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八音洞记 ‖ 刁觉民

八 音 洞 记

刁觉明

人间四月天,赛过小神仙。周末出行,东出水城,经川锅,沿张家沟而上,复行十余公里,逶迤至农舍,弃其车,徒步而行。时遇细雨,雾气氤氲,脚往前移,心向下沉。脚沉腿酸之际,幸有途中树木新绿,繁花相伴,樱桃暗红(成熟弃摘),嫩芽破土。置身其中,心旷神怡。偶有农舍,犬吠鸡鸣,山民悠闲,一路打听,还余三五千米。正午时分,抵达山顶,名曰高石梯。稍憩再询,不知所云,只道“旱洞子”,不知“八音洞”,旁边一老者,略知一二,下颌一摆,“那边山顶”。

金堂山密林深处

按图索骥,想去甚远。据载,“八音洞”距金堂县城六公里许(实距约三倍之遥)三学寺后山,洞内四时泉水叮咚,宛若琴声,谓琴泉,又名“八音洞”。走进山中,方知不易。沿山而上,坡度约70度,荆棘密布,葡蔔而上,四肢泥泞。上下搜寻,左右探索,汗流洽衣,饥肠辘辘。

披荆斩棘搜寻八音洞
洞外形状

茫然间,窥见林中,岩石裸露,奇树虬劲,似有一洞。近视而知,“八音洞”也。

洞内构造

欣喜之余,放下行装,换上雨靴,带上手电、相机、录音笔等。近洞观察,似圆似方,极不规则,大约1米。上有一树,盘绕岩石,洞下山涧,顺流而下。左右,灌木葳蕤,怪石嶙峋。躬身入洞,前明后暗,环顾四壁,乳白色、淡黄色的岩壁千姿百态。侧耳倾听,泉水叮咚,轻拂佩铃。复行10米,水至脚面,光入水底,尤为清冽。忽然间,吱吱之声响起,蝙蝠迎面飞出,水黾四起。一阵骚乱,纹丝未动。少顷,沿洞蛇行,蝙蝠盘旋,蚊虫横飞。前挪后仰,水深过膝,洞内弯多、狭窄,“洞深莫知所止者,今未见也。”复返洞外,以待来考。

洞壁上的钟乳石

有书载,八音洞乃栖贤洞也?史载志书略有不同。文史学者、耄耋老人吴春,有“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之风,其所著《栖贤洞与八音洞》云:“栖贤洞已不存”。而载两洞均为修炼之庐,确有其实。“蜀中八仙”之一的李脱曾在金堂山龙桥峰下八音洞内修仙悟道(地理学家王竹明语),古书有载。其曰:在周穆王时期,蜀人李脱于此修炼,历时八百余年,丹成遂为仙,遗灶于此,故后世称其“李八百”。(《神仙传》《金堂县志》)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李白之叔)篆书“龟鹤齐寿”于洞口右侧悬崖峭壁,碑石被毁。诗人流沙河,曾赞家乡金堂,诗句有“家住这里,也就成了神仙” (《蝶恋花》)当源于此。

深入洞中考察

千百年来,至此一顾者,时而有之,访古、寻仙、拜道、追思、游玩,不一而足。此次同行者,元某人也,拜仙问道,登山游玩?故以记之,明之:访古有风险,拾遗须谨慎。

同伴徒步前行

辛丑年三月初七

作者简介
刁觉民,汉族,四川省金堂县人,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金堂文史委特邀研究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现代艺术》《巴蜀史志》等报刊及“方志四川”等新媒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