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了目标却无法走向它”,也许因为错失“意义感”

发布时间:2021-06-14 

最近一直在看亚隆的书。存在主义系列的书,总是关涉那些生命深处的、本质的东西,需要不断地思考、感悟。

今天,就亚隆的启发,我们来谈谈人生的“意义感”这个话题。我会分别从“存在主义视角”和“灵性视角”给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阐释。

01

存在主义视角

“意义感”

人类是一种追求意义的生物。

不幸的是,我们是被抛入(萨特的说法)到世界上的。如何在本来没有意义的内在世界,创造出一个“意义”,足以令我们“忍受”生命的无常和诸多痛苦,这就成了人一生的课题。

按照亚隆的说法,绝大多数“病人”(他所指的病人不仅指去寻求心理治疗/咨询的人,还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都因为缺乏生活的意义感而饱受折磨。

人们需要意义感来满足自己,对抗从空虚、无意义感产生的焦虑。一名来访者的话表达了这一点:

“我觉得十分空虚,每天晚上看电视让我觉得自己毫无目标,毫无用处。”

“如今我已50岁了,却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无意义感”的焦虑呢?

很多人会通过立flag、定目标来“感受存在”。

尽管督促自己“要自律”,面对这些官宣的或者自我宣告的“目标”,很多人却往往走不下去,没有足够的心力去执行计划、坚持行动。

很多人对此会开始自我怀疑,越定目标越挫败,越努力越达不成。其实,这还真的不是“自律”、“意志力”之类的问题。

需要好好审视一下:

你是在用这些目标逃避无意义感引发的焦虑、填充自己的生活,还是在朝真正符合自己生命发展的方向前进?

符合自己生命发展方向的目标,或者是顺应你的天赋和优势的,或者是令你感到非常喜悦、焕发生命活力的。

此外,当你真的走在符合你自己生命的轨道上时,你不会去想“达不成”怎么办,因为你最要紧的目标只有这一件,这个目标和你生命的存在本身是紧紧相连的。成功、失败;达成、达不成,在你都不再是问题。你可以停下来休息,也可以继续,但是你深深地清楚你在“对”的路上,你愿意把你有限的生命能量倾注在这里。

有了这样一个“方向”,再制定目标就不会迷路,不会出现上面那种无法坚定地走向目标的情况了。

所以,存在主义视角中的“意义”,是用来抵御“存在性焦虑”的,我们生来面临的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内在世界,必须要从无中生“有”,一个人才能从这种“没有意义”的焦虑中解脱。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意义”感,无法用头脑来判断,必须用心来寻找。这个“意义感”是只属于这一个人的,也是顺应这个生命发展方向、顺应这个灵魂的进化方向的。

只有这样的“意义”,才能让一个生命充盈饱满;只有这样的“意义”,才对一个生命而言,是有效的。

02

“意义感”直接关涉

“自我价值”

当一个人感觉生命毫无意义的时候,可能会不想要活着。这其实是在说,“我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

这里比较复杂,有一个“自我价值系统“存在,影响着你对于“意义感”的感知。你的自我价值感是如何建立的,是否有一个核心稳定的自我,不受外在的评价系统影响?

整合破碎的“自我感”是不大容易的,但这是很多寻求自我成长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只有把破碎的自我拼凑、整合好,才能拥有稳定的“自我价值系统”。大多数感到生命没有意义的人,是在这里还没有做好。

上文提到过,只有制定真正“符合自己生命发展方向”的目标,不是为了对抗无意义或填补空虚,才能畅通无阻地走向它。

但找到“生命方向”的前提,是已经建立好一个“自我价值”系统,换句话说,就是“知道自己是谁”(指剔除了一切“身份”的自己,作为一个生命存在的自己)。那些因为找不到生命意义而苦恼的人,其实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

如果自我价值感很稳定,在面对“意义感”时可能会比较轻松。只需要接受“必死”这一事实(存在主义四大主题之一),然后考虑「怎么样去活」就可以了。

这又关涉到了「存在」的另外两个议题:死亡和自由。「怎么样去活」,意味着「怎么样向死而生」,「怎么样去承担焦虑,做选择」。死亡和自由都是巨大的存在性焦虑。

死亡总能够让人觉醒。

人们往往能够在死亡面前洞悉自己过往的“无意义”的生命模式,听到自己生命的“呼喊”,进而产生巨大的改变,做出一些真正具有创造性的、符合生命发展方向的选择。

亚隆指出,当意义指向自我之外的事或者人的时候,那种意义感往往更深刻、更有力量。他的意思是“做一些利他、服务、奉献的事情等等。”

最后,对于“无意义”问题的处理方法,亚隆提出了建议:“我们必须做的是投身于所有可能的意义之一。「卷入」是最重要的。”他还援引了佛陀的教导,“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不能教,个人必须让自己完全沉浸在生活的河流之中,这样,问题就不会存在了。”

03

灵性视角的“意义感”

投入存在、充分体验“意义感”的不同可能性、试错、奉献,这些寻找“意义感”的方法都没错。但是,这些寻找“意义”的方法,都是依托外在环境的。

这样找来的意义,也许真的符合我们生命的发展方向,却未必可以令我们坦然、喜悦。

存在主义战士萨特,并没有因为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就获得充盈感、变得喜悦。他给自己寻找到的意义,是“战斗”,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奉献和服务。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令他快乐或喜悦。他没有战胜焦虑,死于长期药物滥用导致的身体疾病,他带着自卑阴影、操纵的渴望走完了轰轰烈烈的一生。

如果萨特这样的人生是你的追求,那就完全不需要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了。“意义”的确不是“找”来的,是你所“创造”的。只要充分地“卷入”存在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你想要的,是尽可能让自己舒服地、充实地、喜悦地过好这一生,对“意义感”的认识可能需要再进一步。

从灵性视角来看,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反反复复地体验不同的人生,是灵魂成长、进化的需要。因此,你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有意义。

佛陀曾教导人们,“烦恼即菩提。”我想,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存在即意义”。可以完全面对烦恼,允许烦恼存在的时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问题其实是抗拒的态度带来的。

存在和“意义感”,也是这个道理。意义本身是只有人类才追寻的,一只蚂蚁、一只鸟儿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也能过得很好。不考虑“意义感”,一个生命本身也具有智慧运转良好。

但我们不是鸟儿,也不是蚂蚁。我们有一颗功能强大的大脑,事实上,我们是唯一会被自己的头脑(念头、想法)所折磨的物种。因此,思考清楚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有助于我们进入灵性视角,对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有更深的理解。而这些,会让我们的生命运转得更好。

那些“无意义感”,是作为一个生命本身的“呼喊”,它在祈求这个生命的主人,把能量导向那些真正能激活这个生命的活力的领域。

我们需要找到那些“如己所是”的存在方式。

假如,请你列出50件想做的事,放入三个同心圆里。在这些事之中,一定有一些是最核心的,是你作为这个生命无法舍弃的,也是最能够发挥你的天赋和才华的。可以作为你这个生命的存在方式,就是“如己所是”的。

我们也可以参考占星学的视角,通过个人星盘,比较直观地看到此生的灵魂进化方向、天赋特质、冲突模式、最重要的议题等等,从而绘制出“如己所是”的样子。

总之,从灵性视角去看生命的“意义”,有两层含义:

首先,这个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它的存在是为了灵魂的成长、进化面对和跨越种种生命课题,体验不同的人生,增长智慧。

其次,意义感,并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它深深地根植于这个生命本身的内部倾向性。找到那个“如己所是”的,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方式,就找到了自己在这个物质实相中的存在意义。

文:王媄仪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