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篇:绍兴寻踪(四)

说起王羲之,那可是鼎鼎大名的书法家了,有“书圣”之称。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能去游览拜访一下位于绍兴城西南13公里处的兰渚山下的兰亭,寻觅一下书圣留下的踪迹,也是一件很畅快的事情。之所以称“兰亭”,是因为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在此植兰,汉代又在此设立驿亭而得名。兰亭正好处于绍兴平原、水网地带与山区丘陵接缘之处,山地景观与水乡风貌得到充分而和谐的体现,因此,早在1600多年前,这里就是非常著名的游览胜地。

吃过早饭,我们乘车前往。八点半多,我们就到了。下了车,我朝四周看了一下,竹树环合,远处山峦起伏,到处都是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好一处清雅幽静的地方。加上正好夜里下了一场雨,空气格外湿润清爽,真是一个适宜游览的好天气。

一条小溪横在前面,水中倒映着树木,水面上生长着一片绿油油的水草“狐尾藻”,这种水生植物具有很好的净化水体的作用,也可以用来作为观赏植物。跨过一座小桥,一块像海马样的奇石上刻着红色的“心仪兰亭”四个大字。随着人流,踏着石板铺的小路向前走,两侧满是竹林,由于被雨水淋湿,竹梢向下低垂着。在前面一个不大的全用竹子搭制的门前,竖立着一个木框子,里面嵌有一块牌子,白底黑字上书“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原句原字,里面的“由”字应该为“犹”才好理解。

穿过竹门,继续前行,很快我们来到了“鹅池”。鹅池岸石块垒砌,池中有三只白鹅正在自由自在地戏水,池边有两只在休息。这里何以有白鹅呢?原来有个故事叫“书成换白鹅”。

传说在山阴地方有一位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也很想求王羲之给写一本《黄庭经》。他早已把笔墨纸砚都准备好了,但当时的王羲之已名声在外,道士担心王羲之不肯答应。后来,经多方打听,道士了解到王羲之平常特别喜欢鹅,于是道士就特地养了一群十分让人喜欢的大肥鹅,羽毛洁白漂亮。有一天,王羲之坐船路过山阴一带,道士闻讯后,就把那一群白鹅赶往王羲之经过的地方。王羲之看到河里游着的一群白鹅,红掌拨水,羽毛白净,形态优美,心里别提有多喜欢了。他停下船看了又看,一直舍不得离开。一旁的道士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为机会来了,便询问王羲之是否想把这些鹅带走。王羲之让道士开个价,道士故作姿态地说:这么好的鹅哪能舍得卖掉,不过先生您要是真喜欢,就给我写一本经来换。王羲之一听这话,马上答应,当即兴致勃勃地用了半天时间写好一卷《黄庭经》交给道士。道士如获至宝,立即把那一群鹅装在笼子里,让王羲之随船带走。这就是人们后来传颂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李白在初入会稽时写过一首题为《王右军》的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说的就是王羲之书写《道德经》换取白鹅的故事。

在“鹅池”旁,一株古樟树下(树龄已有125年),有一座飞檐翘角的三角形凉亭,里面有一块石碑,高188厘米,宽68厘米,上书“鹅池”二字,无落款。仔细看,这两个字写的还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据传,王羲之正在写“鹅池”二字时,刚写好“鹅”字,就听到“接圣旨”的叫声,身居当地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当然不敢怠慢,立即搁笔接旨。其时正在父亲身边观看的王献之忍不住提笔续写了一个“池”字。于是此碑又称父子碑,又因是两位著名书法家所写,因而使此碑身价百倍。

跨过“鹅池”上的三折石板桥,沿着卵石铺砌的竹林小径前行,迎面便是“兰亭碑亭”。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呈四方形,砖石结构,为单檐顶建筑,古朴典雅。里面石碑高1.73米,宽1.02米,碑上的“兰亭”二字,为康熙御笔亲书。可惜在文革时被红卫兵砸成四块,后于1980年修复,劫后余生,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又有许多游客喜欢用手去摸这两个字,使得字体有些模糊不清了。人们又给这块碑取了一个名字叫“君民碑”。

向右转,走不多远,右侧便是曲水流觞处。只见一条小溪弯弯曲曲,溪水清澈,两岸皆为岩石,此便是曲水,现址为清代移建,1980年重建。长78米,宽0.8米。岸边岩石上还放着一些蒲团(坐垫),以便游人坐用。小溪两侧地面用碎石铺砌,间或有几丛青草或翠竹。

曲水流觞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初三)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曲水流觞因王羲之等人在此饮酒赋诗而更具有了名气。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位全国军政高官,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当时,王羲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11人各成诗两首,15人各成诗一首,16人没有作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此被尊为“书圣”。

序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舒幽情。”既描绘出了此处美丽清幽的环境,又表达了一种极为闲适的心境。

过了一会,一个团队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临水而坐,开始了“曲水流觞”的亲身体验。几个姑娘穿着桃红色的长裙,在绿色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

面对着曲水流觞的地方有一座凉亭,叫“流觞亭”,是纪念曲水流觞的场所,建于清代,有点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凉亭不同,单檐歇山顶建筑,砖木结构,亭周围木雕长窗,外面走廊环绕,古香古色。流觞亭内有一屏,上悬一匾“曲水邀欢处”,无款,楷书。屏风中间是一扇形“兰亭修禊图”。修禊图描绘了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二名士于永和九年在兰亭曲水流觞的情景。画中人物形态各异,在惠风和畅、茂林修竹之间,或举杯畅饮,或低头沉吟,或援笔而书,或袒胸露臂,或醉意朦胧,将魏晋名士洒笑山林,旷达萧散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

紧靠“流觞亭”东,有一荷花池,里面长满荷花,硕大的荷叶,有的舒展,有的卷曲,一片碧绿,但未见花开。荷花池东侧有一座古老的建筑,那便是“王右军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同治八年(1896)重修,飞檐回廊,古朴深沉。祠大门上端悬挂木质匾额,上书“王右军祠”,为沙孟海先生手迹。门口两侧柱上有一副对联为“盛会不殊放怀宇宙忘古今,幽情共叙极目山林快咏觞”,是由绍兴的书法名家庸村先生写的,说的还是曲水流觞的雅事。

步入大门,便见一方形水池,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墨池。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常在池中洗笔,日久池水变黑,故名。水池正中建有一座四方凉亭,叫“墨华亭”。“墨华亭”三字为陶恩沛书,落款有小跋,记墨华亭来由。前两柱上有一对联为“深林闲数新添笋,曲池时观旧放鱼”,池中还就真有一群红鱼在游来游去。迈过小桥,前面是大厅,两侧建有长长的回廊,中柱、边柱分别有联。步入大厅,可见正前方王羲之的白色塑像,神态闲适,目光安祥,似在向人们点头致意。塑像正上方悬挂一“尽得风流”的木匾,塑像两旁是沙孟海先生撰写的楹联“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大厅内墙壁上镶嵌着17块历代书法家临摹《兰亭序》的各种版本及涉及兰亭艺事的碑刻,所刻制年代多为清代、民国时期。如元赵孟頫、清郑板桥、明王铎、唐褚遂良、唐虞世南、现代沈尹默等人的临兰亭序本。厅左右两旁各置二块木质阴雕挂屏,内容为康熙皇帝所临《兰亭集序》。自1982年以来,大厅中间陈列着《兰亭序》摹本复制品。大厅周围还陈列着唐宋元明清书法家临摹的各种版本的《兰亭集序》,其中唐代冯承素的神龙本为临摹本中最真。

当年王羲之将《兰亭集序》作为王家的传家之宝,一代代往下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孙智永,他出家当了和尚,便把《兰亭集序》传给了他的弟子辩才。辩才如获至宝,将它藏在梁间暗槛中。这时已是唐太宗时代,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得知《兰亭集序》在辩才的手中,便命萧翼设计谋取真迹。萧翼扮成一个穷书生,带着二王的一些杂贴拜访辩才,同他交了朋友。二人经常饮酒赋诗,评论二王书画,在酒酣耳热之时,辩才终于透露了他藏有《兰亭集序》的真本。萧翼使辩才视他为“好友”而失去警觉,将《兰亭集序》的真迹置于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间暗槛。一天萧翼知道辩才外出,便潜入僧房,盗走了《兰亭集序》真迹。萧翼偷走《兰亭集序》真迹后,来到地方官处,命令他传辩才面叩朝廷御史。辩才到后,萧翼对他说,他奉圣旨来取《兰亭集序》,现在已经到手,特唤他来告别。辩才听后,气昏在地,惊悸痛惜而死。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迹,命人摹刻翻拓,赐给他的皇子近臣。到临终时还留下遗诏,要把《兰亭集序》作为陪葬品,埋入昭陵。从此人们就再也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但大家还是可以从各种临摹的本子上欣赏到王羲之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

穿过“流觞亭”,正前方不远处有一座高大凉亭,那便是“御碑亭”。亭坐落于高高的石台之上,为八角攒尖顶,重檐翘角,内外各八根黑色圆柱,高12.8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此亭为1983年重建。亭内立有一块石碑,高6.86米,宽2.64米,重约18吨。碑底为须弥座,碑冠勒云龙浮雕。此御碑为乾隆年间原物,正面镌康熙帝临摹《兰亭集序》,背面刻乾隆帝游兰亭时所作《兰亭即事》律诗。祖孙皇帝手迹同处一碑,实属罕见。文革时,红卫兵要砸这块石碑,当时正驻扎在这里的血吸虫防治所的医生们得到消息后,连夜在碑上涂上了白石灰,又用红色油漆在正面写上了毛主席的诗《送瘟神》,在背面写上了毛主席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才得以将这座国宝保存了下来。

“御碑亭”的左边是“十八缸”,属于一个参与性景点,有十八口缸及石板习字坪,上面放有毛笔,游客若有兴致,可以拿起笔来挥毫书写一番。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一“太”字。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据说,王献之临池学书,练了三缸水后就觉得可以了,不想再练了。有一次,他拿着自己写的一些字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觉得写得还不好,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大”字,一撇一捺结构太松散了,于是,随手点了一点,大字变成了太字,说,去拿给你母亲看看吧。母亲看了后说:“吾儿练了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后,非常惭愧,知道自己的差距还很大,于是刻苦练习,练完了十八缸水,长大后,也成了著名的书法家。这参与性的景点,既让游人得到了体验,又收到了教益,可谓一举两得。

向西北走,迈过一个小门楼,前面出现了一条河流,这条河叫兰亭江。河里有一座用双石条并排搭成的折尺样的桥。上游处,崇山峻岭间还有一座更大的带有长亭的风雨桥,叫“骋怀桥”。这时,又下起了濛濛小雨,打伞也行,不打伞也可以,让细雨淋一淋还挺舒服的。我们顺着台阶走下去,踏上石桥,走在上面,听着河水流淌的哗哗声,感到格外清爽。来到对岸,沿石板路继续前行,前面右侧竹树掩映中,有一座不大的凉亭,不注意还看不到它。这座凉亭叫“骋怀亭”,里面有一横卧石刻: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年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正是“游目骋怀”之缘由,今天我们来到兰亭,寻觅历史的踪迹,感悟古人的情怀,自然会受其感染。

前面就是“中国兰亭瓷砚艺术馆”,在门前左侧有一片竹林,里面的竹子很奇特,它的竹节跟一般竹节不同,很短,越住基部越短,往上则长一点。从一侧看,竹节线不是平行的,而是相连接着,每个竹节呈三角状,好像鳞片似的,叶子倒没有什么区别。后来上网查了查,原来这种竹子叫龟甲竹,又叫龙鳞竹、佛面竹、龟文竹等。这种竹子既稀少又珍奇,特别是较高大的竹株,为竹中珍品。它是极好的点缀园林的植物,也可用盆栽放在庭院中观赏。龟甲竹的竹材可以制作各种高级竹工艺品,如刻写书联,尤属雅品。

这座艺术馆有什么来历呢?原来绍兴东蒲西巷桥人陈亦尧,幼年离乡旅居美国后,深感祖国文物外流严重,内心受到极大震动,故毕生以竭力搜集祖国文物为趣。后将其五百余件瓷砚藏品无偿捐献给故乡,建立了这座瓷砚艺术馆。走进博物馆,可以看到里面陈列着陈先生捐赠的瓷砚艺术品,如青花开光仙鹤阴阳纹底圆形砚、青花八角麒麟盖砚、多足鸟纽盖砚、斗彩蜻蜓荷叶砚等等,都是精美的艺术品。瓷砚既是中国的瓷器,又是书法爱好者的良友,参观这些藏品,可以让我们了解历代瓷砚的演变过程、风格特征,提高艺术鉴赏水平,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藏品也表现了陈先生的一片爱国之情,让人由衷感动。艺术馆中可谓翰墨飘香,有些艺术家现场作画,橱架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墙上挂着许多字画,任你欣赏。

离开艺术馆,我们来到了“乐池”,它是以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中的“乐”字命名的。此处环境清幽,景色秀丽。四周树木环绕,远处有亭台轩榭。霏霏细雨静静地下着,洒在水面上,依然波平如镜。大家被这美景所吸引,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我们顺着水中石板桥来到了乐池的另一岸边,沿着石阶走上高堤,穿过“惠风亭”,顺着一条荒野小道,走上了兰亭江岸,跨过兰亭江上的大桥,我们来到了兰亭书法博物馆。它是兰亭一颗闪亮的明珠,是中国最大的书法专题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包括三层空间,一层有入口大厅、基本陈列厅、主题景观等;地下一层为临展厅、精品厅;二层为办公区。基本陈列厅包括四个部分:风雅兰亭——从诞生到传家,传奇兰亭——从真迹到摹本,魅力兰亭——从书法到文化,永恒兰亭——从历史到未来。此馆是2013年9月全面动工开始兴建的,历时一年半建成。整座博物馆延续了绍兴台门式建筑特点,尊重兰亭风貌,以灰色调为主,高度、体量、建筑形式与兰亭及周边风貌和兰亭文化内涵相协调,采用现代手法,传统坡屋面的形式,流动着传统文化的元素,是一个大气、简约、雅致的博物馆,它担当着传承兰亭文化的重任。

兰亭是绍兴具有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成为历代文人雅士仰慕之地,中外书法家朝圣之地,它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都让人惊叹。

(0)

相关推荐

  • 绍兴七日 | 书卷兰亭

    雷声视角 第五日  书卷兰亭 有一个地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不在此畅叙幽情,骚人墨客以为憾事: 有一个地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不在此泛觞赋诗,文人雅士抱憾终生-- 这个地方就是兰亭. 兰亭,独居绍 ...

  • 兰亭——因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闻名海内外

    ​   兰亭--位于绍兴市郊西南方向的一处江南园林.据说最早要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越王勾践时期,勾践是绍兴人,建立越国,国都就在绍兴(会稽).建都后在现在兰亭这个地方设台祭祀:"立东郊以祭阳 ...

  • 兰亭,曲水流觞崇书圣

    知道兰亭还是儿时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开始的,但那时尚小,不知兰亭在何处,后来读了中学,才知道兰亭地处兰渚山下,而兰渚山是越王勾践种兰花之处,汉代在这里设置了驿亭,故名为"兰亭& ...

  • 【三秦文学】胡永林:【流殇曲水咏兰亭——追寻古诗人足迹】

    小主,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流殇曲水咏兰亭 --追寻古诗人足迹 文/胡永林 兰亭,坐落于浙江绍兴兰亭镇的兰渚山下,春秋时,越王勾践种 ...

  • 怀古绍兴,跟着课本去旅行(叶平)

    浙江绍兴,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接宁波,西临杭州,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自古即为旅游胜地,素以水乡.桥乡.酒乡.名士乡而闻名,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鲁迅故里.沈园陆游.兰亭王羲之- ...

  • 遇见 · 兰亭 | 兰渚山下,赴一场1600年之约

    1600多年前,王羲之邀请41位东晋名士 相聚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于是,兰亭的故事开始了- #来兰亭,这样游# 茂林修 ...

  • 浙江篇:绍兴寻踪(五)

    以前曾教过语文,至今还记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那段精彩描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

  • 浙江篇:绍兴寻踪(三)

    县史志办这次到绍兴来,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商讨联合编纂<五镇志>事宜."五镇"有东镇沂山(山东临朐).西镇吴山(陕西宝鸡).中镇霍山(山西临汾).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 ...

  • 浙江篇:绍兴寻踪(二)

    第二天早上五点,我和马主任去街上散步寻踪.天气真是好极了,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蓝蓝的天空中布满朵朵白云,非常壮观.从绍兴大酒店出来,顺着解放路向北走不多远,便见公路正中有一块石碑,走近一看,原来是秋瑾的 ...

  • 浙江篇:绍兴寻踪(一)

    说起绍兴,大家都不陌生:提到一个人物,那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就是--鲁迅.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比如<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g ...

  • 浙江篇:参观浙江省博物馆(四)

    文澜阁 从雷峰塔文物馆西侧的方门口走进去,我来到了一个小院里,右边有一座古建筑,门楣处悬挂一牌匾,上面从右往左题着"太乙分青之室"六个绿色大字,左边还有一段竖写文字,开头是&quo ...

  • 浙江篇:“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游(四)

    孤山 从文澜阁出口处往前走,看到靠湖边有一座四柱三间翘角牌楼,上悬金边蓝底牌匾,匾上题有"光华复旦"四个金字.此处亦是赏西湖美景的好地方,远山近岛,蓝天碧水,绿树游船,尽收眼底.牌 ...

  • 二战名将一德国篇著名将领(四)爪牙

    冯·赖歇瑙 冯·赖歇瑙(1884一1942)出些于德国贵族家庭中,少年时其就加入德军在近卫炮兵团中服役,后随军参加一战,战后其留在军中任团长,师参谋长等职.1932年其违反军队规定加入纳粹党,积极跟随 ...

  • 素说《论语》:里仁篇(十四)

    一原文里仁第四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试解]孔老师说:"作为仁德君子,自然不必担忧能不能得到好职位,而是担忧有了职位,自己是否有 ...

  • 素说《论语》:公冶长篇(十四)

    一原文公冶长第五5.14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试解]子贡听说卫国大夫孔圉的谥号是文子,很不解.因为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