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旱三年”

《窦娥冤》“亢旱三年”的誓愿会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同样身为底层的窦娥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而许下这样的誓愿,为了什么?


「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的几桩誓愿是有故事原型的,而且天灾是政治不清明的表现,这种观念在古代深入人心。

另外,三桩愿用在此处是种文学手法,非要落实了去解就没意思了。

不过除了这些,窦娥临终为什么发出这三桩誓愿还是值得一说的。


窦娥是最底层的读书人家的女儿,卖到普通市民家中当童养媳。端云和窦娥两个名字是一个标志。这个姑娘过的是市民阶层的日子,却会表现出一些士人气质——就是在蔡婆等人可能会选择变通的一些事情上,她会表现得宁折不弯。

但另一方面,窦娥的知识水平并不高,而社会经验几乎是零。也就是说,她的三观不是来自儒学修养,也不是来自生活阅历,而只是本性善良加上接受了一些流行的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和因果报应的观念而已。

比较蔡婆和窦娥婆媳俩的行为就能看出来,蔡婆的人生哲学是惹不起就躲,忍下来凑合过。但窦娥不一样,张驴儿逼婚,她严辞拒绝,不仅仅是因为张驴儿猥琐,更是因为她打从心底认为寡妇再嫁是不道德的(不是祥林嫂捐门槛那种),所以她才会对婆婆的半推半就百般嘲讽。

没有比窦娥的命运更惨的,被父亲卖给别人当童养媳,年纪轻轻又守了寡且没有子女,这样的生活在当时可以说没有任何的希望可言,支撑她活下去的就是她认可的这套观念。「我将这婆伺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她坚信好人有好报,只要自己好好生活,至少能换份来世的幸福。


平静的生活因为张驴儿父子的介入被打破,一碗羊肚汤更是将窦娥逼上绝境。张驴儿借陷害她下毒,目的只不过是为逼婚,窦娥却坚持打官司理论。因为在她看来有理走遍天下,自己是清白的王法就一定能还自己清白。

单纯的想象遇上的一场残酷的屈打成招。「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换到别人手中,窦娥恨的是作恶害人的张驴儿和草菅人命的桃杌,那么下面的情节应该是她在法场上发誓「化成厉鬼也不放过你们」,第四折由厉鬼来复仇。但若真的如此,那么「临终三愿」的一折不会是中国戏剧史上最具光彩的一笔。

「窦娥冤」的对象不仅仅是那么一两个坏人。窦娥在这场官司里,不仅是没了姓命,更是一直以来支撑她的三观被颠覆了。「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道德成了笑话,规则全是谎言,你以为天道有常,看到的却是这么一个黑白颠倒的人间,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临终发愿,针对的不是一个人一件事,也不仅仅是「覆盆不照太阳晖」的吏治,不是在向哪个人群复仇,她是在追问整个世界。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都是正常的世界中很难发生的事情,你说它们不可能发生,可为什么同样荒谬的事情就在人间一次次上演?

窦娥要的,是天道尚存的一个证明。这种追问,可以上溯至屈原司马迁。元代士人沉沦市井,这份精神气质却仍在延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