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对称的复杂度

有了上一篇文章(《茶学逻辑概论》)打底,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有些深度的问题了……
很多人认为泡茶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在此我姑且不去正面反驳,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鲜叶采摘及其之后的制茶阶段是不是有很多细节要求?如何时采摘,如何采摘,摊凉时间,乃至天气等等。你若认识到了“茶学逻辑的对称性”,那么制茶阶段已如此精妙,却为何开汤阶段竟会如此粗糙、简陋!——逻辑上说不通的。
如果晴雨变化会严重影响到最终制成的茶叶品质,那么同样的原因也必将会影响开汤的效果,——就像是有人用公式计算出了“海王星”的存在以及确切位置一样,我们也能推演出天气对汤感存在着必然影响,——虽然人们尚未建立起这个认知。
如果制茶过程中的火候、温度、时间、动作细节,乃至于顺序都会影响最终品质的话,那么放到开汤阶段这些因素同样会影响最终汤感。你会说:“这些我也考虑到了啊!”但你能像制茶那样给得出一个持续稳定的优质结果么?——恐怕不行,更常见的似乎是每次泡出的汤感都不一致。
这说明了两点:其一,如同种茶、制茶一样,开汤阶段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二,你还未对这个复杂系统建立系统认知,技术也就无从总结与掌握。
还是想说一下那个“泡茶要不要看心情”问题,——去问问茶农做茶看不看心情吧……
人家会告诉你,“我们做茶不看心情,——看天气!!”本来您还想就如何调整心情跟人家高谈阔论一番,结果就这么被硬生生的噎了回来。
茶农做茶不敢看心情,因为做的茶是要拿来换银子的,——看心情做得茶,客人也看心情出价儿么?
你泡茶倒是可以看心情,因为本质上你也是个卖茶的,而不是靠茶汤换钱花。泡不好了可以说自己手艺潮,但茶是好茶,您该买还是要买的。
但我们开汤是靠汤感赚口碑、换银子的 ,所以我们不敢看心情我们必须交付确定性与稳定性,而这只关乎专业素养,与心情无关
至此,“泡茶是技术还是艺术”的问题,也就有了更高维度的答案,——其他不论,若是追求汤感的确定与稳定,那泡茶肯定是要定位于技术层面。因为艺术讲求创意,讲求唯一,不追求确定与稳定。
说得功利一点,无论从普世性还是经济角度,把泡茶定位在技术层面远比定位于艺术层面要来得更贴切,更有价值。
你说,“我在汤感中获得过审美体验啊!”——对,那就是天地造化之美。你所要做的就是将茶中所蕴含的“天地大美”尽可能充分得呈现出来,而不要有显摆自己的非分之想,——你再美也只是小美,而茶中所蕴含的是大美。如何取舍,不用废话了吧……
回到“茶学逻辑导图”,其实很多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我不推崇“茶膏”?因为茶膏呈现不出汤感的线性变化;
为什么去别家我不泡茶?因为那不是我应手的兵刃;
为什么我在说一些话的时候会很犹豫?因为对面人脑子里根本就没有那张图……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