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设备维修方式的选择
随着生产设备的复杂化和维修技术手段的提高,设备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不断开发,维修理论的创新,维修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维修形式和组合维修模式。以下主要的维修方式是目前常用的几种:
① 计划维修(PM-Planning Maintenance);
② 预防维修(PM-Preventive Maintenance);
③ 改善性维修(CM-Corrective Maintenance);
④ 生产维修(PM-Productive Maintenance);
⑤ 事后维修(BM-Breakdown Maintenance);
⑥ 预知维修(PM-Predictive Maintenance);
⑦ 状态维修(CBM-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
⑧ 可靠性维修(RCM-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
⑨ 利用率为中心的维修(ACM-Avail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等等。
维修方式选择的策略大体上采用三类策略,即事后维修方式、定期维修方式和状态维修方式。
影响维修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设备的故障特征、设备的有效度、设备的维修费用。
① 设备的故障特征。主要由制造商从设计技术上就确定下来的,包括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磨损状态。而设备的使用者根据设备运行具体情况和经验,加以修改来确定或影响着设备的故障特征和使用寿命。
② 设备的有效度。是根据设备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维修的技术难度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提出来的。特别是集约型的设备要求具有较高的有效度,例如城市交通系统、电力供应、水务系统、高度自动化的生产企业等。确定的设备有效度过低,导致故障增多;有效度过高,造成维修过剩,使用费用过高。
③ 维修费用。投入多少为代价以达到所要求的设备有效度,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里包括直接维修费用和间接维修费用。直接维修费用一般包括维修部门支出的直接用于维修的劳务、材料、设备、配件、能源以及检查等费用。间接维修费用包括准备费用、停机费用、开工费用和附加费用等。现代工业生产的集约化、自动化使间接维修费用在总维修费用中的比例愈来愈大,流程工业的生产设备尤为突出,某些大型装置仅开停车费用达到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所以在优化维修方式的决策中,某些设备的间接维修费用应该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
一般地说,事后维修适于非重要设备,故障造成损失较少,故障后果不严重或备有冗余的设备。
定期维修适用于有明显故障周期的设备或者一些故障周期不明显的重要设备,其前提是了解设备的故障特征和磨损状况。对于连续性的生产系统,根据生产计划和设备运行状况,确定设备定期维修的安排。
状态监测为基础的维修适于重要或关键设备,借助监测的技术手段,分析诊断设备故障的部位、原因、程度、发展趋势以及确定维修的时间和内容,以避免计划维修或预防维修带来的过度维修成本。
当然,维修方式的选择基于设备的故障特征、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生产特点、维修费用加以综合考虑。亦可采取组合维修模式。
声明:文章来自于网络,作者未知,如涉侵权,请留言或直接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