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 我来讲讲“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李鸿章是谁?不就是镇压天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吗?不就是光会签订卖国条约的老头吗?不就是那个搞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吗?到底如何,我们接着往下看。
李鸿章:一个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的生平不用我细说,晚清忠臣。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镇压过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各种条约的签订工作。至今仍然顶着卖国贼的帽子。
现今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他对外妥协,不敢跟外国人硬刚。说他办洋务运动,肥了自己,而瘦了天下。自己赚得个盆满钵满。“宰相合肥天下瘦”由此而来。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也有人说他是晚清较为出色的政治家。使大清朝第一次有了近代外交的雏形。在各种条约中,坚守底线,极力斡旋,让清政府的损失降到最小。开创的洋务运动更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很大贡献和价值。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在大背景之下
很多时候,很多人和事并不是非给即白的,会有一些灰色地带。很多人为了黑李鸿章而黑,有的也会因为过分夸赞李鸿章。因为自己对一些历史资料的了解和对历史人物憎恶,来评价某一个历史人物。总得来说李鸿章的一生仍然是:功大于过!为什么这么说?人的复杂性注定了人的不同行为和多面性。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也许在暗地里也偷过别人家的苞米。对吧。说回正题,我们看李鸿章的活动对历史的影响是怎样的。
说他对新疆妥协,目光短浅,不保护领土完整。这个确实是这样。但想想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外面有西方各国虎视眈眈,家里又有各种起义不断的情况下,清政府的每一次对外活动基本上都是失败的,为什么?因为你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就是说无论内部情况怎么反应,外部自然会欺负你。占你的土地。这是一个人改变不了的。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经过了多年的挨打期,我们才有了发展期。这跟体制有很大关系。说宰相合肥天下瘦,他确实在办洋务运动中得到很多财富。但这个对当时历史有多大影响?但他的洋务运动就不同了,洋务运动确实是失败了,但经过这次运动,使得这个古老的帝国愿意睁开眼去看世界了。愿意从天朝上国的虚幻梦境中走出来。承认自己的不足。开始步履瞒珊的去学习,去追赶。而且加上当时有很多朝中的顽固派势力的阻挠。那些顽固派在当时的话语权也很强大。即便如此,还是轰轰烈烈干起来了。足见其难能可贵。
坦白讲,搞得不算好,一步一个趔趄,而且还摔倒了。但向前走的几步,让中国开启近代化时期。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办现代教育,训练现代陆军。创建近现代的外交。对历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他属于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跟朝堂上动不动我天朝上国要跟洋人开战那些不同,他访遍西方各国。运用较为高明的政治手腕,让当时积贫积弱的华夏尽可能少遭损失。
引用一个政治书上的观点:
社会对一个人价值的评判,主要是以他所做的贡献为标准,看他的行动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和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普遍标准。
故而“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李鸿章不仅是镇压天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也不仅仅是光会签订卖国条约的老头,他还是那个搞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推动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做出了他的贡献!
李鸿章(1823-1901),1844年举人,1847年进士,可以说,自他1862年出道——由江苏巡抚起步之后,晚清四十年之大事,几乎都与他有关,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洋务运动、北洋水师、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乱等,都是他的主场。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他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署了不少城下之盟。后来人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血气方刚的少年,加诸社会的片面教化,爱憎分明,黑白两道,很容易将李鸿章斥为卖国贼,大坏怂。随着阅历的增加,认知的提升,才能明白时代之沧桑,个体之不易。个人之长,难补时代、体制、国情、民性之短。这应该就是“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的本意吧。
李鸿章是签了许多城下之盟,可又有哪个是他愿意签的呢?来,不服你来!拿《马关条约》来说,老头在马关付出了吃枪子的代价,差点客死他乡,回来还被举国骂为卖国贼。签约对老头有啥好处?是俸禄增加了还是权势增大了?老头又是为谁辛苦为谁背锅?为谁擦屁为谁顶杠?弱国无外交。可是国弱,是他一个人的责任么?他一出生,你国就厉害了我的弱,上自皇室,中有百官,下至四亿民众,咸于弱矣!
1900年,慈禧向列强宣战,捅了马蜂窝了,才想起因为签了《马关条约》而被她当作尿不湿晾晒在两广总督任上的鸿章来,快,老头,又得你出面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还给你了,你赶紧上京,替政府擦屁屁哈。虚岁78岁的老头哪里愿意去呀,庚子五大臣,由于反对向全世界宣战,被你们当汉奸全处决了,我这一辈子主和,不更是得处死好几回呀。问题是,我不去谁去?当海南知县裴景福跟他说,外国领事对你重新出山都额手称庆呢,老头抛下这么四个字:“舍我其谁!”斐景福又问鸿章大人,对国事咋看,老头语带哽咽,以杖触地:“内乱如何得止?内乱如何得止?”斐景福还问,如何才能减少国家损失?老头已是泪流满面,说:“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年龄大,压力更大,老头刚到北京,就四处奔走各国公使之门,以图减轻损伤,一下子就累病了,病了也得干呀,这是你的主场。这个《辛丑条约》,从他1900年10月11日到京起,至1901年9月7日始签,折腾老头一年呀。签订前,老头就开始吐血,签订后,大口大口的吐血,以辜鸿铭为代表的口炮党,却当面大骂李鸿章:“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能不吐吗?10月31日,老头咯血病危,11月17日,老头撒手西去。被时人论为“梁倾栋折,骤失倚侍”,“太后及帝哭失声,辍朝”。不哭能中么?以后谁来给你们擦屁股背黑锅?
下面我们欣赏下老头赴京之前,在上海给慈禧上的一道折子,体味一下这个 “真中堂”的悲凉之情:窃维中外构衅,自古有之,而制驭之方,要在审己量力,择而处之。我朝自道光中叶以来,外祸日滋,渐成坐困;驯至庚申之变,入我京师,燔我园淀,乘舆北狩,迫致升遐,此固子孙万世必报之仇,薄海臣民所当泣血椎心卧薪尝胆者也。自是法扰越南,尽撤藩服;日争朝鲜,丧师失地;尤无理者,德占胶州湾,俄占旅顺大连湾,英索威海卫九龙,并推广上海租界内陆商埠,法索广州湾,并侵入沿海之地百余里。种种要挟,万难忍受。于此而不图自强,是谓无耻;于此而不思报怨,是谓无心。臣受国家厚恩,负天下责望,岂不愿大张挞伐,振我皇威。倘于衰迈之年,亲见四国来宾,万方归服,岂非此生之大幸?无如熟审众寡之不敌,细强弱之异形,宗社所关,岂可投鼠;卵石之敌,岂待蓍龟。试以近事言之:紫竹林洋兵仅二三千人,拳匪他军,实盈数万,以一敌十,鏖战旬日,毙洋人仅数百,杀华人已及二万,而兵火伤痍又以数万计,是兵与匪共战寡弱之外人,皆不敌矣。又京城使馆本非城郭,使臣随参水兵本非劲旅,拳匪及董军攻之,兼旬不克,为所杀伤,又以数千计,是兵与匪合攻孱怯之外人,亦不敌矣。今各国之师连踪而至,快枪毒炮,纷载而来,朝廷果有何军堪以捍御?天下果有何将堪以折冲?窃计子药无多,粮饷将竭。若各国以十余万众直扑都城,固守不能,播迁不得。虽欲如木兰之巡幸,而无胜保阻遏之师;虽欲如马关之议和,而无伊藤延接之使。彼时拳匪四散,朝右一空,亲贤谁倚,枢辅无材,此以皇太后皇上为孤注之一掷耳。思之寒心,奚忍出口?夫拳匪假借神灵,安言符咒,诬民惑世,本盛世所必诛。汉有三五里雾,而汉以亡;宋有六甲神兵,而宋以灭。此盖白莲余孽,仁宗宪皇帝先遏其萌,宣宗睿皇帝终芟其难。累朝圣训,昭示子孙,岂容以宵小之谰言,弃祖宗之家法?臣年届八旬,死亡无日,沐四朝之豢养深恩,若知而不言,言又不切,九泉之下何面目见列祖之灵乎!用是沥血敷陈,伏祈皇太后皇上宸衷独断,迅黜庸妄之臣工,立斩猖狂之妖孽。知义和团是匪非民,亟宜痛加剿洗;知扶清灭洋乃假托名号,不可姑息养痈。立简重臣,先清内匪;善遣驻使,速送彼军。臣冒暑遄征,已临沪渎,屡奉敦促之旨,岂惜扶疾以行?惟每读诏书,则国是未定;认贼作子,则人心未安。而臣客寄江南,手无一兵一旅,即使奔命赴阙,道途险阻,徒为乱臣贼子作菹醢之资。是以小作盘桓,预筹兵食,兼觇敌志,徐议排解,仍俟布置稍齐,即行星驰北上。所有微臣密陈安危大计缘由,理合恭摺由驿六百里密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老头一腔忠贞贤良,也愿意“大张挞伐,振我皇威”,也渴望有生之年能“亲见四国来宾,万方归服”?可现实情况却是数万人攻不下只有两三千守军的租界,义和团与政府军合伙攻不下使馆区,如果联军“以十余万众直扑都城”可怎么办呢?老头也知道北上与列强议和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不愿再次成为替罪羊。背锅也罢,反正背的锅多了,不在多这以一口。问题是,老头79了,这次要背出命来了。老头留有《绝命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熄,诸君莫作等闲看。
亲,我看了都控制不住眼泪!来,再来看看少年时代的李鸿章1843年准备入都参加乡试的诗作: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少年时是何等的豪迈,年迈时又是何等的悲怆!
自言与李鸿章“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的梁启超,对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期间“俗儒”们骂李鸿章为秦桧很是不忿,认为如果是“市井野人”还可理解,可读书人这样说,简直就是“狂吠”。
呸就一个字,我呸,呸鸿章对面的那些清流口炮,民愤粉红!
真实的李鸿章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前人留下的史书,将真实的李鸿章告诉大家。
一奢杀成性李鸿章
李鸿章的发家,主要是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及捻军开始,淮军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一支绿营主力,在镇压过程中大肆屠杀太平军及百姓,其所做所为,同曾国藩可谓是屠城双雄,比起几十年后侵华日军的罪行,可谓是不逞多让。
史载,李鸿章在与太平军在江苏、安徽等地作战时,只要进入太平军的占领区,淮军往往“无分老幼,尽数屠之”,也就是三光政策。残酷的屠杀造成江苏安徽一带“乡间弥望无烟,耕者万分无一”。据不完全统计,从1862年5月淮军与英法干涉军、常胜军会攻南桥开始到1864年5月淮军与常胜军攻陷常州为止,仅在苏南地区,李鸿章治下的淮军就屠杀百姓军民数十万人。
例如,在苏州,淮军与常胜军久攻不下,于是常胜军首领戈登与苏州城一干将领当中如郜永宽、汪安均、周文嘉等谈判,李鸿章及戈登承诺,如诸人能"生擒忠逆或斩慕逆首级来献" 那就保证不死,并由戈登居间做保。
结果苏州主将慕王谭绍洸如约被杀,苏州城也如期献出来,没有想到李鸿章进了城后,"诚恐复生他变,不如立断当机"。于是屠杀了数万放下兵器的太平军,郜永宽的幼子跑到了戈登的大营哭诉父亲被砍了头。
作为保人的戈登勃然大怒,拿着火枪到处找李鸿章算账,指责李鸿章背信弃义。而李鸿章不以为然,还觉得自己杀得太少了,谈起杀降还“怡然欣喜”。
而李鸿章淮军所作所为让外国人也感觉可怕,一位亲眼见到李鸿章淮军杀人的外国神父记录下了所见:“他们的衣服全被剥光,每个人被绑在一根木桩上面……他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全被刺入了箭簇,血流如注。
这种酷刑还不能满足那些刑卒的魔鬼般的恶念,于是又换了另种办法。“从这些俘虏身上割下了,或者不如说是砍下了一片片的肉……这些肉挂着一点点的皮,令人不忍卒睹……这些可怜的人们在数小时之内都一直痛苦地扭动着。大约在日落时分,他们被一个兽性的刽子手押到刑场上,这些家伙手里拿着刀,急欲把自己的双手染满鲜血,简直象个恶魔的化身。他抓住这些不幸的牺牲者,威风凛凛地把他们拖到前面,嘲笑他们,侮辱他们,然后把他们乱剁乱砍,用刀来回锯着,最后才把他们的头砍断一大部分,总算结束了他们的痛苦。”
记录下淮军暴行的神父,还写信给英、法、普鲁士等国公使。呼吁各国制止清军的暴行。
可以说,李鸿章治下的淮军,是近代中国最残忍的一只军事武装之一。而李鸿章,正是借着这样屠杀的“功绩”,逐渐走到了满清的权力中枢。
二
鼠目寸光李鸿章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主导者,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的作用非常有限,比起同时代的左宗棠、张之洞等,无论从眼光还是能力都相差甚远。
例如,当沙俄煽动新疆叛乱时,李鸿章居然主张放弃新疆领土,他的理由是”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
而左宗棠则看出的沙俄的野心及目的,指出了沙俄目的不止是新疆,而是包括蒙古及东三省。最终左宗棠顶住了李鸿章的压力,说服朝廷,亲自带兵前往,随行还带上一具棺材,以表示不收复新疆就不回来的高尚情操。最终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国居然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收复了丢失的最大一片领土。
而此时的李鸿章,在左宗棠出兵新疆上处处为难,致使左宗棠自己筹钱筹粮出兵。左宗棠在新疆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清朝与沙俄谈判,李鸿章在新疆全境收复的情况下,还主张割让伊宁地区一部为求和条件。所幸的是左宗棠坚决反对,认为沙俄无心再战,主张强硬,最终左宗棠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支持。而从这方面的事,看得出李鸿章在国际事务上的短浅。
李鸿章的鼠目寸光还有多次,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在法国人咄咄紧逼的情况下,还认为中法“尚存生机,不可自生事端”。
而事实上,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多次告诉李鸿章,法国温和派已下野,新上台的法国政府持强硬立场,越南一事,法国图谋的不止是越南宗主权,而是中国西南数省。但是,李鸿章听不进去,认为曾纪泽与主战的张佩纶等都是“清流”。如果不是冯子材、刘永福等在镇南关遏制了法军的攻势,致使法国政府倒台,后续的结果很难预料。
另外,在1874年台湾牡丹社事件,日本借口毛昶熙一句“生番乃化外之地”认定台湾非中国领土出兵征伐牡丹社,钦差大臣沈葆桢带楚军及湘军前往台湾,以围困战术打垮了入侵的日军。
沈葆桢针对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刚起步,国力不彰,上书朝廷,建议借此机会,或出兵日本,全歼其联合舰队于港口内,订立城下之盟,使之二十年内不敢正视中国。
或于朝鲜签署有利清朝的约定,杜绝日本染指朝鲜。但是我们的李中堂一听到打仗就不听不听,还同日本签署了条约,约定双方都可知会对方后出兵朝鲜,最终二十年后的日本,以清朝违反了条约为借口发动甲午战争,满清一败涂地。
综上,李中堂在重大国家决策中,眼光、洞察力都不及曾纪泽、左宗棠、沈葆桢等人,但是他的官位远高于他人,所以,很多说李鸿章是“补锅匠”,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水平达不到他的位置所需要的能力而造成的。
三
里通外国李鸿章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为了在各种丧权辱国条约中为中国争取利益而呕心沥血。而在现实中,李中堂大人是可以为了钱“呕心沥血”的出卖国家。
1897年底,沙皇俄国急需在远东寻找一个“不冻军港”,以寻求俄罗斯帝国舰队在冬天的停泊地点。最终,沙俄盯上了旅顺、大连两个不冻良港。
1898年初,沙俄政府派出外交官找到李鸿章,开展关于此事的谈判。 在谈判的过程中,沙俄驻中国大使璞科第对李鸿章说:只要你说服朝廷和我们签约,将大连、旅顺租借给俄国,我们会给你50万两银子的报酬。
李鸿章知道有好处,四处奔走说服了朝廷同意将旅顺、大连租借给俄国。 签约之后第二天,沙俄办事人员璞科第给李鸿章送去了50万两贿赂,李鸿章欣然笑纳了这笔巨款。
50万两银子,如果按照米的价格来算。差不多相当于现在 一个亿。 李鸿章办一件外交事务,可以收一个亿。 为了一个亿,就可以出卖中国的主权,这也是只有李中堂敢这样做。而且,李中堂还不满意,因为他知道沙俄为了这件事,是准备了三百万卢布的,而沙俄承诺事情彻底搞定后给再给他,但是沙俄这笔款赖账了,甚至到1900年,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还同沙俄谈要这笔贿赂款,可以说,这真是贿赂史上的奇迹。
当然,这件事,在中方的史料里面,当然找不到记录——李鸿章打死也不会在任何文字里、留下自己收受黑钱的记录。 不过,沙俄当年的财政大臣维特伯爵(SergeiWitte),在他所著的《维特伯爵回忆录》中,记录了这件事,而沙俄外交官们往来电文,也详细的记录了这件事。可谓是天网恢恢。
四
富可敌国李中堂
关于李鸿章的财产有多少,当时就有一句话去形容: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到底有多少财产呢,我们可以从冯祖贻的《煊赫旧家声》这本书对李鸿章及其家族的描述可以窥见一斑:
清代中兴名臣中最富有的,以李鸿章为第一。李鸿章的财产究竟有多少?无确切数字,据容闳《西学东渐记》估计,约合白银四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年财政收入的近二分之一。
“宰相合肥天下瘦”殆非虚言呀! 李鸿章如此,他的几个兄弟自然也不弱。兄长瀚章历任湖广、漕运、两广总督;老三鹤章官居道台,后来用钱得了个二品衔;最小的六弟昭庆虽死得早,因随李鸿章在淮军中效力,早早当了知府,死后赠太常卿。只有老四蕴章、老五凤章,一个眼睛有毛病,一个不愿出仕,只愿在乡为李家掌管家产。
李氏六兄弟,仅在家乡合肥,“每人平均有十万亩”,合计共六十万亩土地,“其在外县更无论矣”。李鸿章本人所置田产,每年可收租五万石。直到1936年,“李文忠享堂每年收租稻仍有三万余石”,统计者不禁感慨万分:“则是一个骷髅地主仍有田地三万余亩矣!”(《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除此之外,现银和其他不动产的数额也十分惊人。
有人称,李氏兄弟六人,“一、二、四房,约皆数百万,而不得其详”,分家时“析为五,每房见银三十五万两,田产典铺在外。六房早卒,遗寡妻幼子,兄弟五人,合银二百万两与之,而五房极富,家中田园、典当、钱庄值数万元不算,就芜湖而论,为长江一大市镇,与汉口、九江、镇江相埒,其街长十里,市铺十之七八皆五房创造,贸易则十居四五。合六房之富,几可敌国”。(同上)
这里记的自然是属于李家在安徽老家的公产部分,在外置的私产并不在内,而私产所置如上海、天津、青岛的洋房,各大公司的股票,外国银行的存款,更是不计其数。
我在想所谓的“不识李鸿章”和“方知真中堂”要表达的是什么?责李鸿章即为不识李鸿章乎?捧李鸿章即为方知真中堂乎?
如果这么说的话,我仍是少年。
李鸿章是英雄吗?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开篇即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诚然,李鸿章的历史评价始终受到争议,可谓是毁誉参半吧,但是梁饮冰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我则不敢苟同。李鸿章的洗白亦始于梁饮冰所写的李传。
梁启超更是感慨:“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但是,李鸿章又算得上哪门子的英雄?用梁启超的话说,李鸿章便是“不学无术”的人,对清朝而言,对慈禧而言,李鸿章是纯臣,对中国而言,李鸿章则是佞臣,是为清政府吸血的毒瘤。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李鸿章那么多事以后,你还会认为李鸿章是那个忍辱负重忧国忧民爱民如子清廉如水高瞻远瞩的中堂大人吗?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别山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