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美社:食物的逻辑
从人类的角度而言,所有与之息息相关的事物都被明确了一个根本的价值。
当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茶的品味、审美、功用及其价值的内容后,就可以“回来”谈一谈关于食物的逻辑了。
何以是“回来”呢?——因为食物是基础,是必须,而茶则是上层建筑,非必须。除了特定区域的族群因其环境条件所限必须饮茶之外,大部分人不喝茶是不会影响正常生活的,但是没有谁能不进食。所以我们得回来说一说这个必须之事。
摄取食物,是为了补充能量。这是其根本价值。
因为能量的多寡,以及摄取的难易程度,食物被人类分出优劣高下不同等级,并据此在可能的范围内做着主动选择。这也成为了人类对于食物最初的,也是最底层的选择标准,并一直在意识及潜意识层面左右着人类对于食物的偏好。
熟化后的食物更易于进食并转化为能量,那么相对生食而言它人类就更倾向于选择熟食。
高密度的能量摄取更有效率,于是出现了精加工的食物与醇美的酒。
甜,意味着富含能量,人类也就更倾向于品味食物的甜蜜而非苦涩。
肥润细腻,意味着油脂、意味着高热量,也培养出人类对于瘦干粗柴保持着一定距离。
这些审美倾向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其他领域,如水墨丹青、玉石、瓷器等不胜枚举。
有一部分人率先获得了能量无限摄取的权利。但也很快发现了能量的无限摄取带来的并非是无限的快乐,而是有上限的,超过了便是痛苦;并且原有的身体机制也不接受这种毫无节制的能量摄取,会出问题。于是这部分人便开始从之前的对立面开始寻找平衡之道,——他们开始学着去欣赏苦涩、粗柴、瘦硬、干枯。一套相互制约,得以平衡的审美体系得以建立。并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物质的逐渐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个层面的审美标准了。
而这都拜食物的演进所赐。
这时,生食又被重新作为进食的选择之一;茶以消耗能量的功用也被世俗化,并被普及,同时也被民间所接受。——但还远远谈不上茶的审美价值。
但无论怎样,食物的根本价值还是摄取能量,——不存在没有能量的食物。有的话那也只能称之为“代食品”或“安慰食品”,是给特殊病人们吃的,如肥胖症或糖尿病。
敲黑板,说重点~~
既然如此,说回食物的审美体验过程,应该就是进食的过程,——吃,就是在享受食物。
如果也按茶的品饮过程划分的话,那么我们也把进食分为:
进食前——进食中——进食后。
那么进食前人们会更多关注到食物的色、香、形,进而激发进食欲,开始主动进食;进食中,也就是咀嚼过程,通过嗅觉、味觉、触觉充分感受食物的香气、滋味与质感,获得了这口食物的高潮体验;下咽之后,与茶不同,不应有太过明显、持久的“韵”,因为这会非常影响进食效率,——还没等你回味完,别人就都吃光了。所以下咽后除了稍纵即逝的满足感,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缺失感,以刺激你继续进食,直到你的胰腺分泌出胰岛素告诉你的身体食物摄取足够,可以停止进食了,并开始能量转化。
所以说,大部分的美食其高潮部分应该是在咀嚼过程,而不是下咽后的韵与回味。正统的美食应该是“落口干净,意欲再食”。
一种食物,在咀嚼过程打动不了人,那也就没什么可指望的了。
你可能听说一些美食大家提到过一些“有回甜”、“有回甘”的食物菜品。现在你知道了,这并非食物的主流,而是一种更高的食物形式,——它已不再以提供能量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给你提供一个更长的进食享受过程。于是它把体验延伸到了下咽之后。
另外你想一想,但凡那些美食饕客有哪位是“图个饱儿”的,而大都是“求个好儿”的。而这个“好”,可不是一般的“好”啊!
别妄自寻觅了半天而不得,实则却是寻错了方向……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往 日 精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