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油画家李涛作品欣赏

李涛,1962年生于广州,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现生活与工作于广州。

作品曾经获得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优秀奖,被推举为广东美协50年经典作品和入选《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作品集。

李涛的架上作品采取删除了肉体的空壳,呈现的是令人窒息的悬疑景象:是对当下精神价值的悲观与绝望、陌生、疏离与质疑的离场思考与批判。以超现实般象征性的图式,或抒情或压抑或躁动或无为的图像截取实验,重新审视曾经历或即将经历的历史,自省重构价值观的躯体,恍如隔世又直逼当代,对或轻或重的权与肉欲望与本能进行刻薄的追寻。

近年来,李涛使用架上作品与自然景物或者生活事件并置在一起,用普及的大众媒体工具-手机进行一次成像的拍摄实验,探讨融媒体时代的多媒体艺术创作,尺寸可变,动静可变,打破了架上绘画的展示和参与生活空间的界限,使平面架上绘画空间活化和延伸,建立多重的复杂性现场,获得新的观察思考的多种可能性。

付:杨小彦眼中的李涛

他有一头潇洒的头发,清眉秀目,举止酷呆。我和他站在一起,真真的自觉没形。

所以,我分外理解他为什么曾经画摩托。我说的不是整部摩托,而是局部,比如发光的轮圈,锃锃亮的油箱,以及上头的标志。

因为他喜欢玩车,至今还有一部无法上街的美国哈利,放在家里,闲时注视着。半夜无人时,会推出来在某地开他一下。

但是李涛后来不画摩托了,而是画一种青春状态,空洞的青春状态。看他近年来的油画,知道靓仔李涛内心有一份虚空,

虚空是充实的表象,相反,充实的定义却是无聊。李涛体会到的虚空,是一种对青春,进而对靓仔的深度怀疑。他怀疑他所呈现的外表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奔放的青春释放的是对生命意义的质疑一样。

作为对比,有人用油画来画美女,让外行一看就惊呆了的美女,当中一大堆得意洋洋的虚实,一大堆小心翼翼的描摹,却让靓仔李涛冷眼旁观。

冷眼李涛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了旁观者的清醒。

李涛油画作品欣赏

红墙-1 The Forbidden City-1 200×100cm 2007

红墙-2 The Forbidden City-2 200×100cm 2007

空间计划-1 Space Planning-1 150×80cm 2006

空间计划-7 Space Planning-7 180×200cm 2006

零八零八-绿色 0808-Green 198×133cm 2008

零八零八-平衡 0808-Balance 198×133cm 2008

泉-1 Spring-1 200×100cm 2007

泉-2 Spring-2 200×100cm 2007

雾都-TWINS The Capital of Fog-Twins 200×130cm 2007

雾都-U2 The Capital of Fog-U2 200×130cm 2007

雾都-独行 The Capital of Fog-Walking Alone 200×130cm 2007

雾都-迷城 The Capital of Fog-The Magic City 200×180cm 2007

溪山行旅-飞翔 Travelling amid Mountains and Streams-Fly 200×130cm 2007

溪山行旅-冬 Travelling amid Mountains and Streams-Winter 200×130cm 2008

溪山行旅-秋 Travelling amid Mountains and Streams-Autumn 200×130cm 2008

李涛影像作品“观.景”欣赏

观.景-2015新西兰.手机影像尺寸可变

观.景2-2016中国四川.手机影像尺寸可变

观.景-2016中国四川.手机影像尺寸可变

观.景-2017中国云南.手机影像尺寸可变

观.景-2017中国上海.手机影像尺寸可变

观.景-2017中国广州.手机影像尺寸可变

观.景2-2017中国云南.手机影像尺寸可变

物的魅影

冯 原

对物的敏感是李涛的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这种敏感混合了视觉和触觉、听觉和味觉的多重特质在内。在日常生活中,李涛能够摆弄所有他乐于操持的“物”,这些物从车到音响设备,不一而足。

不过,李涛所迷恋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要提炼“物”本身所具有的“本性”,例如音响的声音和车的速度、皮革衣料的质感或金属饰物的触感。于是,按流行的说法,李涛所接触的物达成了物的“被李涛化”。李涛拥有一双富有灵性的手,被他触碰的物体不再是物本身,而是实现了由“物”到“物性”的转换过程,物的“李涛化”是“物性”对“物”的取代,简单来说,物将成为物的魅影。

可能是因为“物性”转瞬即逝的特征,使得李涛必须去寻找某种手段来凝固它们。我甚至去猜想,想要凝固物性的潜在意愿是李涛选择绘画的原始冲动之一。从他的“牛仔裤”系列中我们不难找到这种冲动。作为物自体的牛仔裤被转移到画面中,闪烁着质感的魅影便被凝固在油彩和笔触之中。所以,有理由继续去猜测下去:由于对物性的过度迷恋,促使李涛做出了一个跨越,在人与物之间,李涛选择了“去人化”的物象,这种探索促成了他近年创造的“空心人”系列的诞生。

在“空心人”系列中,物与人、物与物性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透析。在与现实之物的对照中,无人的物变成为物自体的投射;但在物性的范畴中,物自体不过是物的魅影罢了。这个表面上很有视觉感的画面其实很诡异,为什么呢?因为这也许是“物性敏感症”的惟一结局——李涛唤起了对人的联想,却是以强化我们对物的凝视来达到的;然而,结局只能是这样,他却并没有把物奉献给我们,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那些跳动着的人的“身外之物”,不过是物的“性灵之影”罢了。

冯原 文化批评学者 中山大学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