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根神经节作为疼痛神经调控靶点的独特价值
【据《Pain Medicine》2019年6月报道】题:背根神经节作为疼痛神经调控靶点的独特价值(作者 Esposito MF 等)
背根神经节(DRG)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早已得到认可。该结构已经成为多种疼痛干预措施的靶点,如背根神经切断术或神经节切除术、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常规射频去神经支配、脉冲射频和类固醇注射等。近年来,作为神经调控的新靶点,DRG电刺激已被证实是治疗慢性顽固性神经痛的一种可行性选择。
虽然传统脊髓电刺激(SCS)和DRG电刺激的原理都是利用脉冲电流刺激神经靶点来减轻或缓解疼痛,但临床研究发现,DRG电刺激治疗疼痛效果更佳。为进一步了解其机制,来自佛罗里达大学麻醉疼痛研究所的EspositoMF等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对DRG的解剖和生理特点进行了综述。
DRG是位于各椎间孔内侧面附近脊髓背根的膨胀结节,被一层薄薄的脑脊液包绕,是痛觉传入的初级神经元。DRG神经元本质上属于“假单极神经元”,因其发育过程始于具有延伸为脊髓的中枢突和外周突的双极神经元,起始部分形成独特的T形连接,一支上行脊髓成为中枢端,一支下行躯体成为外周端。
DRG参与神经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外周神经损伤后,DRG的表型和功能发生变化,这些可塑性的变化使DRG成为疼痛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起始部位。外周神经接受疼痛刺激后,DRG中的白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启动免疫级联反应,这些炎性细胞浸润可引发兴奋性细胞因子的持续释放,从而导致长期疼痛。外周轴索切开术导致DRG基因表达发生多种变化,包括神经肽、受体、离子通道、信号转导分子、突触囊泡蛋白等大量不同的家族成员,这些级联的基因表达可能也是神经性疼痛的先决条件。同时慢性疼痛可能与神经损伤后N型和T型钠通道上调而导致的炎症反应相关。
与传统脊髓电刺激相比,DRG电刺激更精准,具体表现为疼痛部位有效刺激覆盖而非疼痛部位鲜有不适反应。更重要的是,DRG刺激的疗效不会在短期内消失,且不受体位改变的影响。这可能得益于DRG附近特有的解剖结构。首先,DRG临近骨质结构空间有限,刺激电极既能有效作用于靶点又不会轻易发生移位;其次,包裹DRG神经元的脑脊液在局部形成一个薄凹槽,使得电流扩散受限,进一步限制了刺激信号传向周围组织,形成了精准、稳定的有效刺激。以此为基础,DRG电刺激可以在低波幅下实现镇痛作用,避免了过强刺激造成的感觉异常。
目前研究表明,DRG电刺激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充分证明此干预措施的价值。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尹春平 报道 王秋筠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