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慢慢变厉害的人,父母都擅长这样的做法
环境和遗传哪个对孩子的影响大?
(听更多小明微课,文末点击“阅读原文”)
任何社会大家发明的理论,都不及世界自然呈现的事实。
01
五四运动从未结束
“汝所冠非中国之冠乎?汝所履非中国之土乎?汝所衣、所食、所仰事、所俯蓄非皆中国国民之血汗乎?汝不见吾国租界上替人服役之印捕之无聊乎?
汝不见朝鲜亡国后全国军警尽易日本人乎?
奈何我辈为救汝中国而讲演,而汝反助彼仇人而驱逐听讲者乎?呜呼!我最亲爱冠警冠、佩警刀之同胞乎!汝纵不为国家谋生存,汝独不为汝自身谋生存与汝所仰事、所俯蓄谋生存乎?”
每一句反问,都尖锐而沉痛,话音未落,这些警察就已经“感激泣下”。
02
拐点之后的三派
当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古国衰到极点之后,迎来了它的第1个拐点。
拐点之后民众开始觉醒,但这次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全面西化派,以胡适为代表。
今天仍能看到胡适的传人,方方等。
这一派的本质上其实并未继承五四精神,而是打算将自己民族符号完全抹去,作为一种精神奴隶,附属于西方。
第二派,西学中用派。
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绝大多数去了西方留学,将西方的一切知识贩卖到中国。
但是这一派在传输西方自然科学成就、社会科学、西方人文、西方宗教、西方哲学的过程中,迷失于此。
到底在人文社科囹圄该不该迷信模仿学习西方,争论不休。
这一派直接影响了当下中国的心理学界,导致中国绝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拿着100年前弗洛伊德的理论,想治疗今天的中国人的心理病。
首先,他们先创造出国人的心理疾病,再贩卖西方的药给国人。
第三派,自力更生派,在中国最终获得社会管理权力。
这一派同样存在着中西医之争、中西哲学之争、中西文化之争,在传统与现代科学之间同样争论不休,迷茫找不到方向。
纠结于传统文化能否承担得起现代和未来中国人的精神与独立的诉求。
如何在传统和未来之间找到出路,如何在认同文化与文化自信之间与西方抗衡都是未来的重大议题。
对中国人的文化而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面子故,二者皆可抛。
因为在中国的文化心理中,面子是紧密附着于等级阶层的。
甚至有一点面子,也会获得偶尔的等级。
封建文化的特点是亲友之间大多只能同患难,却不能共享福。
现代资本制度的企业文化是老板和员工之间,大多只能同享福,却不能共患难。
--小明语录
03
谁是未来?谁是昙花?
孩子们最缺的是独自的探索,与70年代的人完全相反!
70年代以前的人大多是凭自己顽强的毅力拼、闯、体验出来的人生。
那时候的人,越是敢于尝试的越容易体验到甜头,并且那时候国家也正处在不断发展和上升的过程中。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面对的是到处贴着各种标签警告的世界,就好比一出来就面对的是无数的框和条,没有太多他们可以去自由发挥的余地。
一方面堵住会将孩子吞噬的那些陷阱,比如游戏网络,粉丝饭圈 ;
另一方面给他们探索自己未来世界的空间,保持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因为世界终究是他们的。
上帝说,应该有光。
人生要有一束光,驱除心中的黑暗。
--小明语录
小明老师心理书籍
《互联网心理学》
这是国内第一部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互联网时代聚变的书籍,作者从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开始,详细阐述了互联网对于人类驱力、人类连接模型、人类的大脑等重要影响。如果不了解互联网心理学,我们将很难理解未来10年的人类社会生活,甚至很难理解人。
——赵小明
赵小明个人简历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