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留心处处皆选题——例谈教育写作选题策略

本文转载自  山声月影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因此,教师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先对自己的选题进行价值分析与判断。如果遗漏了这一环节,就可能导致自己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心血写出来的文章发表价值不大,投出去常常石沉大海。
教育教学文章的价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实践价值引领价值。实践价值,侧重于教师的实践和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教师对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只要“管用”“有效”就行,因此实践价值可以通俗地称为教学价值;文章的引领价值,更多取决于文章的创新程度以及文章在教学实践的支撑下所表达的、所探及的理论或认识的深度,不仅要“管用”“有效”,还要求“新颖”“独特”,因此引领价值可以通俗地称为发表价值。
怎样选择具有发表价值的选题呢?笔者认为,根据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现状,从六个方面选题更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
一、跟踪热点:把握规律,踩准节奏
凡是热点必然有较高的研究和写作价值,会维持一段时间的热度,并且在持续阶段其写作的价值点在不断变化。利用热点酝酿选题,必须把握规律,踩准节奏,做到跟踪而不跟风。跟风是人云亦云,跟踪强调关注和思考;跟风是步人后尘,跟踪需要思考,及时把握变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转”。跟踪热点,要把握好热点的变化规律,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选题策略。
深化:根据某一报刊已发表的不成熟、不全面的观点,深入挖掘。如,某杂志发表了介绍“翻转课堂”特点的文章,但是对这一课堂的特点并未进行深入研究,读者就可以从内容呈现分解性、师生在场异步性、教学过程重复性、学生学习自主性、师生互动在线性、学习检测针对性等角度总结“翻转课堂”的特点撰稿。这样的文章宜优先投到同一期刊,当然投其他刊物也可。
补白:根据某一报刊已有的观点,增加新的内容。受到作者、时效等因素限制,有时杂志发表的文章会存在“空白点”,此时读者可以重点思考待补白的选题。如,某刊物发表了关于核心素养提出背景的文章,但是没有发表核心素养具体论述的文章,读者就可以及时撰写核心素养内容的文章;某刊物发表了分析核心素养三大领域(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社会参与)的文章,读者就可以思考“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学科各项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式或水平层次是怎样的”“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等,并及时撰写文章。
对比:将多种报刊的矛盾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整理成文。如,关于学科核心素养是该从林崇德教授的核心素养内容向学科延伸,还是基于学科原有的核心内容提炼,在当前研究领域中呈现出矛盾性观点。关于“翻转课堂”和“慕课”是否适合中小学课堂教学也呈现出矛盾性观点。读者如果能抓住类似的矛盾,清晰的整理出不同观点是什么、支持理论(或事实)是什么,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考对这些矛盾的观点进行评述,最终提出自己的观点,撰文就比较容易发表。
二、文里淘金:广泛阅读,勤于思考
古人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提倡读书时不仅要抱有欣赏、吸收的心态,而且要在感受其“美”的同时发现或洞察其不足的地方,从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师在阅读各种报章杂志时应该具备积极思辩、批判性吸收的精神。毕竟,文章都是个人或群体在一定时间、区域内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所得,在突显其个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片面性。因此,读者既可以围绕其精彩之处、触动思维的点撰写文章,也可以围绕“不敢苟同”之处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某杂志曾刊登关于《“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教的文章,大意是假设法、画图策略等都是技能性目标,并非学生必须掌握的策略,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是对“尝试——调整”这一策略的体验,因此教学应该以尝试为主,而不宜过度强调假设策略。看完文章后,笔者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并不认同,觉得教学要考虑三大因素,即知识体系和核心教学价值、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心理、教材价值取向和编排结构。于是,笔者撰写了《文本价值的多种可能及适度取舍——兼论〈“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可能与实践策略》一文,分析了“鸡兔同笼”问题的多元价值,人教版、北师版、苏教版教材对这一问题处理差异及各自的教学目标,并提出教学要深刻解读,通盘考虑,有效取舍:要以深刻解读为前提,研究文本的多元价值,沟通多元价值间的联系;要以整体考虑做保证,既基于学生发展整体考虑,也基于教材体系整体考虑;要以适当借鉴促提升,“在整体视角下,坚守所用教材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适度借鉴、关照其他版本教材的价值”。
三、锦上添花:巧借精彩,绘就华章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三条途径,即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专家引领可泛指特定教师个体或群体能接触到的最大范围的所有专家,同伴互助可指本市、本县或本学校里的教研教学伙伴的相互探讨,自我反思指自己对教育教学的一种内省。这三者,从社会层面、区域层面到个人层面,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助力。从实际效果看,自我反思,促进了教师个体的思考,但往往“孤掌难鸣”,很难有大的突破;同伴互助,促进了同伴间的分享和碰撞,但常常是在同一层面上交流,缺少应有的“冲击力”;而专家引领,常常给教师以冲击、启迪。
另外,本轮课改后,观摩课、展示课、比武课成为颇受关注的教研引领形式。执教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要形象地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考、教学艺术等,就必须进行细致、精心、系统地备课与磨课,较为“完美”地将课展示给听课者,起引领或示范的作用。于是,我们听观摩课或比武课时常常会被精彩的、意想不到的教学环节触动,产生教学思考或教学联想。
听讲座、观摩课、比武课时,碰到精彩片段、热议话题、思想触动,应该及时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变成选题素材,并进行必要的研究,及时撰写案例赏析、另类思路、经验提升、理念内化等方面的文章。
锦上添花,“锦”是基础,必须精彩,“花”关键,必须深刻,只有二者深度结合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四、专题研究:锁定方向,深耕细作
数学教育教学中有很多主题值得做专题研究,如“生活化教学理念实践策略”系列研究、“操作技能教学”系列研究、“作文教学”系列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系列研究、“中考命题”系列研究。做好这些系列研究,不仅能丰富写作选题,还能极大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效果。若能选一个方向,精耕细作,往往更能出成果。只要选题方向选好了,执著地研究下去,出课题成果,发表相关文章,都是可预期的结果。
在做专题研究时,尤其是刚开始做的时候,要主要讲究一定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围绕主题,通过网络搜索20以上的文章,读完,简述这些文章的思路;第二步,将与主题有关的文章整理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提纲,力求做到结构清楚;第三步,将自己的研究提纲分享给三个以上的朋友看(最好不要给只会一味叫好的人看),跟他们交流,修改,完善研究提纲;第四步,分别截取研究提纲中的某个点写作。
一般来说,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要考虑理论背景、现实困境、实践误区、一般策略、主要模式等。做一次深度的专题研究,顶得上写几十篇零散的文章。因为,专题研究会提升我们的研究和写作水平,使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坐享其成:及时沟通,借力发力
选题大致可分为两类,即自创性选题和他荐性选题。前者是作者有感而发,有所思考的,写起来常常比较顺手,但未必能保证有发表价值。后者是由专家学者提出的或期刊编辑部策划的,一般有较高的写作价值,但是作者未必思考过,因此写起来会很“痛苦”,甚至不知从何下手。
对作者而言,他荐性选题一般是由编辑部策划的选题。这种选题策划常常包括专题名称、写作方向、写作背景等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由编辑部策划的选题已经解决了选题的价值问题,作者只要坐享其成,写好就行了。一般来说,编辑策划的选题常常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要写好这类“命题作文”,需要了解编辑的策划思路,在正式写作前做好筛选选题、查找资料等工作。
笔者曾经策划了“数学重'理’还应重'情’”一组文章,初定写作方向如下:方向1,借助教学实践中引起大家困惑的具体事例,说明“情”“理”常常不同,常常困扰我们,只是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切的根源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是逻辑思维不同;方向2,分析合情推理对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方向3,对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及特征进行分析和阐述;方向4,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方向5,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分析合情推理与合理推理的同在性。现结合这一组稿思路,谈谈作者应该怎么做。
锁定选题阶段。看到这组选题时,作者首先要想自己“已有”什么材料,写哪个方向可能更有把握些。如,有作者平时关注“教学110”的讨论,对相关案例有所积累,就选方向1,写了《困惑的根源:“情”“理”不分》一文;有作者对数学思维有着较深的研究,就选了方向5,撰写了《合情推理与合理推理永远同在》一文。
查找资料阶段。确定方向后,还要广泛地搜集资料,以便自己对相关主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有教师写“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及特征”这一方向,刚开始把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分为归纳与猜想。但是,猜想如果作为动词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归纳的方式猜想,也可以用类比的方式猜想,还可以凭直觉猜想;猜想如果作为一个名词,可以认为是初步合情推理的结果。因此,将归纳与猜想作为合情推理的两大主要形式不太合理。深入学习相关资料后,作者将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及特征梳理为“归纳推理,让学生体验数学规律”“类比推理,让学生体验数学联系”“统计推理,让学生体验数学作用”“直觉推理,让学生体验简缩思维”。这样,不仅分类合理,而且总结出了每类的特点。
在写编辑部策划的选题时,作者应该尽量选自己“有所积累”的选题方向,并且尽可能与编辑进行写作思维的沟通,使自己的写作思路与编辑的组稿思路形成“共振”。
六、深挖问题:小题大做,彰显智慧
问题是教育教学选题的重要源泉。个人的困惑、同事间的争议、课堂的插曲都是选题的源泉。我们身边的小问题,常常蕴涵大背景、深内涵,只要有发现的眼光,思考的角度新颖、深度足够,就能把它们变成有价值的选题。
如,长方形周长有两种算法:第一种,“长+宽+长+宽”,其依据是周长的原始定义;另一种,“(长+宽)×2”,利用了长方形的性质。一般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总是想方设法让原来采用第一种算法的学生改用第二种算法。那么,类似于“长+宽+长+宽”的“原生态”的数量关系表征是否具有其独特的内在价值?这两种表征之间是否是一种纯粹的初级——高级的关系?这两种表征是否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基于这些思考,我们至少可以酝酿两个方面的选题:
第一方面,从数学化的角度看算法多样化的优化。数学化可以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注重从生活到数学,从现实情境到数学体系,而纵向数学化是数学体系内部的变换、重组。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无论是第一种算法还是第二种算法都可以直接从横向数学化的维度得到,即都可以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法。第二种算法可以通过数学内部的重组和变换得到。如果要引导采用第一种算法的学生改用第二种算法,是应该从横向的角度引导还是纵向的角度引导?
第二方面,怎样看待数量关系不同表征形式的价值。类似于这种不同表征形式的数量关系在数学中并不少见,到了中学以后,各种解析图形的不同表征形式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条件,而在小学似乎简约的形式更适用、更被认可。那么,原始的表征形式是否有着存在的价值,有着特定的使用情境?教师该如何处理原始形式和简约形式的表征之间的关系?张彪老师以其敏锐地捕捉能力,结合第二个选题方向,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并撰写了《数量关系表征:原生态与精致化的辩证思考》一文,论述了数量关系的原生态表征与精致化表征的差异性和“共存”现象,并从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层面分别阐述了这两种表征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最后提出原生态表征与精致化表征的互补与整合的教学策略。
如今做老师也不容易,要会教学,还要会研究,会写作。因为,职称评聘要论文,课题结题要论文,名师特级评选还是要论文……论文,成为很多教师职业生涯的一道坎,甚至成为他们职业生活的一座山,压得他们直不起腰。其实,写作也可以像呼吸一样自然,仅仅只是思考内容主题化、文本化的呈现而已。
【出处】钟建林.留心,处处皆选题——教育写作选题策略谈[J],福建教育,2013(7-8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