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书让你读完后感觉智商被碾压了

杨早讲史   关注

感觉智商被碾压的,无疑是王小波的作品。

一位作家,倘有足够的才气与聪慧,自然会让读者欣赏、愉悦。但让我这样的专业读者信任、叹服,难度在于作者要在文字、结构、想象力、品味各项上,全面地超越读者。只须有一项落了下风,当然不失一方诸侯,却未免让人心中小觑一下子。这一下子并不打紧,不影响文学史上的位置,却无法得到我的信任与偏爱。

我对王小波的偏爱,不是因为他辞了公职,不是因为他英年早逝,不是因为他同情同性恋,当然更不是因为他自由主义。即使我对此人一无所知,只读他的作品,照样会对他怀有足够的敬意,甚至不相信他曾经生活于我经历过的时代。

按照王蒙的说法,真正复杂、美好的事物,永远无法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我的一位朋友则说,对于真心喜欢的,往往只剩了结结巴巴的赞美。我读王小波十余年,初时颇有雄心壮心写一两篇长论,从重述故事、文革记忆、未来想象等等角度讨论他的小说,一遍遍读下来,这种雄心便一点点地黯淡。有时只是想:好不好将他热爱、赞美的那些书籍,汇编成一大巨册?《变形记》、《情人》、《看不见的城市》、《巨人传》、《巴巴拉上校》……据说每个人一生中都在寻觅属于自己的那几部书,却很少有人真正知晓是哪几部。胡适鲁迅梁启超开国学入门书目,总是几十部上百部,他们学问太大,我们很难分清哪些书是他们最隐秘的灵魂之书。可是王小波,这个老好人,笑呵呵把他的选择公诸于众,尤其是他那篇《我的文学师承》,说破了新文学运动以来一桩大秘密。我用这篇文章,将前贤的只言片语串连起来,如郁达夫说“中国小说是欧洲小说的分支”,穆旦对中国传统语言的痛恨,格律新诗的全面溃败等等,一直延伸到王小波去世十年后,一个德国老头顾彬说出了“好的作家都是翻译家”。

这是一个作者能给读者的最大恩惠。他用自己的体验,得出简单的结论,却能让人借以看清被黑暗遮蔽的角落。我总在大量的阅读中苦苦寻觅这种思维之光,却一次次空手而返。十年以来,当代文学能给予我的,仍然只有王小波这盏小小的油灯。

陈丹青说,鲁迅的妙处,“什么事,都有大先生一句话在那里等着”。而鲁迅说,他所处的民国世界,与明末并无二致。我越来越相信,表面上,一切坚固的都已烟消云散,背地里,却总有一些秘密长存世间,一旦被说出,就不会被妄念动摇。但是,言说并不能让秘密不再是秘密。在《我看国学热》发表十多年后,咱们不是仍然举世如饮狂泉地粉丝于丹么?

有书共读  本科的时候碾压智商的当属《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俄国结构主义很多同中有异的东西,再加上翻译之后总觉得句子结构不清晰,直到学完都觉得自己逻辑和智商有问题。现在碾压我的便是《教育研究方法》,四年没有学数学,在各种函数面前就像一个傻子。

当然,在这种专业书面前,大概只要是陌生领域的知识,初读之时都会觉得智商被碾压,而对于文学作品这类通识性的书籍则有些平易近人,有些高不可攀。

在我所读书目之中,我选出了碾压智商的top 3:

Top 1:《红楼梦》

曹公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佳作绝对是让人叹为观止。这种给智商带来的冲击并不是高深而难以理解的,而是在读完之后一次次的感叹,怎么能有如此精妙之文,也难怪骄傲了一辈子的张爱玲说出“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的感叹。曹公之构思、功力绝非他人能企及。

初读红楼,到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时已经觉得信息量之庞大隐晦难以捉摸,直到通读之后,才知道曹公这根线伏了有多长,人物的判词在故事的情节中越来越饱满也越来越清晰,到了结尾,一切都了然,又感觉一切都结束,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中的叹息和遗憾更加弥足珍贵。这边是曹公巧妙之处。

更何况,撇开各种伏笔、隐射(如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等的巧妙设计不谈,就光是大观园的布局设计,人物的体态容貌,文中的诗词歌赋,就足以碾压多人的智商。

Top 2: 《神曲》

这本书带来的碾压之感,便没有红楼那么平易近人,许是文化背景的隔阂,许是知识面的浅薄,总觉得读完也难以领略其全貌,之所以选这本书是因为觉得这类书籍总是需要一些文献或者评论在前面指引,方能更加懂得其含义。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长诗,全诗通过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三个部分,叙述了诗人但丁在“人生的中途”做了一个梦的故事。在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着中古文化领域的成绩和一些重大问题,而对于这些著名人物所处的位置的安排,更是体现了诗人人文主义的思想曙光。

但全诗用了诸多的象征和隐喻,而且这些象征和隐喻里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明,使得全文读起来晦涩很多。

以地狱为例,在九层地狱中,诗人但丁分别安放着不同的人,既包括逝去的,甚至还有在世的教皇,而整个地狱篇中色调凄惨阴森。它象征着教会统治下的意大利的现实社会。就连作者他中年迷途时所遇到的三兽:敏捷的斑豹,凶猛的恶狮,贪婪的母狼都带着隐喻的含义。

因而,读《神曲》,最好还是同时带着一本注释为好,一来不觉作者不知所云,二来也能更好的了解深刻含义,最重要的是,或许能减少一点智商碾压之感。

Top 3:《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可以说是日本的《红楼梦》了,也是日本文学传统物哀表现的最为突出的一部物语。选《源氏物语》的原因实在很简单,其中的人物关系实在是太费解了。其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但是人物之多令人费脑。该书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包含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再加上文中充满了乱伦之事,人物关系到最后可以说难以厘清。

不过,《源氏物语》绝不是一部秽淫之作,正如郁达夫的小说一样,文中处处谈性,处处在谈失去,尤其是文中所包含着的淡淡的哀愁和人物内心的自我矛盾与西方的壮丽相比,确实是一道独特的物哀之美。

由此可见,碾压智商之作,或领域专门性太强他人难以介入,或手法之奇妙令人感叹,或意蕴之深厚需要细读,或关系之复杂需要厘清。当然,也有语言思维之跳跃之作,也足以令人烧脑,比如诸多意识流的作品。

不过,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锻彰趣义   关注

关于这个问题,我推荐两本小说吧,一本是西班牙小说家何塞·卡洛斯·索摩萨的《洞穴》,另一本是台湾小说家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

《洞穴》

这本书和去年曾经火过好一阵子,卖到断货的奇书《S》很相似,当然和《盗梦空间》的世界观构造也有相像之处。《S》是提供了一本名为《忒修斯之船》的书,一些背景资料,一些笔记,一些道具,由读者还原出围绕这本书发生的人物、事件,从而揭开事实真相。

《洞穴》没有那么复杂,不需要纸巾、旧报纸、明信片来辅助推理,所有的故事,就发生在小说内部,一切都依赖叙述,所以我认为喜欢《S》的读者,也不妨来看看《洞穴》,想必会有一番新的阅读体验。

小说故事不算复杂,三个来自柏拉图学院的优秀学生相继死去,死相一个比一个难看。他们的老师“哲学家”,为了保住学园的声誉,雇佣了“解谜人”,试图找到凶手并了解事件的真相。这是小说的第一个时空。

小说的第二个时空是,“翻译家”得到了这份名为《洞穴》的手稿,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似乎发现了手稿的作者利用“藏秘法”在文中隐藏了天大的秘密,之后,他不断的为所发现的秘密所困扰和吸引,直到有一天,“绑架者”出现了,“翻译家”发现,现实生活和手稿中的世界逐渐的开始重合。

好了,故事可以继续了。在第一层时空中,解谜人和哲学家一起,不断想要解开三个学生的死亡之谜,这是《洞穴》手稿中的内容,在阅读这部分手稿时,读者还会时不时看到拿到这份手稿的“翻译家”的注释。因为“翻译家”一开始确信,这个故事里面用“藏秘法”(在文本中植入谜题)隐藏的是大力士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项不可能的任务,所以他的注释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让读者不断意识到看到的东西未必是真的,这份手稿不可信,那三个学生可能死了,也可能没有死。

但很快,故事发生了变化,翻译家通过注释告诉每一个读者,他发现文本中的角色开始跳出文本直接和他对话了,因为文本中的角色的语言显然是某种警告,也完全不符合时代背景。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这是后人篡改过的手稿,并非原件,另一种解释是,的确是有人篡改了,而篡改的人就在翻译家身边。

很快,故事就发展到了第三个层次,那就是翻译家遇到了危险,他在注释中留下了更多的信息,他在最初的《洞穴》文本中找到的篡改证据也越来越多,手稿和他所处的生活世界之间逐渐产生了联系,然后翻译家出事儿了。

好的,从这里,作者会告诉你,翻译家出事,也是文本中设计好的一部分,有人就是希望翻译家将这件事也记下来,成为整个文本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会有新的翻译家再来翻译这份“篡改”过的文本,写下他的注释,再换一个翻译家,以此类推……每个人都在文本的构建中发挥了作用,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解释也不同,遭遇也不同,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再是最初的文本。好了,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你能确定翻译家真的出事儿了吗,他留下的注释可信吗?《洞穴》手稿究竟是从哪儿来的?没有一件事是可以确信的。

这部包装着推理小说外衣的多层嵌构的小说,最终会落脚在柏拉图本人的一个比喻上,那就是: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城邦暴力团》

这一部和《洞穴》很不一样,后者是结构繁复,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而前者是太丰富了,让人不得不惊叹作者的知识储备。关于作者张大春记忆力好到什么程度,旧学底子有多厚,阿城有过一段描述:“1992年我在台北结识张大春,他总是突然问带他来的朋友,例如:民国某某年国军政战部某某主任之前的主任是谁?快说!或王安石北宋熙宁某年有某诗,末一句是什么?他的这个朋友善饮,赤脸游目了一下,吟出末句,大春讪讪地笑,说嗯你可以!大春也会被这个朋友反问,答对了,就哈哈大笑;答不出,就说这个不算,再问再问。我这个做客人的,早已惊得魂飞魄散。”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要写一部既有明清历史背景,武侠人物传承,民间传奇故事,又有近代史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纷繁复杂的革命局势,既有民间帮派—漕帮、洪帮、飘花门、江南八侠,又有官方组织—蓝衣社、三民主义大侠团、《中国战争史》编纂委员会……,既有上几代人的矛盾纠葛,又有眼下的激烈冲突,同时阴谋又是一环套着一环的小说,你会怎么写?

想想也知道难度有多大吧?而张大春做到了。所以倪匡等人将这部书视为金庸封笔后武侠小说最重要的发现,并非没有道理,他的写法和小说气象,是非同凡响的。

知识点丰富当然不能算是考验智商,真正考验智商的是,作者借文中主人公的口(和自己同名),不仅详细描述了自己为什么要创作这篇小说,还让自己在小说中和故事的诸多线索人物见面了,还明确告诉读者,他在小说中发现的蛛丝马迹,都来自另一位实名出场的小说家高阳托付给他的七本书。你会不会觉得这故事看起来像是他的亲身经历?

但他又在某一章明确告诉读者,这些都是编的,问题就来了。说是编的,所有事情的时代背景、事件脉络都是真实的,漕帮真的存在,也就是书中写的那个样子,其他组织和人也一概如是,只是具体到人物,就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了。

同时,书中明明又有很多真实事件,电影大佬坠机啦,周厨事件啦,乃至书中主人公的眷村、街道、邻里街坊都是真的。这就有点费脑子了,看上去是假的、编造的,实际上影射了什么事儿,以为是真事儿,偏偏哪个环节的叙述又是伪造的,当传奇来读,偏偏比学术作品还严谨,当学术著作来读,明明就是部民间传奇,复杂极了。

所以这部书,也推荐给对自己的智商和知识面有信心的读者们,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现代小说的套路,肯定不会在结构和文字上受作者的骗,又或者自认为对明清传奇、近代史迹了然于胸,能一眼分辨出作者笔下的虚实,那看这部小说肯定会格外有乐趣,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

51课外课 教育问答达人06-20 19:05 关注

中国的小说《三体》,据说这是一本奥巴马都在读的书!

量子论、相对论、弦理论、空间曲率、中微子、引力波、多维空间、光速飞船……仅仅这些名词就能把智商碾压的跟粉末似得,更不要说理解了。看来课外课要学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看完三体之后,突然有一种感觉。跟宇宙相比,我们真的比一个原子还小。看完三体简直能颠覆我对世界和宇宙的认知。看完之后第一种感觉:人类太渺小了。就犹如我们开头看的,一只蚂蚁在墓碑上爬来爬去。三体里有破解谋杀案,大史堪比福尔摩斯;有超前的物理理论;有对人类社会的探讨,有对人性的拷问,有打穿你脑洞的宇宙场景描写……

三体描述的场景之宏大,堪称前所未有。尤其里面讲的智子——把质子改造成可以控制的粒子,可以从十一维展开到三维,曲率驱动飞船,强相互作用力材料的水滴,纳米丝,反重力,中微子,引力波,三维空间四维空间,光粒,降维打击,黑域……仅仅这些物理理论,大刘将它们用最简单移动的语言描述给你;尤其是第三部描述的宇宙场景,简直是宏大到无法用电影拍摄描述的地步。

1.宇宙是否拥有统一的道德准则,先进文明是否拥有更高的道德水平。看看大公司欺负小公司,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知道了。

2.生存是文明的最高基本原则;宇宙总质量不变,文明呈指数级别增长。

3.猜疑链和科技爆炸

4.宇宙的规律是最厉害的武器。

第一部,地球往事,直接探讨了物理科学是否正确;在物理历史上,牛顿和爱因斯坦晚年确实都信奉了上帝。

第二部,主要是逻辑发现了黑暗森林法则,通过威慑和三体人建立了冷和平。

第三部,主要是对宇宙的描写,本来以为三体人够牛逼了;没想到神级文明的一个操作员,用一片二向箔就将太阳系打成了一幅画。

三体让人类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简直直接把自己的认知碾压成了渣渣。虽然三体描述的宇宙十分残酷。但是大刘也在三部中小心的保护了——爱,这个美丽而脆弱的种子。

建议大家看看三体,能颠覆你的世界观。大刘的书里面牵涉到的都是物理里面最牛逼的理论;比如相对论、费米悖论、量子论、弦理论、空间曲率、多维空间……

还有一些书:

上帝掷筛子吗

猜想与反驳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平行宇宙

麦吹风12-03 16:05 关注

有些书我看了开头就知道了结尾,但有些书我看到了开头,甚至一遍遍的读下去,仍然不能深入了解作者想表达思想感情的凤毛麟角,这本书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所写的——《百年孤独》。

我对这本书有崇高的敬意。初中时无意间翻起了家中的一本《读者》,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世界名著的经典开头》,文章中举出了很多让人一看就很震撼的开头,比如:狄更斯《双城记》,又比如,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当时没忍住,下午就去了合肥的安徽省图书城,买了这本《百年孤独》。兴致勃勃的读了10来页,渐渐的就开始有了认知障碍。历史背景太独特,当时处于“拉美文学大爆炸”时代的马尔克斯,我作为一个中国读者不甚了解,其次这本书庞大的历史逻辑,纷杂的家族历史,绵延不绝的世代关系,我根本分辨不出来,于是越读越乱,最后慢慢的放弃。怎么说了,感觉这本书有点像中国的《红楼梦》。曾经有一个马尔克斯书迷,是个年迈的老太太,非常喜欢读《百年孤独》,她一生中,讲这本书抄了百来遍,最后怎么样了我也不太清楚。后续看了很多书评,很多人都对他的开篇第一句赞叹不已。同时这种风格也影响了很多中国作家,比如余华。

《百年孤独》是本关于时代历史的人性小说,不同一般的科学哲学巨著,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一般人是真看不懂。但文学每个人都可以入门,轻松入门,科学是需要台阶的。你要经过彻彻底底的数理化的洗礼,才能知其一毛。文学作品中,我对这本小说是抱着崇高的敬意,现在还时不时拿起这本小说,每次读起来好像都有进步。无疑,这本书和村上春树的小说,在我的学生时代对我的影响最大。

陈章鱼  知名文化作者 代表作《纸上得来》07-31 10:48 关注

这几位作家的书,我真的都是跪着看完的!

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婆真的是推理小说界当之无愧的女王,真的难以想象,一个过着田园生活的老太太,怎么脑中有那么多诡谲奇幻的想法。

阿加莎·克里斯蒂代表了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她的每一本小说都是和读者的智力游戏。一切关于结尾的线索,在小说中都会被给出,可你,永远也猜不出那个结局。

只能感慨,人和人之间,真的是有距离。

推荐作品:《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疑案》《无人生还》

埃勒里·奎因

另一位推理小说的大神,同样是巅峰级的人物。不仅作品了得,连成名之路都像是一部小说。

埃勒里·奎因其实是笔名,背后是两位表兄弟。他们以埃勒里·奎因为笔名发表了两部作品,震惊了当时的小说界。

而接下来,他们又以巴纳比·罗斯为笔名发表了另外两部小说,不仅如此,他们还用巴纳比·罗斯的名字在报纸上批评埃勒里·奎因的作品粗制滥造、哗众取宠。

最后,两位表兄弟,竟然一个自称埃勒里·奎因,一个自称巴纳比·罗斯,带着面具在公共场合辩论。

这一套左右互搏的营销,让他们的作品声名大振。多年之后,读者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手段。

奎因的作品里,有一个著名的桥段,叫「挑战读者」。

在小说快要接近尾声,侦探将要揭示谁才是凶手的之前,作者会跳出来,告诉读者,所有的线索都已经交待清楚,现在已经是公平的游戏,你可以推理出谁是凶手吗?

在推理小说史上,只有他的作品,敢于这样直接地挑战读者。

推荐作品:《X的悲剧》《Y的悲剧》《希腊棺材之谜》

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做过一次脑外科手术,术后他的医生说,这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精妙复杂的大脑结构。 卡尔维诺不是推理小说家,可是他的小说比推理小说更烧脑。

卡尔维诺的作品,一直在追求一种形式的美感,并且他是一位非常博学的人,能把古代的寓言和现代的科学融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宏大瑰丽又迷幻的世界。

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像是个迷宫,你很容易在里边就迷路了。

推荐作品:《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

安伯托·艾柯

你想知道被一座图书馆压在底下是什么感觉吗?那你就去读艾柯的作品吧!

安伯托·艾柯可能是近一百年来,最博学的作者之一,当之无愧为「行走的图书馆」。他的小说中往往发生在中世纪,那样一个宗教、巫术、科学交织的时代,他在小说中信手拈来各种史料,细节之丰富,你几乎要惊叹,这位老先生难道是从中世纪一直活到现在的吗?

最难得的是,他的小说往往还是推理悬疑类的,还记得前几年在全世界风靡一时的丹·布朗吗?如果你想读一读高配版的丹·布朗,那你就选择艾柯吧!

推荐作品:《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波多里诺》

作者:陈章鱼。

知乎最受欢迎的读书人。

在行首位阅读方法行家,分答首位读书类答主。

世上难题千千万,我有书单作药方。

z葡萄树12-03 15:28 关注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这本书看完我觉得自己智商被碾压了一次。

先说东野圭吾,我是从今年才刚刚开始看东野圭吾的书《白夜行》《解忧杂货店》《恶意》《时生》这些。我个人对东野圭吾的评价是————逻辑怪。逻辑性实在是强大到让人佩服。所以整本书读下来,首先就让人感觉到智商被碾压了一次。

其次是里面的两个最主要的角色,桐原亮司和唐泽雪粹。这两个人在书中的行动,每一次算计人的举动,都那么天衣无缝让旁观者难以觉察,对读者而言也算是智商上的碾压吧。

小编在这里顺便就推荐一下《白夜行》这本书,建议大家看之前不要看任何书评和简介,知道剧情发展会影响阅读体验哦。

上面是小编自己摘抄的书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字略丑,大家不要介意,内容更重要嘛!

范蠡泛舟12-03 20:25 关注

《周易》《道德经》《红楼梦》。

大家有没有觉得读书要看心境,有时候心境不到,这书你看不下去,只有心境到了,你才会看进去,才会研究甚至痴迷。

《周易》我买了好几个版本,但是每次就看几页,实在是静不下心来好好看,我把他和《道德经》都当成哲学书来看。尤其在遇到人生低谷的时候,我看“困”卦,“君子致命以遂志”,少言多行,实在是豁然开朗。遇到困难不要多说话,要积极行动,改变困境。困境对于君子来说,只要全力以赴的积极行动,就有可能成为成就你个人伟业的垫脚石。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没有赤壁之战这个大困局,如何成就周瑜一生的成就?太励志,太有智慧了。但是看《周易》如果没有一定的人生感悟,真是智商碾压,完全不懂。

《道德经》潇潇洒洒五千言,却让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研究了千年。每个年龄段看有每个年龄段的感悟,每次感悟又不尽相同。兵家看是一本兵书,医家看是一部养生书,官场看是一本诡道书,商家看是一本商场圣经……真是不笑不足以为道,每每令我愧疚自己智商的捉急……

《红楼梦》从小学我就看,但是每次都是需要还没看完就放下了,因为不如《水浒》《三国演义》来的过瘾,谈情说爱什么看头?真正意义上看《红楼梦》是在上大三的时候,突然心特别静,有种想看的冲动,于是不看则已,一看则欲罢不能,甚至把学校图书馆所有关于《红楼梦》的书都看完了。内心有一种冲动,一定要为作者平反的冲动。红楼伏线千里,博大精深,绝非一般的爱情小说。他是一部明末清初时期,众多文人抒发自己未能驱除靼虏的苦闷,悼明贬清的奇书,全书用隐喻的手法写成。作者绝不是曹雪芹,也绝不是一本简单的爱情小说,这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是对明末文人的亵渎,也是对我们智商的侮辱!真希望红学家放大格局,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好好研究《红楼梦》,因为他不只是一本小说,还代表了明末文人的骨气和不屈的精神!

慕梓羲语12-03 21:30 关注

《来自新世界》反乌托邦类,看完动漫再看的书籍,开始没有看简介,以为是普通的纯科幻类,然而看完结局久久不能忘怀,彻底震撼:1000年后特异功能已普及,人类的忠实仆从妖鼠突然背叛人类,一场灭族大战拉来帷幕,惊心动魄的战争描写已经够震撼的了,然而当战争结束人类最终胜利并研究妖鼠:原来妖鼠是一千年来,有特异功能的人类为了方便统治普通没有特异功能的人类而对其进行强制基因改造,使其不人不鼠成为下等仆从。当得知真相时,那种无助、辛酸、纠结……

《英雄书》魔幻悬疑类,是宫部美雪小说中最喜欢的一本:普通的生活被打破,小女孩友理子好好的哥哥却在学校居然拔刀捅向同学并失踪了。好吧,当时以为也只是悬疑小说,小姑娘找寻哥哥下落的过程,没想到……会说话和咒术的红皮书、英雄附体、无名僧掌握世间……他们的出现是多么的理所当然,仿佛世界本应如此,毫无违和感,脑洞大开……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哲学类,看这本书时并不是才开始接触哲学,当时已接触康德的三大批判,叔本华所有的书籍也已看了一半,这本书是他30岁早期成作品,以为简单不过容易理解,然而……一!章!都!看!不!懂!完全智商被碾压!

《妖窟魔影》两性类吧,西村寿行小说中映像最深的一本:几个男人把女警官、女特工等关入洞里性虐充当性奴,建立了一个性王国,然而当女人们摆脱男人的魔掌,然而……她们并没有逃,而是调换了角色把男人们充当性奴,享受凌虐……一般人看了三观轻而易举颠覆~

《人间失格》文学类,太宰治小说中最喜欢的一本,也是唯一看了两遍的文学书籍,很久前看的,都忘了讲什么了,然而……只记得当时看完感觉自己心理年龄突然长了两岁……

自传,我只服《富兰克林自传》……

南风几时  小说达人02-12 20:48

一般烧脑的都是推理小说,推理作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杀人桥段,并一步步解开谜底,这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心惊肉跳,甚至会产生不理解的疑问。

不过推理小说能让大多数人接受,下面就来说说那些小众人阅读,且烧脑的书籍,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果真有自己脑子不好使的感觉。

1. 《时间简史》霍金 著

《时间简史》讲述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这么黑、时间箭头等内容。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后来在对微观或宏观宇宙世界观测中得到证实。

高大上、学术研究浓厚是《时间简史》的代名词,然而这本书给我带来“沉重”的打击,让我觉得自己就是傻子。当时看这本书时还是初中阶段,从小学到现在也看过不少书,但它我会记一辈子。因为太难忘,句句都相当于智商测试,还没看完就已经徒伤悲,而且看完一页就会忘记前一页的滋味可不好受。

2.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 著

麦克卢汉是大学新闻学专业中必提的一个人,而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也是必读书目,然而读完之后就会发现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只记得媒介三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麦克卢汉在整本书没提他的论证是什么,只是在假想,这在当时相当于是离经叛道的言论,但随着时代发展理论也会出现落后的状态。不过麦克卢汉能有先进的思想就足够我们去学习,更何况我在看这本书时还有些不理解的地方(笑着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