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7日原创微头条
年轻人的目标来源只要依赖于什么呢?
兴趣、家庭、父母的熏陶、老师同学的影响.....
现在想想我自己,年轻时候的目标和现在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候想的那些有的没的,和现实的距离太大。
到了成年后,目标根据自己的生活不断在发生改变。
那有没有人,目标从小到大都一致,没有改变过的呢?应该有吧!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的那个长的像赵薇的女翻译张京,
人家就是那种从小到大都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之所以年纪轻轻就如此优秀,和目标早早确定,一直都没有改变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因为目标不改变的话,她所有的努力都会为一个目标去奋斗,去挥洒,目标的实现概率就会大很多。
那,目标假如经常改变的呢?就如同我,常立志者立常志。直到如今目标也没有一个实现的。
所以,感觉目标还是要专注一些比较好,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只干一件事,就会成为那件事中的行业翘楚。
可是,要知道年轻人的目标还是会改变的,不同时期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威廉·戴蒙所写的书《目标感》中说道:
作者深度采访研究过上百个。他发现年轻人的目标来源并不单纯依赖于某个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们大量采样了年轻人的想法。按照对目标影响程度的高低,他们发现年轻人的目标来源,排在前五位的是:家庭、职业、学业成就、信仰或精神生活和体育运动。
这些因素,在年轻人不同的人生阶段里,起到了非常不同的作用。
也就是说,以往我们对于目标的单一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有的人会说目标源于兴趣,有的人说目标源于培养,还有的人说目标源于环境的支持。
其实,他们说得都对。关于目标来源的争议,恰恰体现了目标并不依赖单一因素。
这也是年轻人会迷茫的原因。
他们总想依靠单一因素,比如兴趣、行业热度,或者社会趋势,找到人生目标,结果他们的希望只能落空。
看到这里我给自己顺了顺胸口,为自己多年来不断变化目标终于找到了客观、具有权威性的理由。
作者观察了目标感极强的年轻人,分析了他们通往目标之路的驱动因素。
最终,他发现,年轻人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基本分三步。
第一步是兴趣启蒙。
不管是受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对某件事情的兴趣,是发现目标的第一步。
我最开始因为我哥应该从废品站拿回家书,我看了后就着迷了,然后就幻想自己有一天也会写书。这就是我写作最初的源头。
第二步是反馈影响。
可是,写了投出去没有任何回应,于是,我放弃了。后来有了时间后再投稿,就被印成了铅字。
可是,稿费好少,还不是每篇都能被印成铅字,于是,我又放弃了。再有了孩子后,我的目标变成了赚钱养孩子。
当有了自媒体后,我又开始了写作,一直坚持了好几年,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只要写,就能发出去,就会被粉丝看到。
粉丝对我的认可,肯定,让我一直坚持着。按照现在的状态,我估计会一直一直写下去。只要有自媒体,有网络,写出来的文字能发出去。
第三步是应用反馈。
到了今年过年我定目标时,我发现我写作遇到了迷茫,不知道自己往后的写作该往哪个方向走。
于是,开始思考。我已经成年,不能只是像原来一样只是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心写,而是要写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
这就是我写作在应用后的反馈,此时,我的目标又发生了改变,写作不再只是单一的“把写作搞好”,而是,与生活和家庭做了结合。
我是在很久之前,开始研究动机的。主要的源头是孔子的那句:听其言观其行,还要看其动机。
因为很多人说话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会转弯,变道,亦或者故意设置一些障碍。我因为是个直爽的脾气,
所以,很多时候无法直接get到人家的意图,或者会搞错。于是,我开始研究动机。还有一个原因是为我写作做准备。
可是,今天我看到一个小故事,也是关于动机的,不过是讲如何改变一个人动机,而后改变他的行为的。
来源于由美国卫斯理大学心理学教授斯科特·普劳斯所写的书《决策与判断》。
大家先来看看这个故事。
有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裁缝。他是犹太人,却勇敢地把店铺开在了反犹太街区。
生活在这个街区的市民当然就不干了。
于是,每天都有一群愤怒的年轻人,跑到他的店门口大喊:“犹太人!犹太人!”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把这个裁缝赶出反犹太街区。
这个犹太人沉思几天后,想出了办法。
这天,年轻人们又来了。裁缝说:“哎呀!我对不住大家了!你们辛苦了!以后,谁在我这里喊犹太人,都可以得到1块钱。”
在金钱的鼓励下,年轻人们喊得更起劲了。
两天后,裁缝只给了每人五毛钱,然后说:“对不起,这几天家里没钱,只能给大家这么多了!实在对不住了!”
年轻人还是很满意,毕竟还有五毛钱可以拿。又过了两天,裁缝只给了每个人1分钱,并解释自己付不了更多了。
但是1分钱实在太少了。年轻人很不满,他们冲着裁缝说:“别想让我们再叫你犹太人!”
于是,年轻人们气呼呼地离开了裁缝铺。
裁缝望着年轻人远去的背影,深深地呼了一口气,放松地躺在了摇椅上。
这个故事在犹太地区流传很广。它揭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当我们的心理动机改变时,我们的行为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一开始,年轻人去骚扰犹太裁缝的原因是,他们想把他赶走。这种行为完全是自愿自发的,是免费的。
可是,裁缝给他们付钱的举动,改变了他们的心理动机。他们的动机从单纯的反犹太主义,变成了金钱激励。
当裁缝宣布他不再付钱时,他便成功地诱发了一种心理上的不一致状态,或者说是“唤起不协调”,让这帮年轻人觉得好像自己是在免费为裁缝服务一样。
他们当然不干了。
于是,当这群年轻人没有获得承诺的金钱时,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感到不满。
他们便不再到裁缝铺门口喊“犹太人”了。因为,裁缝不给钱。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有想要减少或者避免心理不一致的倾向。
被更改认知的年轻人,不再想给裁缝添堵,而是想挣他的钱。于是,当没有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也就终止了。
后面即便他们想重新去找裁缝的麻烦,但是想到没有钱,他们还是会放弃。因为,他们不想“免费服务”了。
看完书中的这一段,我思考良久,原来动机也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后,一个人的行为也是会改变的。
这个认知失调理论是不是可以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带来方便呢?在知道一个人对你的动机的时候,
你是可以通过改变他的动机,然后去操控他的行为的。
朋友的朋友是朋友,这句话超级正确,不过也超级废话。我们一般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帮助的人会首先考虑自己的朋友。
很少有人会去考虑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对于自己来说,不是多么熟悉的人。考虑了会担心人家万一不帮忙怎么办呢?
可是,由被誉为全球商业思想领导者之一的戴维·布尔库什所写的书《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却说道:
“就近原则”虽然为我们节省了时间,提供了便捷,但也隐藏了不少代价。
强关系的人对你太熟了,他们很难给你提供一些具有开创性的建议。更何况,你们平时能够聊的东西,其实早就聊完了。
这就是强关系的弱点。它能够提供安全,但是不能提供突破性的洞见。
既然强关系有着很大的弱点,那么弱关系呢?弱关系有价值吗?
书中根据研究得出弱关系是很有价值的。
这个违反直觉的发现,最早来自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做的一个很经典的研究。
1970年,在哈佛大学读博的格兰诺维特,决定对这件事展开研究。
他先后采访了大量已经工作过几年的人。当格兰诺维特问是谁帮他们推荐的工作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是朋友,一个熟人。”
在这个答案的支持下,格兰诺维特调查了上百名住在波士顿郊区的白领、蓝领和金领跳槽者,结果仅有不到17%的跳槽者表示,是亲密朋友帮他们介绍的工作;有55%的人表示,给他们介绍工作的是不经常沟通的普通朋友;有27%的人表示他们的工作来源是几乎从不联系的、不太熟悉的人。
功利点讲,当我们把最亲密的朋友当作最大资产时,却不知道我们可以从“弱关系”的普通朋友那里,得到更有价值的帮助。
大量研究表明,我们获取新信息的最大机会和最佳来源,实际上都是来自我们的“弱关系”或“休眠关系”。
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信息和资源,他们能给你带来:多样性。
这个颠覆常识的结论你觉得对吗?
只要是个人,肯定都感受过苦的滋味,不管是位居高位的官员,还是普通的老百姓。
可是,苦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就是:不满足。
由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赖特所写的书《洞见》一书,给我们说了『进化三原则』
为什么人类身上的很多快感会逐渐消失?因为它符合自然选择的设计。
在进化论的视野下,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哲学观点的现实印证。
首先大脑需要愉悦。人的情绪很复杂。其中负面情绪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在原始社会,一个总是伤心失意的人很快会被淘汰。因为在负面情绪的支配下,他什么也做不了,也就什么也分不到。所以,那些想办法取悦自己、激活自己的人,更容易存活下来。
其次,快感很短暂。如果快感很难消退,人类也不会继续发展。比如,我们如果没有持续的饥饿感,就不会想办法提高生产力,让自己不饿肚子;我们如果没有对异性的持续倾慕,就不会把遗传基因传递下去。所以,所有和我们感官相关的快感,都是短暂的。
最后,我们善于选择。快感往往是伴随目标的。就像一只鸽子看见小孩扔到地上的一颗爆米花,就会想办法吃到它,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那个爆米花”,而不是吃完之后的失落。因此,我们总是选择关注让我们愉悦的目标,而不会意识到愉悦后的平淡。
我把『进化三原则』 这一段看完后,理解不来。这段话和我们要说的苦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
从上面分享的进化三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到“苦”的出处有三个。
第一个是:得不到。当“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成为爆款热词时,你就知道人对目标的渴望,远远大于目标本身的价值。
在对抗伤心、失落时,我们想尽了办法去“满足自己”,却忘记了追逐,也能带给我们伤心和失落。
第二个是:欲望进化。快感是短暂的,而我们的追逐是长久的。想一夜暴富的人,无非是想吃好的、用好的、住好的、玩好的。
这无异于是要把自己浸泡在“快感”里。这不符合进化论中“快感短暂”的原则。
当你买了一件好衣服时,觉得很兴奋;当你买了100件好衣服时,你的感觉和当初买路边摊,没啥两样。
欲望是会进化的。
第三个是:忽视阴影。欲望的背后是阴影,很多人看不到。看到甜甜圈,就想着吃掉它的美味,却不想它带给身体的热量和负担;看到高薪职位就想着高收入,却很少思考随之而来的压力和责任:管人难,管钱更难。
如果对这些困难思考太少,你得到的只会是一时的欢愉和漫长的苦楚。
苦的本质原来是得不到,欲望进化和忽视阴影。我们把这三条放在自己的生活中,好好的体会体会,就会发现有很多痛苦确实来源这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