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风一吊针就瘫(思考篇)

中风治疗 一吊针就瘫,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在《为何中风一吊针就瘫》一文中,详细的列举了几个具体例子,再问问身边经过吊针治疗的中风患者,哪个不是吊针后(出院时)比吊针前(入院时)情况更糟。而且落下的中风后遗症,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磨练,才能得到稍许的恢复。

为什么中风治疗一吊针就瘫呢?我们先看看中风是怎样引起的吧。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血液不能流通,致使某些神经元得不到血液的滋养,使病患的某些机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这个解释是建立在CT扫描的影像基础上,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中风患者的治疗是通过静脉血管,向血液中输送溶栓药等药物,将血栓溶解,使堵塞的血管疏通,血液恢复流动。这里有个疑问,就是溶栓药能不能溶解血栓?是利用什么原理把血栓化开来?这个原理和机制我不清楚。如果药物本身不能溶解血栓,那治疗就谈不上什么效果。
假定药物对血栓有溶解作用,那么首先应该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药物要和血栓块进行接触。药物进入血管后,随着血液在周身循环流动。能够到达的地方,就是血液能够流动到的部位。较粗大的血管中的血液流动通畅,药物比较丰富,较细的毛细血管得到的药物则比较少。而栓塞了的血管,其血液是不流动的,药物几乎是不能达到,药物就难以接触到血栓,其溶栓的作用就不能发挥。所以通过静脉注入的药物,对血栓的治疗效果那是微乎其微。     
吊针对人体产生更严重的问题还不在于此,而是它直接降低了血液的温度,从而使血液粘度加大,导致血栓的加重。
血液之所以形成栓块,离不开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血液中物质集聚或生成较大的有机分子或分子团,其直径大于血管直径时就阻塞了血管,二是血液物质由于温度降低,血液粘度也随之增大,有的就直接凝滞成凝块,在通过狭窄血管时就被卡住而形成栓塞。
从静脉输入的液体比体温较低,势必促使血液凝滞而阻塞血管。
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温度下降后,血管也会相应收缩而变窄,造成血液流通更加不畅。还不要说输入的液体中难免存在着细微颗粒。
所以中风病人吊针治疗,非但不能有效地溶解血栓,反而使原本不畅的血管更加不畅,栓塞更加严重。
中风病人经吊针治疗后手足瘫痪,语言功能丧失等严重症状也就在所难免。
从我弟弟中风的治疗过程,这种帮倒忙情况是很明显的。
发病当晚送县医院,做CT检查未见异常。那应该是血栓块还很小,以致检查不出来。这个时候应该是人体最好处理的时机。在县医院吊了几个小时针,四肢还能动弹,打电话语言都无障碍。
天亮后转到市医院,CT检查时则见到少量的血栓。因为县医院吊针后,血栓加大。
市医院继续吊针不久,右手右脚不能动弹、失语、吞咽困难而不能饮食。
第三天院长查房要求再做CT检查,发现脑血管大面积栓塞,院长看后认为诊断和治疗是正确的,说“这正是典型的中风症”。
许多不知真相的人,由此赞叹大医院设备好,权威者诊断水平高。实际上这就是继续吊针后造成大面积栓塞,正是医院典型的治疗造成的典型症状。
中风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刚刚还是欢蹦乱跳的人,转眼间就口眼歪斜,手脚不能支撑。
如果不进行吊针治疗,人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很强的,突发中风的人体会快速地启动应急措施。
身体第一个应急反应就是血压升高,以高压迫使血栓通过狭窄的血管。所以病人中风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医生往往采用降压措施,这无异于给病体帮倒忙。当初医生给我弟弟服降压药时,我告诉家人血压升高是正常的反应,这是好现象。所以把降压药悄悄的压下了。高压也会使得血管薄弱部位(如脆化)发生破裂,这就是脑出血。严格说脑出血也是身体的应急反应,使血栓旁开让出血液通道,如处理得当,也是可以化险为夷的。如张钊汉的原始点按摩,蒙医的放血疗法,都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身体第二个应急反应就是发热,通过提高人体温度或者体内局部温度,使凝固的血栓溶化,使血液粘度降低,便于流畅运行。(中风病人是否有体温升高的发热现象,我没有收集相关资料),如果此时医生采取降温措施,那也是帮倒忙。
身体第三个应急反应,是迅速调集能溶解血栓某种物质(或称作酶),到达发生血栓的部位,使大的有机分子或分子团发生断裂或破碎,从而降低凝固度,让血液得以通过。这个反应只是个猜测,尚无法得以验证。
我认为这种物质是存在的,或者某种细胞具有这种功能。而从体外通过静脉、肌肉或口腔给药,药物是不可能按人们的意愿到达指定的病灶地点。但是人体自身产生的功能细胞可以做到。就像哪里发生出血,身体会迅速调集血小板到伤口堵血一样,发生血栓也会迅速调集溶血细胞去化解疏通。
中风一旦发生,如何进行正确的治疗呢?在上述分析,治疗原则已在其中了。就是要顺应身体正反应,而不帮倒忙。中风是血液因寒凝集结在血管成为血栓造成的,那么解除它的原因就是正确的治疗,对于医生来说方法就很明确了:
一是升温。提高温度就可以使粘稠的血液溶化,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的经验。升温的方法很多,热敷和用温热药都应该行之有效,寒凉药物当于禁止之列。      
二是升压。适当提高血压有助于血栓通过。有人担心升高血压会使血管爆裂,这是没有根据的,其实血管承受的压力是很高的。例如医院在做血管支架时,先用高压气囊把血管扩张开再放入支架,高压气囊的压力大到6080~12160mmHg,相当于高血压的压力30~60倍,那样的高压血管都可以承受,区区200mmHg血压算什么。应禁止服降压药。      
三是促进血液循环流畅。根据身体素质辩证给予按摩、运动和服用活血化瘀药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中风的预防和后遗症的康复措施也就呼之欲出:
一要避寒就温。冬天人们保暖做得比较好,但夏季往往注意不够,无节制的冷饮空调,是突然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
二要饮食清淡。特别是脾胃功能比较差,体力活动比较少的人群,油腻厚味的饮食消化不了,就会堆积在体内,沉淀在血管壁上,就成了身体的负担。
三是要适度运动。运动有助于经络的通畅,促进血液的循环,增强血管的弹性。
附:
为何中风一吊针就瘫?
吾弟上月半夜突发中风,语言不清,右侧手足不能动,连夜送县医院,CT检查未见异常遂开始挂水。我赶到医院做按摩后,语言已很清楚,右手抬举虽然不那么自如,但握力较大,并能按手机键拨打电话,向有关人员交待未完成的工作。搀扶下右脚能迈,但支撑无力。第二天送市医院治疗,吊针后,逐不能说话,右侧手足完全不会动弹,也不能进食,喝水都呛。住院近一月,手足仍不能动,说话只能吐几个词。
这让我想起14年前,母亲中风,立马送医院。开始手上力气很大,扎针时能缩手抵抗。几天后再扎针则不动,好像完全没有感觉,手足不能动,连做握手的动作也不能。
当初我以为这仅是个案而已,现今我接触到以下这些案例,觉得这不是个案,是个普遍性的问题。
一位康复得较好,正在继续做康复的大姐称:12年前她感觉自己说话不灵便,半边手足也不灵活,意识到可能中风,立即打电话叫来女儿,女婿用摩托车把她送到医院,她自己走上楼进病房。医生诊治后给挂上了吊针,她自己感觉得救了,终于松了一口气。谁知吊针打着打着,半边身子就随之动弹不得了。
来医院看望的侄女婿,也说他外婆得中风,在医院一吊针就瘫了,现在还没有恢复。
为了证实一吊针就瘫的普遍性猜测,我主动询问了与弟弟同病房的病友。这是从彭泽才转来几天的中风患者,他后悔在县医院里给耽误了,他说:“当初不该在县里吊两天针,应该一开始就到市里来治疗,那样就不至于瘫痪,医生也说我来晚了。”我问开始是个什么情景?他说他开始感觉到不对劲,像是是中风,于是就自己走到医院去诊治,在医院住下吊了两天针,就半边瘫了。
我想他并没有耽误,到医院是再及时不过了。即使到市医院,到省医院也是同样的治疗,同样的吊针,同样逃脱不了偏瘫的厄运。
中风一吊针就瘫,是病程进展的必然现象,还是治疗上的失误呢?治疗中风病人的医院和医生肯定有很多案例,他们肯定知道这个现象。如果是误治,为什么不修正呢?如果病情的进程,为什么不先考虑阻断这一进程呢?难道中风患者还要不断继续这种耗钱费时、给病人增加痛苦,而且出院状况比入院状况更差这种治病过程吗?
迫切期望各位大师用中医理论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并期望提供中医救治中风的疗法,为众多的中风患者及其家属减轻痛苦。在此叩谢!( 2013-6-7)
高血压、脑中风的病因分析
利用血压仪治疗脑中风的原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