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423:富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安全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阵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16.1)
季氏将伐颛臾
本章的季氏、季孙都是指季康子。颛臾,《集解》引孔安国注言:
颛臾,宓羲之后,风姓之国。本是鲁之附庸,当时臣属鲁。季氏贪其地,欲灭而有之。
方圆不足50里的小国不能上达天子,只能附属于临近的大国,叫做附庸。颛臾,就是鲁国的附,地处季氏封邑费(今山东费县附近)西北约80里,季氏就谋划吞并颛臾。
第一句明显的春秋笔法,褒贬寓于其中。《四书或问》分析得很详细:
伐颛臾而曰季氏,见以鲁臣而取其君之属也,是无君也。颛臾而曰伐,见以大夫而擅天子之大权也,是无王也。将者,欲伐而未成,见其臣尚可以谏,而季氏尚可以止也。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和季路当时是季氏的家臣,冉有是季氏宰,责任更大。他们向孔子报告此事,孔子大发脾气,训斥他们两个,特别是冉有,冉求,这难道不是你们的过错吗?孔子说了三点原因: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颛臾,从前先代君王封它为东蒙山的主祭者。先王,是指周天子。东蒙,即蒙山,因在鲁国之东,故称东蒙。
2、在邦域之中
颛臾在鲁国的封土范围之内。
3、社稷之臣
颛臾为鲁国的附庸,故称社稷之臣。
说完,孔子怒意未尽,又反问了一句:你们凭什么讨伐它?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但是冉有并不认错,反而推卸责任。说这是季氏的主意,他俩都不想这么干。《集解》引孔安国言:
夫子,指季孙。冉有实有与谋,以夫子非之,故归咎于季氏。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阵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学生推脱责任,老师开始讲道理。
周任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依据自己的实际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便应辞去。你们的主子有危险却不护持,即将跌倒却不搀扶,要你们来辅佐有什么用?
下属是帮助领导分忧避错的,而不是让领导蒙受损失的。《集解》言:
马融曰:周任,古之良史。言当陈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
包咸曰:言辅相人者当能持危扶颠,若不能,何用相为?
推脱责任也就罢了,狡辩的也有问题。孔子打了个比方。
老虎兕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毁了,这是谁的过错,不言而喻。《集解》引马融注言:
柙,槛也。椟,匮也。失虎毁玉,岂非典守之过耶?
兕,古人说法不一,今采李零先生的说法:
《尔雅·释兽》分兕、犀为二,兕的特点是“似牛”,犀的特点是“似豕”,同属今之犀牛,仍有两种。动物学家考证,甲骨文和古书中的“兕”是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mis),体形较大,而“犀”是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体形较小。
龟,是指占卜用的龟甲,在古代可是神物。
椟,藏宝的木匣。李零先生说:
这类器物的铜制品,考古发现很多,多半是出土于女性墓中,过去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过一件“铜鼎形方盒”,内盛玉器,其中就有玉龟壳。
这种盒,林梅村教授考为匮,其实叫匵更合适。匮往往是大箱,匵则比较小。古人更多以椟或匵称之。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死也不认错,继续辩护:颛臾城池坚固,离费邑又近,现在不攻下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集解》引马融注言:
固,谓城郭完坚,兵甲利。
冉有越说越离谱了,现在所言更是助纣为虐。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老师对学生的无理狡辩,也给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冉求,君子最恨那种不直说自己想要什么却偏要编一些说法当借口的做法。
据俞樾《群经平议·论语平议》: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与均,就财富言,寡与安就人言。所以说均无贫,和无寡。
孔子的这一理想很难实现,李零先生解释得更清楚:
寡、贫是财富少,属于经济发展问题,均是贫富差距小,属于社会公平问题。和是和谐,安是安定,属于国家安全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佛能刚毅,共同富裕难。富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安全感。
只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才能够怀柔远人,这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
但是如今你们两个呢?对外,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对内,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反而还在自己国内大动干戈。
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倒是在自己萧墙之内!后来不幸被孔子说中,季氏家臣阳虎做乱,祸起萧墙。《集解》引郑玄注言:
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蔷。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