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金文篇,你都知道哪些?

金文(殷周青铜器铭文)

        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01
金文分类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1

---商朝金文

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是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2

---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3

---东周金文

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4

---秦汉金文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02
记载内容

金文是研究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早在汉代就多有出土,被学者所研究。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基本属于籀篆体。风格整齐遒丽,古朴厚重,脱去板滞,变化更加丰富。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还有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范围很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以后金文陆续有所发现。

(毛公鼎金文)

03
发展过程

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在周代成为书体的主流。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因此以周代为主流。

据统计,金文现有约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与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

秦代金文渐至末流,所存石刻书迹亦不多存。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一法度、衡石、丈石之业,皆刻或铸于铜铁之上,以颁行天下。其以曲线为主,间架平稳,整齐中寓变化,气势奔放,堪称小篆之杰作,也为后代习小篆者提供了最可信之完整资料.

04
研究过程

较于甲骨文研究,我国金文研究的历史更长。据《说文解字·序》《汉书·武帝纪》和《汉书·郊祀志》《后汉书·明帝纪》等传世文献记载,早在秦汉之世,已有青铜器陆续出土。自那时起,人们对青铜器及其上铭文的关注也拉开了序幕。但研究者认为汉至唐这一时期所出青铜器多被视为祥瑞之物,且缺乏专门著作,因此忽略了这一时期人们的认识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

自清代学者阮元提出“自汉至唐,罕见古器,偶得古鼎,或至改元,称神瑞,书之史册”以来,学者多从其说,言金文研究必从宋始。然而,考之典籍所载,此说恐非全部事实。

金文的年代长,使用区域广,材料如果不整理清楚,则研究工作会收效不大。过去学者已理解这一点,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序》对时间地点观念很清楚。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序文》说:“当以年代与国别为之条贯,……余于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据国别者,于国别之中亦贯以年代,得列国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这在金文研究中是划时代的创举。

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可识的字)2420字,附录( 还不能确定的字 )1352字,共计3772字。这是今日可见金文的总数。先秦文字资料不限于金文,而金文终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05
金文书法

金文书法,是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向为书法史家所重视。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的,谈书法只能从隶、楷书始,以及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

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也有称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青铜器铭文是按照墨书的原本先刻出铭文模型的陶范,再翻范铸造出来的。由于商周时期已有很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所以翻铸的金文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因此,商周的金文实际上是一种墨书的书法艺术。

从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优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利簋用短短 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

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如成王时的令、保卣,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书法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笔,用笔轻重明显,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共 19 行,291 字,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伟绩,其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至今仍被书法大家所珍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