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了心理学,我还是爬不出原生家庭的火坑?
原生家庭都滴着血?
最近几年,我的来访者和身边的亲友群体中都出现了一种“自学心理学剖析父母和原生家庭”的现象。
和咨询师朋友们讨论了一下,大家都有同感。比如:
“我的性格孤僻,不自信,和男朋友很难亲密。
我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后才知道,这都是因为我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他们对我打骂也很多,导致我十分缺乏安全感。
而且他们在我初中的时候离了婚,那时候我青春期,正是对亲密关系有幻想的时候,是他们打破了我对亲密的渴望,还利用对我的控制来证明自己比对方厉害,所以我现在和男朋友的相处才变得这么艰难。”
“我和孩子爸早就没了感情,他陪儿子睡,我陪女儿睡,每天除了必须要讨论的和孩子有关的话题之外,我们几乎没话可说。可以说他现在就是我最讨厌的那种男人。
但我们不能离婚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因为我看了很多心理学的文章,都在讲离异、吵架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我怎么样都行,不能让孩子受牵连。
他们作为我的子女,有这样的原生家庭,已经够命苦了。”
总结来看,原生家庭常常被大致分为两类:
一种是典型的坏原生家庭,那里面充斥着争吵、打骂、控制、隔离,没有爱也没有生命力;
另一种是隐形的坏原生家庭,看着什么都挺好,但肯定是有什么不对头的东西存在。
总之,学一些心理学后,好像人们都有一双“法医”的眼睛,只要仔细看,肯定能发现原生家庭流着血的伤口。
我们总想用心理学在原生家庭和父母身上找点问题来证明现在自己遇到的问题都是合理的、有出处的。
也总想通过学习心理学,来改变原生家庭、改变父母,然后治愈自己。
这么看没毛病
我们尝试从原生家庭中去找原因,肯定没毛病。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讲,当我们开始用一种科学视角去分析已经存在的问题时,肯定是一种进步。
因为不管是精神分析还是其他的心理学流派,都从理论上承认:我们肯定会受到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影响,然后在这些影响之下,形成一些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模式,并在学习、工作、生活、关系中,普遍地运用着这些模式。
所以当我们在上述任意哪个方面中感受到了问题的存在时,我们理所当然地会想要去从源头上,也就是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去尝试解决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来访者和亲友们都开始想要通过学习心理学、接触心理学来做一些改变。
只是遗憾的是,心理学好像并没有帮到他们太多。改变原生家庭和寻求自我治愈的结果,常常是:
他们愤怒地发现以父母为主体的那个系统是多么失败;
然后悲哀地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失败系统最大的受害者;
进而矛盾地不知该如何和这个失败系统继续相处;
最后无奈地走进咨询室询问还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个失败系统。
很多热播剧都被心理学的“放大镜”照过,人们也越来越热衷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因受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所形成的性格和命运。
就比如分析《安家》中的房似锦、《都挺好》中的苏明玉、《流金岁月》中的朱锁锁等等,好像只有看到了这一层,我们才能更理解这个人物,也才会在浮躁的世界中变得更有悲悯心。
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现在也是这样的心态。
只是,心理学这个“放大镜”,如果只看到过去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可能就只用对了一半。
该怎么看?我们举个例子:
近日,大咖云集的《上阳赋》已渐入佳境,首次出演电视剧的章子怡,在剧中饰演上阳郡主,小名唤作阿妩。
不妨让我们也用“心理学”的放大镜来看看她的原生家庭和结局。
她是被爱泡大的姑娘,父亲是当朝丞相,容她撒娇任性;母亲是长公主,性情温和宽容;哥哥是世子,读书作画情致高雅;初恋是温柔又恬淡的三皇子,陪她看月亮放花灯,许诺一世守护。
这个原生家庭和社会支持,没有吵架互殴的父母,没有被语言暴力的记忆,甚至压根都没有任何能算得上创伤的遭遇。看上去非常完美了。
当然,心理学的“放大镜”一定会让我们看到和表面浮华所背离的真相。
阿妩正在波诡云谲的原生家庭中挣扎而不自知:
那个疼爱她的父亲,爱女儿、希望女儿有个好前途是真的,但这一切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更是真的;
那个宠爱阿妩的母亲,觉得自己为了一双儿女和母族荣耀,甘愿一直和同床异梦的丈夫饰演恩爱夫妻是牺牲,她却不知道,这样演出来的完满,可能并不是子女成长最充足的养料;
那个时时处处担心妹妹受挫的哥哥,带着一身未处理的命题,就像是埋藏在家里的一块隐形地雷。
阿妩看上去很幸福,甚至一度她自己也觉得自己很幸福,直到她被原生家庭裹挟进家族的使命、权欲的争夺之中,变成了一枚失落的棋子。
“放大镜”照到这里,也许我们会说,“看看,就说她的原生家庭有问题吧!”
那如果这个时候给阿妩很多的心理学书籍和文章,凭借她的聪慧和领悟力,她学了之后能改变原生家庭和父母吗?能改变自己的处境、治愈自己吗?
所幸,她用心理学的“放大镜”还看到了其他的东西。所以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美好的,阿妩在世事浮沉中终于意识到,什么样的男人才是自己的真爱,什么样的快乐才真正让自己动心和满足,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
她的幸福不是造化指引,而是她所拥有的一系列个人特征,共同带着她把一切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那么是什么真的帮到她了呢?我认为还是心理学。只是这个心理学才是真正的有慈悲心的、不带血腥的讨伐气息的、直接关乎个人成长的心理学。
这个心理学,虽然让她明白自己眼前的处境都是因家庭而来,却没有让她因为自己是个十足的受害者而自怨自艾;
这个心理学,没有让她执念于去改变家庭和父母;
相反,这个心理学,让她带着家庭和父母所带给她的底气、勇敢、自信,去过对的生活。让她能在逆境中选择不服输,能在困境中生出智慧,能在绝境中相信一定会有办法和出路。
我们在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能看到问题的来由固然是好的,但并非每个人的问题都可以再一次回到源头去改变、去找到答案。如果一定要停留在源头说个清楚、求个明白,那么就需要专业的、系统的支持和帮助,否则可能还会面临创伤的重演和叠加。
除了执念于改变父母和原生家庭,可能更值得我们做的,是用心理学看清楚自己,搞明白往前走的话,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第一,为自己赋能:在过去那样糟糕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我是靠什么力量生存的,那个力量在我现在的处境中,还可用吗?
第二,给自己填补:如果我在那个阶段做自己的父母,我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对待自己吗?如果有的话,也许我们可以弥补给自己;如果没有的话,请告诉自己,父母也只是人而已。
第三,使自己独特:我的经历和感受,让我拥有和别人不同的什么资源吗?它们在眼下,可以怎么继续成为积极资源呢?
第四,要自己负责:我应该为自己过去的经历承担什么责任呢?我为往后的成长,又可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