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我给你们讲个笑话,你们别哭。

来源:为你写一个故事(raistlin2017)

作者:雷斯林



1
(第一段无剧透,请放心阅读)
这个春节档,电影市场格外热闹。
我写下这行字的示后,是2021年2月13日下午1点,此时今天的票房就已经突破27亿了,并且正在以每分钟近一百万的速度往上增长:
足以说明这个春节档电影市场的火爆。
这些电影哪个最好看,我还不知道,因为我还没看完。
但《你好,李焕英》应该是最适合带父母去看的电影了。
一方面,电影以80年代为背景,说职工厂里的事情,他们理解起来没代沟:
我爸妈也是同一个单位里相知相爱然后结婚的,这电影看得他们格外亲切。事实上刚看完电影,我爸妈就自然而然讨论起电影里出现的人物。
“电影里那个谁谁谁,像不像你们科原来的那个谁谁谁。”
“我倒觉得像你们科的那谁谁谁”
说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事情,自然就有话题。
不像有一年我带我妈以及我外婆去看哈利波特6,结局是食死徒去霍格沃兹一顿打砸抢烧,还杀了邓布利多,然后就走了。
我外婆非常困惑“这学校也烧了,老头也死了,坏人就跑了啊?”
我妈在边上回答:“他们有魔法,魔法世界里死了都能救回来的,下一部就救回来了。”
最后我解释了半天,他们也没搞明白。
另一方面,这电影讨论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话题,却又没特别严肃地讲大道理,而是顺应春节的气氛,用喜剧的方式,把该讲的都讲明白了。
大家笑着笑着的状态下,突然觉得自己明白了点什么。每个人都觉得是自己想明白的而不是电影用“金句”说教的,我觉得这是最好最高级的表现方式。
而且我觉得她自导自演有个优势,就是可以拿自己开涮。
电影里许多笑点,都是以她是个比较胖的姑娘引发的。如果是别的导演用贾玲做演员,可能怕有争议说“你这是歧视贾玲胖”,所以扭扭捏捏不敢上梗。但贾玲自己给自己安排这些戏份,则显得特别自然,特别放得开。
总之这电影前面的笑点非常巧妙,一点都不尴尬。
电影中间,我爸戴着口罩直乐,我妈直接笑弯了腰,然后电影最后,我妈又感动地偷偷抹眼泪。
电影结束,我和我爸一起用电影里的话表扬我妈:
“献给这位平凡又伟大的妇女”。
反正一家人其乐融融,充满了春节的气氛。
特别好。
还有个细节,是我妈一直强调她英语不错,结果之前带她出国玩,她的英语把卖水果的外国小哥差点搞崩溃了,从此以后我妈的英语就成了我们家的一个梗。
这次看到电影的英语名,我妈严肃地说,这个英语我真的看得懂而且会读:

2

其实这种笑中带泪,由笑转到泪的电影,这些年已经挺多了,不稀奇了。一般这种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真情实感。
小部分是搞笑部分没想好好搞笑,大部分是感人的部分强行煽情,展现的情感估计导演自己都不信。
但《你好,李焕英》不是,主要因为这电影,本来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贾玲的妈妈就叫“李焕英”:
贾玲和她妈妈李焕英
其实贾玲之前做过一个同名小品,也叫《你好李焕英》,非常炸,备受好评。微博热搜、知乎热帖全都有,甚至有个1000粉丝的小透明UP主,只是搬运了这小品发在B站上,就有两百多万次播放:
弹幕都在刷:
喜剧有悲剧的内核。
大年初一一定支持。
虽然是煽情,但笑点一个不少,和硬煽的完全不一样。
高赞评论也说:
贾玲的封神之作。
这些其实也都说明了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里面,对一部好的作品到底有多重要。
贾玲没有选择简单的把小品版本拉长成电影,而是对故事进行了很大胆的改编,乃至于电影看到最后我整个人都傻了,才意识到这不但是一部笑中带泪的科幻喜剧,原来还有悬疑的元素。
之前好几个看似不合理的细节,原来都是埋下的伏笔。
非常牛逼。
(以下涉及剧透,还没看过电影的朋友请绕道)
我最喜欢的一个笑点,来自贾玲的师傅冯巩。
冯巩老师虽然只出现了一个镜头,说了一个台词,甚至他都没出现在演职员表上:
那在种种气氛烘托下,他那张长长的脸突然出现在屏幕上,堆起满脸褶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出那句:
还是点燃了整个电影院。
除此之外,沈腾真不愧是我国喜剧演员中的瑰宝,电影中只要他一出现,我就想笑,出现多久笑多久。
他用极佳的肢体语言,向我们呈现出什么是能让所有人喜欢的喜剧。
而最戳我的地方,来自最后贾玲回忆母亲对自己好的种种时刻。
我发现最让人感动的,一般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电影能不能让你想到自己的生活。
比如之前看《我和我的家乡》,范伟当乡村老师那一段让我哭得鼻涕眼泪一大把,因为我真的支教过很长一段时间。
还有再之前,看皮克斯的《coco》,已经过百岁的太奶奶coco,已经快要忘记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的时候,突然听到儿时自己的爸爸经常唱给自己的一首歌。
“remember me.”
'remember me.'
老人满是褶子的脸上逐渐洋溢起孩子一般的笑容,就像百年前,在床上牙牙学语,看着自己爸爸时一样。
也总让我想到我的奶奶。
《你好李焕英》也一样。
贾玲回忆起妈妈对她从小照顾的点点滴滴,我脑海中,父母把我从小拉扯大的种种情形也在脑海中像跑马灯一般划过。
贾玲把裤子穿破了,她妈给她补裤子,她嫌补丁不好看,于是她妈努力去学。
我想到我爸出差了没办法给家里做饭,我妈不会做饭,于是我们一起研究菜谱,在我爸的指导下终于烧出了好吃的糖醋排骨。
贾玲很胖,坐在李焕英自行车后座,她妈骑起来很吃力但还是努力在骑。
我想到小时候放学我妈骑车来接我,我嫌她自行车后座坐着硌得慌以及我妈车技不太好,所以总是拒绝...
总之没什么逻辑,也不一定是对应的关系,就是一点一滴的细节回忆在眼前闪过。闪着闪着眼眶就湿润了。
倒也不是我过得多惨,也不是有多伤心多感人的东西。纯粹是当时光从你眼前流过时,对比年轻的父母和现在的父母,想起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你自然而然会被触动。
也许,这就是真情实感的力量吧。
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渗透力,加上一种物是人非的恍惚感。
看完电影恍若隔世,然而珍重的人却又在身边。
于是多种滋味萦绕在心头,终究没说出那句:
“爸爸妈妈辛苦了”

3

说到底,这部电影讨论的内核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从贾玲自身故事出发。
她妈妈叫李焕英,是湖北襄阳的一个化工厂中的普通工人。
同样也是在化工厂,李焕英结识了贾玲爸爸,两人在一起后,1982年,生下了贾玲:
后来的多次采访中,贾玲都表示妈妈对自己特别好,很理解自己,是一位温柔又善良的人。
贾玲小时候学表演,经常对妈妈说”等我以后赚钱了,就带你过好日子。”
19岁时,贾玲终于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要去北京上学。没想到有一次在北京,突然接到姐夫的电话,说妈妈没了。
贾玲说她成名以后,常常失落。
妈妈想要的绿皮衣,第一次买小了,说等下次回去换大一号的。
但是没有下次了。
妈妈一直想要的电冰箱,她现在能买最高级的双开门、三开门冰箱。
但妈妈也已经用不上了。
妈妈是我们在这个世上最亲近的人,是我们永远的后盾,同时也是我们最应该善待的人。
贾玲后来回忆说,她经常躺在床上想,如果妈妈还在的话,要给她买大房子大车子,带她全世界各地旅游,吃好吃的。
如果你成功之前,她突然离去了,我们该如何是好?又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我相信这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的无力感,也是每一个人都会去思考的问题。
贾玲的答案是,用文艺作品纪念自己妈妈,并且用喜剧的方式,向全世界分享自己在这件事上的思考:
她已经没有办法了,但大部分人的父母还健在,还有办法。
子欲养而亲不待。
珍惜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吧,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去后悔。
那就来不及啦。
第二重内核,则是我们该如何理解我们的父母,如何与我们的父母达成和解。
对很多人来说,和父母的关系并不如我们回忆地那样美好。亲子之间互相不理解乃至反目为仇的故事,古皆有之。
人和人之间的仇恨,往往来自于不理解。人和人之间巨大的仇恨,则往往来自于不了解还必须离得很近。而父母和孩子,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那我们该如何理解我们的父母呢?
贾玲在电影中的做法,是去父母的过去中寻找答案。
认识年轻的母亲前,贾玲认为母亲是不幸的,认为母亲这一辈子都被自己拖累,自己从没做过一件让母亲开心的事情,所以她有责任让母亲改变命运,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但在穿越以及和母亲做上朋友之后,贾玲才发现自己虽然这么多年同母亲朝夕相处,却从没真的理解过母亲,想过母亲要的是什么。于是在影片的最后,终于明白母亲一生所追求之物的贾玲,和母亲以及她自己,达成了和解。
当然,穿越是戏剧化的处理,我们不可能达到。但我们可以通过其它一些方式,了解自己出生前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以一个相对平等的身份,去思考,父母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观察旁人、观察父母、观察我们自己,然后再和这个世界和解。
最后。
如果电影能让你更加珍重你的亲人,能让你在看完后,和爸妈多说两句话,之后多打两个电话,多出去旅游两次,多回两次家。
如果这部电影能让你们更理解自己父母,更知道如何同父母相处,如何和他们做朋友。
那我觉得,这就是一部非常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电影了。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