静、宁静的感觉,‌‌虽然这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无我,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无我的状态。

太极拳也是一样,如果不能进入觉知相应的状态,‌‌低桩啊,高踢腿啊,踢得再高,‌‌和外家拳都没有两样,和太极拳也没有什么关系。也不是说太极拳不可以练这些,而是在太极拳的原则下,‌‌你快练也是太极,慢练也是太极,弹腿也是太极,咏春也是太极。哪怕是摔跤、擒拿,也都可以变成太极。因为这个和动作无关,是一个状态。‌‌如果你不懂这个状态,那么‌‌八十八式可以是少林拳,也可以是广播体操,推手也可以就是摔跤,‌‌还远远不如人家真的摔跤有用。

《国术名人录》这本书里提到杨禄禅:“杨(杨禄禅)聪明识书,以格致参入技击,故太极已入不闻不见之化境。”‌‌说他是以格致而入太极拳,把这个格物致知的道理运用在武术‌‌上,而形成了他太极的核心的内容。

我想这句话‌‌不是一般写书的人能够讲的,一定是当初杨家自己是这么认为,‌‌而传述出来的。杨禄禅从这个道理里面感悟到的,才是他真正的核心思想。就像我从‌佛法当中去感悟到,或者是我从‌‌天人合一的感受去感悟到。

但是我个人觉得后人可能是把这门理论隐瞒起来,作为一个师门秘诀,‌‌不轻授于人的‌,慢慢的‌‌大家就把它淡化了。

这个格物致知怎么参进去?怎么用?如何用这个训练方式达到目标?后来‌‌大概大家都‌‌不把它当一个事情了。‌‌所以‌‌去掉了‌‌那个‌本质,就像‌‌我们滑雪,能滑不能滑就不管了,只讲在陆地上的动作标准不标准,实际上这个运动已经和滑雪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在训练时创造了一个新的运动,‌‌和觉知相应已经没有关系了。

成功秘钥

什么叫格物致知?实际上格物致知‌‌就是,‌‌让你去感格万物,‌‌‌‌能够恢复一个感知和感受万物的能力,就是能知的知性。中国文化的入门之处就是从“格物致知”开始的。

这个知性的恢复重要在哪里呢?我常常以大家喝茶作为例子,‌‌在起初接触茶的时候,往往很多人觉得不同茶之间没什么分别,就是‌‌‌‌苦苦涩涩而已。‌‌而实际上呢,是各有差别,分别还是很大的,但你感觉不到这些差别。‌‌

那么有人告诉你,‌我这是几千块几万块买来的,‌这些知识‌‌都装满了你的脑袋, ‌‌几万块甚至‌‌几十万几百万一饼的茶,‌‌你喝了不管是‌‌苦涩、‌‌霉味,‌‌你都觉得好喝,为什么呢?你的主观思想接受了这个概念,你的觉知完全是在这个主观思想下去感受的,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客观的主观觉受。若明天又听了一堆其他人的说法,你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这说明你的觉受完全是被动的,而非客观。你对茶的辨别能力也不是客观的。

那么‌‌真正的喝茶应该是怎样呢?‌‌先要摒弃一切知识,去喝各种各样的茶。就是多喝,‌‌慢慢你就能分辨得出,这个茶汤是厚是寡,这个味道是花香还是发霉,以及舌中各个位置的苦涩变化。‌‌当你真的能够非常明确的分别出茶汤的细微差异变化的时候,再去了解茶的知识,作为你这些感受的背书,‌‌那才是可靠的。知道原来这样的涩味是因为它是新茶,醇化不够;苦的味道是因为取的不是细嫩的芽枝,也有可能‌‌是因为农药和化肥,‌‌‌‌所以才有这种苦涩感。‌‌

所以‌‌要去格物,“格”就是感受感格。‌‌前面我举例讲喝茶有两种不成功的原因,一个是不断的‌‌被别人传授知识,不断的在用这个知识主导下觉受再产生自己新的判断。

当通过格物致知的训练,恢复了良知这个客观觉受的功夫以后,你的思维自然会配合你的觉受。思维不配合觉受,是因为人长期的一个思想主导的习惯而让觉受的能力丧失了的原因,这时‌‌你的觉知想参与,‌‌意也不放心,‌‌总是觉得你不靠谱,‌‌所以意一直要参与。所以也就是你想用觉知,也是在意指导下的主观觉知而已。

所以一定要感受‌‌,你这个觉知才能够恢复。

太极拳为什么要推手?就是教我们去感受,‌‌不断的去感受,恢复你对力量的‌‌觉知。不然的话干嘛要推手呢,‌‌为什么不直接练打?现在太多练太极拳的人不能打,‌‌碰到诸如‌‌挑战之类就败下阵来的‌‌最大原因,是因为他们练‌‌推手的目的和恢复觉知无关,只是变成了另外一种力量技巧的训练而已。

如果我们把推手作为训练‌‌对‌‌力量、速度‌‌的觉知方法,那么‌‌‌‌不用太久,一定比那些‌‌专门用力量练反应的人要效果好。‌‌所以我觉得,‌‌恢复对力量速度的觉知,‌‌再训练身心相应的能力,‌‌才能够真正练好太极拳。一切脱离了恢复觉知,‌‌和身心相应的方法,‌‌只是停留在动作技巧和力量的训练上,‌‌我认为这个和中国文化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也起不了太大作用。(未完待续)‌‌

原文刊载于《武魂·太极》2020年6&8月号合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