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烤烟生产史略(上)
烤烟是宣州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宣州区种植历史,从1974年试种成功算起,至今只有40多年的生产历史。
烟草是烟叶和卷烟产品的统称。烟叶,按品种特性、栽培方法、调制方法、主要用途,分为六类:一是晾晒烟,二是烤烟,三是白肋烟,三是香料烟,四是雪茄烟,五是黄花烟,六是我国农学家近年研制的“药烟”。
宣州区1952年以前种植的烟叶,属晾晒烟,在当地称为土烟;1974年,芜湖卷烟厂在宣州区黄渡乡试种成功的是烤烟,品种为红花大金元。
宣州区烤烟生产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4—1984),是宣州区烤烟生产起步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选择烤烟试种区域,确定宜烟乡镇,并扩大种植范围,培养种烟积极分子。经过努力,宣城县所产烤烟因烟叶质量较好、品质与云烟接近,被认定为“高档烟叶”,宣城县被省公司确认为“高档烟叶的主要产区”。
第二阶段(1985—1992),是宣州区烤烟种植规模扩张时期。这个时期,安徽省实施“北烟南移”发展战略,省政府制定了发展皖南烟区的扶持政策,宣州烤烟生产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宣城地区和宣城县各级领导亲自抓,宣州烤烟种植面积不断扩张,1992年达到12.84万亩,一举成为安徽省四大产烟县之一。
第三阶段(1993—2000),是宣州区优质烟发展时期。根据省公司统一安排,宣州区大力组织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建设,推动烤烟生产技术“本土化”。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宣州区烤烟生产管理部门不断总结烟叶生产经验教训,依靠宣州市烤烟办的技术干部和宣城地区烟草公司的技术员,大力培养技术示范户,基本完成技术骨干本地化。制定了“宣州市优质烟规范化生产技术要点”,正式统一了播种期、移栽期、整地标准、施肥方法;积极探索建立“公司+农户”订单式烟叶种植模式,稳定和扩大种植规模。
第四阶段(2001—2009),是宣州区烤烟生产标准化和特色烟发展时期。安徽省烟草公司制定烟叶生产“减北增南”的重要决策,重点发展皖南烟区优质烟叶生产。宣州区争取了国家局“国际型优质烟开发项目”,获批建设第五批“国家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宣州烟叶”被安徽省选送参加在福建厦门召开的“2003年全国烟叶生产技术研讨会烟叶样品评吸会”,获全国第一名;2009年3月,在“皖南优质烟叶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宣州烟叶”经专家评吸,被认定具有津巴布韦“焦甜香风格”;4月份,宣州区和上海烟草集团签订5000担优质烟叶购销合同,宣州区特色烟叶正式进入上海卷烟集团“中华”卷烟品牌原料配方。
第五阶段(2010—2018),是宣州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时期。这个时期,宣州区根据国家局、安徽省烟草公司的安排,积极主动开展招商引资,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烟企扶持资金,与科研机构合作,实施工、商、研、农合作共建,全面落实“宣州区皖南优质烟开发规划”,建设了五个国家级标准化烟叶生产基地单元,为上海烟草集团“中华”品牌、安徽中烟“黄山”“天都”品牌、湖北中烟“黄鹤楼”品牌、湖南中烟“芙蓉王”“白沙”品牌、浙江中烟“利群”“大红鹰”品牌提供优质、特色烟叶原料;建成“沪皖烟草高科技示范园”、“黄山”焦甜香科技示范园、“鄂皖黄鹤楼烟草高科技示范园”、宣城功能农业科创园和安徽中烟“焦甜香研发中心”;2018年建成了110千米“烟稻轮作示范带”。
宣州区烤烟生产现已形成“一带三园五基地”的生产布局,即一个110千米“烟稻轮作示范带”、三个优质特色烟叶科技示范园和五个优质特色烟叶生产基地单元。宣州区正努力建设全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样板区。
01
宣城烟草种植始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泾县水东、茂林、章渡、黄村等地种植较为集中,其他县亦有零星分布。
乾隆年间,泾县、太平两县的烟商在苏州阊门南城下设立宣州会馆,经营皖南土特产和烟丝。“苏、松、太城乡各处,新开烟铺,所雇伙匠,多系泾、太人氏”。泾、太即今天的宣城市泾县、黄山市太平区。他们用土法刨制“黄烟”,加工烟丝时,把润好的烟叶叠起来,用木板枷牢,用刀切齐,再刨出毛状烟丝,然后配撒调料即成。“黑奇”和“白兰”两种烟丝最出名。
20世纪初,晾晒烟生产已遍及安徽,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和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调制技术以及较为丰富的品种资源。
1919年(民国8年)安徽的晾晒烟种植面积已达18.7万亩,总产量达到26万石(约1.57万吨),宣城地区所辖五县种烟2605亩,产烟叶2128担(相当于106.4吨),主要是晒烟刨制烟丝。其中宣城县(即现在的宣州区),种植面积35亩,产量28石。
宣城县在民国时期较大的烟铺是“福和隆”,年产烟丝360石。还有“振兴祥”“胡顺源”“致和恒”“徐同昌”“合记”“谢益财”等商号(《安徽省志·烟草志》第52页,方志出版社1998版)。
抗战期间,许多烟丝商号因原料中断停业。如宣城湾沚的“福和祥”、油扎沟“永大祥”、夏家渡“孙宏兴”、城关北门“阚有丰”、城关西大街“何怡昌”等(《安徽省志·烟草志》第55-57页,方志出版社1998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烤烟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管理轨道,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统配制度。
1951年,省计划委员会下达宣城县土烟(即晾晒烟)种植任务500亩,实际完成70亩。
1952年,省计委停止下达计划给宣城县,宣城县烟叶种植中断。
1958年,全国烤烟生产现场会在凤阳召开,凤阳县一跃成为全国七大产烟区(县)之一。凤阳和定远两个县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居全省首位。
02
70年代初开始,安徽省烟草公司开展新品种栽培试验,在歙县、宣城县和临泉等11个县先后试种了香料烟、白肋烟和马里兰烟。
1974年,安徽省烟草公司将宣城县、郎溪、广德三县丘陵地区列为新辟优质烟区,由省公司牵头在这些地区试种烤烟。
1974年,芜湖卷烟厂在宣城县黄渡乡试种烤烟45亩,获得成功。
1977年宣城县正式列入产烟区,省计委逐年下达种植计划。宣城县正式开始恢复烟叶种植。
1978年省下达计划2万亩,实际完成1.62万亩。这是宣城县烟叶生产史上第一个高峰。
1982年,中国农科院烟草所、轻工业部烟草所对宣城县所产烤烟进行了化验,结果表明宣城县烤烟色泽鲜、香味纯、弹性大,其内在品质可以与云烟媲美;1983、1984、1985年,参加全国、全省烤烟样品评吸鉴定,品质与云烟相近,香气吸味、阻燃持火力均在全省前列。(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烤烟生产》,1986年8月5日,宣城行署计划委员会《计划经济汇报》第三期)
1984年10月,皖南烤烟生产技术推广站成立(正县级)。徐必富同志兼任站长,舒文成同志任副站长。
1985年,中共宣城地委、宣城行署发布《关于发展烤烟生产的决定》,要求地委书记、县委书记、乡党委书记、大队书记亲自抓烤烟生产,史称“四级书记抓烤烟”。
同年,《安徽省烤烟种植区划研究报告》正式公布。报告充分论述了皖南烟区(包括宣城县、芜湖县、南陵县、歙县等)是安徽省烤烟生产最适宜区,其土壤、气候等主要生态条件与云、贵烟区有相似性。
1986年3月,省计划委员会、省税务局、省烟草公司联合下发《关于宣城地区烤烟生产实行优惠政策的意见》(计农字(1986)132号),决定从技术、物资调配和资金上对宣城地区烤烟生产给予支持。
1986年底,王郁昭省长主持专题会议,专题研究恢复和发展安徽烟叶生产的问题。孟富林、宋明副省长参加,与会单位有省计委、经委、财政、税务、农业、科委、烟草公司等部门。
1987年初,省政府批转了省计委等6部门根据此次会议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发展烟叶生产的报告》(皖政(1987)6号)。报告建议对皖南烟区实行特殊政策,扶持皖南地区烤烟生产。
1987年2月17日,常务副省长孟富林和副省长宋明到宣城地区调研烟叶生产。
1987年3月6日,宣城县人民政府印发“批转县九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烟叶生产的报告》”(宣政(87)17号)。
1988年,省下达计划8000亩,实际种烟6019.4亩。面积和产量相当于1987年的4倍,总产值到214万元,是1987年的5倍多。上等烟为25.1%,上中等烟比例达到70.88%(《安徽省志·烟草志》第45页)。
1988年7月7日,副省长龙念、张润霞率省直有关部门和蚌埠卷烟厂、芜湖卷烟厂、合肥卷烟厂的负责同志,到宣城地区召开现场会议,研究进一步加快宣城地区优质烟叶生产问题。
1988年,省科委下达“皖南优质烟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项目,由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宣州市科委共同主持。项目组研制出“以氮增磷补钾平衡施肥、高垄深栽、打顶抹杈、纸筒育苗、完熟采收、七步烘烤法、烟后粮种植、改建节能灶”等八项技术配套措施,作为皖南优质烟生产核心技术。
7月2日,宣州市人民政府向宣城地区行署上报了《关于发展宣州市优质烤烟生产的建议》,正式要求建立“宣州市皖南优质烤烟生产基地”。
1989年,芜湖卷烟厂采用宣城县所产烟叶为主要原料,研制“云岭牌”卷烟投放市场。
宣州市荣获“安徽省1989年烟草生产先进县”称号,团山乡、寒亭乡获“安徽省1989年烟草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1990年宣州市正式将烤烟列为“宣州市开发性农业建设项目”。
1990年10月,省政府下达批示,决定继续执行省政府办公厅“(1988)122号会议纪要”。扶持皖南地区优质烟叶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从1991年起继续延长两年。
1991年4月和7月,合肥经济技术学院方宇澄教授和全国烟草学会常务理事、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戴冕教授先后来到宣州市,指导宣州市优质烟生产。
宣州市荣获1990年、1991年度“安徽省烟草生产先进县”称号。
1992年,宣州市计划种烟11.6万亩,实际种烟12.84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烤烟生产任务,一跃成为全省四大产烟县(区)之一。
1992年,宣州市烟叶被选送北京,代表安徽省,与驰名全国的云南、贵州等省的烟叶样品参加了全国农产品博览会 。
1992年3月21—22日,安徽省科委在合肥主持召开“皖南皖西烤烟质量鉴定会”。省科委3月30日下发《皖南、皖西烤烟质量鉴定意见》(皖科成(1992)第099号)。
鉴定意见认为,皖南、皖西地区烟叶的香气质好;皖南、皖西地区具有独特的良好生态条件,生产出具有安徽特色的优质烤烟是可能的,皖南、皖西烤烟区的发展是大有可为的,并将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鉴定意见”由此次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于华堂和副主任委员谭经勋、方宇澄署名、签发。
参加此次鉴定会的专家有于华堂(郑州烟草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谭经勋(青州烟草研究所副研究员)、方宇澄(合肥经济技术学院教授)、王卫康(郑州烟草研究院工程师)、徐亚纳(武汉卷烟厂高级工程师)、葛金保(江苏省烟草公司工程师)、高焕然(蚌埠卷烟厂高级工程师)、黄静勋(安徽省烟草公司高级农艺师)、王世礼(安徽省烟草公司工程师)、章洪权(芜湖卷烟厂工程师)、李胜群(合肥卷烟厂助理工程师)、汪庭录(安徽省烟草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坤福(安徽省农牧渔业厅高级农艺师)、方传斌(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副教授)。
1992年8月1—7日,戴冕和省烟科所栽培室主任王钦良在宣州市考察烟叶生产并召开座谈会,指导宣州市组织优质烟生产。
03
1993年,省下达计划7万亩,实际种烟2.98万亩;1994年实际种烟只有7665亩。烟叶种植连续两年下滑。
1994年11月,安徽省烟草公司召集芜湖卷烟厂、宣州市政府、宣城地区烟草公司有关负责人,召开“皖南烟叶生产座谈会”,研究如何恢复和发展皖南优质烟生产。
会上,芜湖卷烟厂、省公司与宣州市签订了1.2万亩种烟合同。
1995年烤烟实栽面积是1816亩。这是宣州市1974年以来,种植面积最少的一年。
1995年10月16日,安徽省烟草公司、宣城地区烟草公司、芜湖卷烟厂在宣城联合召开“皖南优质烟生产座谈会”,决定在宣州市建立和扩展优质烟生产基地。宣州市与宣城地区烟草公司签订了建设2万亩优质烟生产基地的合同。
1996年省下达计划1.5万亩,实栽面积1.27万亩。
1997年4月,宣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设宣州市优质烟基地的实施意见》。
1998年1月5日,“宣州市98年烟叶生产技术研讨会”正式统一了宣州市烟叶生产的播种期、移栽期、整地标准、施肥方法,要求追肥与揭膜培土同时进行,全面推广“测土施肥技术,使用抑芽剂,采用“蜂窝煤炕房”烘烤烟叶。
2000年2月16日,为了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北烟南移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优质烟生产,宣州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烤烟生产的通知》(宣政(2000)7号)和《关于对乡镇烤烟生产实施奖励的意见》(宣烟组(2000)5号)。
2001年1月,宣州区烤烟办和宣州区杨林乡在安徽省烟草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安徽省烟叶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和“安徽省烟叶生产工作先进乡镇”(安徽省烟草专卖局“皖烟办(2001)30号文件”)。
2001年,国家局开始在全国6省9县组织“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和“部分替代进口烟叶”项目研究。
2002年,宣州区作为第二批试点县,参与该项目的试验。当年,宣州区在黄渡乡汪村选择了50亩砂壤土田块,进行“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和“部分替代进口烟叶”项目研究。
2003年2月,宣州区黄渡乡汪村所产优质烟叶,被选送福建厦门,参加“全国烟叶生产技术研讨会”国际型优质烟叶评吸鉴定会。11名全国卷烟评吸委员采取暗评形式,用津巴布韦烟叶作为参照物,对全国28份国际型优质烟叶样品进行了评吸。来自安徽宣州区的7号烟叶样品在外观和感官评吸上得分为84.5分,获得全国第一名。
2003年7月,宣州区与宁波卷烟厂、杭州卷烟厂等签订购销合同,宣州烟叶进入大红鹰、利群品牌卷烟的原料配方。宣州区优质烟叶继进入芜湖卷烟厂、蚌埠卷烟厂、合肥卷烟厂、滁州卷烟厂、阜阳卷烟厂后,正式走出安徽省。
2004年6月5日,中国烟叶生产购销总公司、安徽省烟草公司在宣州区召开“皖南优质烟叶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的全国卷烟评吸委员会9名专家经评吸,一致认定宣州区所产烟叶风味独特,具有津巴布韦焦甜香特色风格,可以部分替代进口烟叶,进入重点卷烟工业主导品牌配方。
04
2004年10月21日,宣州区召开了“全区加快烟草产业化发展动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烤烟生产的决定”(宣区发(2004)30号)和“宣州区2005年烤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宣区政办(2004)42号)。
2004年12月5—6日,“安徽省2005年度烟叶生产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宣布皖南烟区被国家局确定为全国9个重点烟区之一,宣州区正式进入全国二类价区。
2004年12月31日,“皖南烟叶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在宣城市挂牌成立。国家局何泽华副局长出席挂牌仪式并作重要讲话。
皖南烟叶有限公司隶属安徽省烟草公司,是全国烟草行业第一个跨地区的股份制专业化烟叶生产企业,由宣城、芜湖、黄山三市出资组建,在全国烟叶生产领域在是一个创新企业。
2004年,安徽省烟草公司、省农科院烟草所、宣城市烟草公司、宣州区烤烟办、宣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编制完成《宣城优质烤烟生产技术规程》。该技术规程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批准,2006年9月1日正式向社会公布,成为省级地方烤烟生产标准。
2005年6月24日,宣州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宣区发(2005)17号),将“宣州区人民政府烤烟生产办公室”升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并更名为“宣州区烟草发展局”。
2005年底,宣州区申报第五批“国家级烟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于 2006年10月通过国家局项目审批。计划用三年时间,由国家局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完成宣州区烤烟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烟水、烟电、烟路配套为主,改建和新建密集烤房,组织实施烟叶种植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实行商品化育苗、机械化生产、科学烘烤。
2007年,宣州区被列为“国家重点产烟区第二批基础设施建设区”。
2008年,宣州区编制完成了《宣州区烤烟综合标准体系》。其中国标6个,地方国标8个。9月,宣州区以基本分95分、创新加分5分,共100分的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Ⅰ类标准化烟叶生产示范县省级验收。
宣州区参加国家局2008年度“优质烟叶重大专项开发”项目,沿华阳河、周寒河、青弋江两岸,选择砂性土壤,大力组织特色烟开发,建成5个5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特色烟示范园。
2009年3月9日,宣城市委书记高登榜率宣州区委书记张黎勇和宣州区烟草发展局局长龚耀平,专程到国家烟草专卖局拜访了李克明副局长,汇报宣城市和宣州区优质特色烟叶开发情况。
2009年3月18日,国家局在北京组织了10名全国卷烟评委,对宣州区文昌、新田两个乡镇砂壤土、面砂土种植的云烟87、云烟97等共计10个烤烟烟叶样品进行了感官评价,形成了皖南烟叶样品评吸意见报告。
报告指出,皖南烟区10个样品整体风格为浓香型,具有不同程度的焦甜香风格特征,其中8个样品总体风格与津巴布韦烟叶风格接近,4个样品浓香型焦甜香表现明显,所评样品工业可用性好,使用价值较高。
国家局时任局长姜成康看了这个报告后,做了重要批示:“看了此报告,感到非常高兴。皖南具有特殊香型和风格的烟叶,通过近年来艰苦努力有了明显进步和提高,这对于我国烟叶水平提升,尤其是特色烟叶开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望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研究,力争取得新的突破。”这个批示因有107字,后被称为“百字批示”。
2009年3月30日,宣州区参加了国家局在上海召开的“特色烟研讨会”,到上海卷烟厂推介“皖南焦甜香风味”烟叶。
4月10—12日,上海烟草集团应邀到宣州区文昌、新田等乡镇考察,与皖南烟叶公司签订了首批5000担优质烟叶购销合同。宣州区“焦甜香”特色优质烟叶正式进入中国卷烟第一品牌原料配方。
2009年7月底,宣州区高分通过第五批“国家级烟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专家组验收,获国家标准委颁发“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合格证书”,成为安徽省唯一的标准化烟叶生产示范县。2011年11月29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北京召开第四至第六批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宣州区获“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称号。
2009年7月,宣城市人民政府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制订了《皖南特色优质烟叶开发规划》(2010-2012)。规划三年时间,以宣州区“两江一河”流域为核心,优化开发泾县和郎溪,拓展开发旌德和宁国,开发建设浓香型焦甜香特色烟基本烟田40万亩,特色优质烟叶年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特色优质烟叶特色大批量进入安徽中烟黄山品牌、湖南中烟芙蓉王品牌、浙江中烟利群品牌、上海烟草集团中华品牌等高档品牌主配方。
(作者系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