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过去比,现在教师的板书真是一言难尽......
111
教师自古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但为我们所熟知并被万世景仰的也是少数,比如孔丘先生。大多数塾师其实境遇较为低下。清代有一句俗谚说“穷不读书,富不教书”,意思是穷人家的孩子没钱读书,而有钱的知识分子又绝不会去教书。只有下层的读书人,他们考不上秀才举人,又没有别的谋生本领,只能靠做塾师、教孩子为生,生活困顿,朝不保夕。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小学教师,也是“腐儒”、“穷酸”或者“冬烘先生”的代名词。
文征明曾写有《馆师叹》,叹息这些塾师的状况是“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因为入不敷出,他们课余不得不兼职,比如替人算命看风水,或者代写春联书信等,用以改善生活。
毛主席和他的私塾老师
像蒲松龄,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后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
蒲松龄撰有《塾师四苦》、《学究自嘲》、《教书词》、《先生论》和戏《闹馆》,生动地反映了塾师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他说“人言教书乐,我道教书苦”,认为“今日村庄家,礼体全不顾” ,塾师的待遇较之以前差之甚远。一般说来,塾师生活十分清苦是无疑的,塾师在一乡算是有文化者,除去教书,为东家做事外 ,还要 为乡党邻里做许多杂事,如要写大量文书。
蒲松龄书迹
比如过有名的老师可不至蒲松龄,比如范仲淹、朱熹等大学问家都在书院讲过学。
比如朱熹曾两次来岳麓书院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
范仲淹《远行帖》纵31.1cm,横39cm,行书,11行90字 粉花笺本。
范仲淹《边事帖》,粉花笺本,纵30.5cm,横42cm,行书,13行93字。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纸本,手卷 31.5×27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朱熹《二月十一日帖》
但是,随着教学压力及考核压力的增加,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注意板书的书写,很多老师写得字横七竖八,无章法可言,更逞论去教孩子书写?
前两天看到了一批教师们举办的“板书书写大赛”,重又看到了希望,大家看看,有何感想?
图片来源于: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