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
什么是陕西?
原创 陈忠海
瞭望智库 2017-11-12
收录于话题 #大国城事
.
陕西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条件,关中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众多王朝从此地崛起,大名鼎鼎的西安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秦人,浓烈的家国情怀就像与生俱来的基因,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秦人开疆拓土、秦军纵横天下、秦商行走丝路,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大太平盛世。
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新盛世的集结号再次吹响,秦人、秦地正在焕发出新的光彩。
.
文 | 陈忠海 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这个地方自古就很猛
源于秦岭北坡的沣河,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南部,在西安市北郊注入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全长仅78公里,在中国众多山川河流中并不起眼。
但是,这条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非常重要,中国第一个“京”就出现在它的西岸——这就是丰京,周文王伐崇侯虎后在此建都,建立西周。
《诗·大雅》中“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说的就是这件事。
其后,因王权扩张和营建宫殿的需要,周武王又在更为开阔的沣河东岸营建了新都城——镐京。
二城合称“丰镐”,一个老城区,一个新区,分处沣河两岸,有桥舟相通,联系密切。
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为之后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奠定了蓝本。
《考工记》等文献记载着当时这里的建设情况:
这是一座方形的城,长宽各9里,被称为“九九之城”;
城墙上每面各有3个城门,全城合计有城门12个;
城内南北向街道有9条,东西向街道也有9条,称“九经九纬”;
每条街道“涂十二步也”,折算下来宽度约16米左右;
城内东边有祖庙,西边有社稷坛,称“左祖右社”;
城内建有市场,在王宫北面,大小如“一夫之地”,长宽各百步。
自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770年,西周建都于此长达280多年。
西周以后,秦、西汉、新莽、东汉(末年)、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这12个朝代也先后建都于西安,布局基本延续了丰镐时代的风貌,规模越来越宏大。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精美奢华、规模宏阔,令人惊叹。
在汉代和唐代,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突破百万的城市。
看到别的城市还在为 “六朝古都”和“七朝古都”而争执不休,陕西人笑了——咱陕西的大西安有一个霸气的称呼:十三朝古都!
2
最早的“天府之国”
说起“天府之国”,大伙想到的可能是四川。
但其实,“天府之国”最早提出时指的却是关中。
西安及周边由渭河水系冲积出的平原被称为关中平原。
关中即四关之中——东面的函谷关、西面的大散关、南面的武关和北面的萧关。
四关皆建于群山之中,东有秦岭连绵,北有北山阻隔,东有崤山纵列,西有汧山、陇山相接。在冷兵器时代,想攻取这地方,那是相当的难!
《战国策》中说:“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守住了关中,至少已将一半的天下握在掌中。
不仅如此,关中平原周边有泾水、渭水、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称“八水绕长安”;并且,土地疏松肥沃,《禹贡》将这里的黄壤土定为“上上等”,认为这是最适宜种植农产品的土地。
战国时,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他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
张仪由衷赞叹:“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从西周到秦汉,各代政权不遗余力地在关中大兴水利工程,龙首渠、白渠、六铺渠、郑国渠等先后建成,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
司马迁在《史记》中分析西汉初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关中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3,人口占全国的30%,却拥有着全国60%的财富!
汉景帝时发生了“七国之乱”,朝廷要平息叛乱,但财政十分困难,只得向富商们借钱,当时有一批专门放高利贷的商人,称“子钱家”。
朝廷开了口,然而他们不借——“子钱家以侯邑国在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与”。
最后,富商无盐氏借给了朝廷1000金,约定“其息什之”,也就是按本金的10倍计算利息。
“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兑现了约定,按照10倍利息把这笔钱还给无盐氏。
3
丝路秦商托起汉唐盛世
秦地的富饶并非全部源于自然的恩赐,秦人聪明、勤劳、善于抓住机遇也是重要原因。
汉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汉武盛世,秦人在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汉朝一改过去政权“重农轻商”的做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重视商业、手工业发展,社会经济十分活跃。
恰在这时,地中海贸易兴起,欧洲人对中国商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对中国出产的丝绸等青睐有加,迫切需要一条联结中国与欧洲的商路。
前139年(西汉建元二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向西的商路,中央政府先后设置了河西四郡,建起四大西域都护府,把通往西方的交通、贸易纳入国家管理之下。
伟大的丝绸之路由此诞生。
这条商路开通后,秦人无疑是占了“地利”,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古秦人“多大贾”,新的商业机遇兴起,秦人更当仁不让。
一大批秦商迅速致富,长安的田啬和田兰、韦家(今西安市临潼区境内)的栗氏、安陵(今咸阳市渭城区境内)的杜氏、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境内)的袁氏、杜陵(今西安市雁塔区境内)的张氏等,个个身家“巨万”,富可敌国!
秦商生意做得有多大?
茂陵的富商袁广有“家童八九百人”,杜陵的富商张安世“家童七百人”;
右扶风(西汉三辅之一,在今西安市西北)的富商士孙奋兄弟,财产多达一亿七千万钱(当时50钱左右可买一石粮食,换算下来1钱大约相当于现在3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连著名的“跋扈将军”梁冀都跟他们借钱;
东汉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从政前也是一名秦商,靠养马发家致富。
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盛世在唐朝——开元盛世。
唐代继续开发丝绸之路。当时,来长安做生意的胡商很多,秦商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壮大。
长安城内有个名叫窦乂的商人,出身贫苦,但非常勤奋和聪明,以售卖麻布鞋为生,之后生意越做越大,与胡商合作,把“窦家店”开到了罗马!
窦乂还涉足房地产业,得了个“窦半城”的名号,成为当时的首富。
举个例子,他曾花3万钱在长安城南买了一块面积有10多亩的臭水塘(当时,一个九品官每月的俸禄是1.6万钱),折算下来每平米只花了3钱左右。
然后,花钱把坑填平,盖了20多间商铺,建成一个市场,生意很红火,窦乂每天都能收到几千钱的租金。
长安丝绸商人邹风炽“其家巨富”,他曾向唐高宗提出:我要买终南山里的树。
唐高宗问他出什么价,邹凤炽说“愿每株树给绢一匹”“树尽而绢不竭”。
4
生生不息的“陕棒槌”
北宋建都开封,政治中心外迁,西安结束了首都生涯。
加之,海上贸易的逐渐兴起,使得秦商的“地利”优势不再。
然而,秦人谱写的辉煌却没有因此中断。
明朝初年,西北边患成为王朝最大威胁。为保障边境稳定,朝廷在沿边各地设立了9座边镇,其中陕西布政司辖下就有榆林、宁夏、固原、甘肃四镇,兵力约14.5万人、马匹近万。
一年下来,这些人马不仅需要“数千百计”消耗的粮食,还要消耗布匹“一百万余匹”。
为解决后勤供应难题,朝廷推出了一项特殊政策——“开中法”,允许商人运粮到边镇,用粮食换取“盐引”。
注:盐引是获取食盐的凭证。古代对食盐实行国家垄断经营,有钱也不能随便买卖。盐引作为一种特殊凭证,具有稀缺性,有人将其看作一种特殊货币。
秦人看到了新机遇,他们再次利用地理优势,筹集粮食运住边镇换取“盐引”,再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所属的各盐场领取食盐,贩卖食盐获得巨额利润。
在粮食、食盐贸易的带动下,秦商的经营项目扩大到茶叶、水烟、皮货、药材等诸多领域,地域范围也扩大到新疆、川藏等地区,在商业上形成了明显的区位优势。
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西北贾多秦人”。
秦人在中国商业史上创造出的多个第一:
*是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商帮;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
*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日分”为主要形式的契约股份制;
*创造了中国最早的“歇家”、“锅桩”等民族贸易中介形式;
*创建了古代第一个商人会馆——社旗山陕会馆。
他们直来直去,以诚信待人,由此得了一个“陕棒槌”的“雅号”。
明清以后,正是靠着这种“陕棒槌”精神,秦商成为中国 “三大商帮”(秦商、晋商、徽商)之首。
5
对变革反应迟缓延续保守
但是,“陕棒槌”身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
虽然他们善于把握商机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但在审时度势方面有些保守,眼界还不够宽阔。
一些秦商固守“力农致富,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理念,发家致富后,往往不去考虑如何继续壮大及谋划更长远的未来。
他们惯于“财东乡居”——发了大财之后,最喜欢在家乡广置土地,还有人干脆将巨额财富换成金银后窖藏起来:
渭南富商常家,拥有8000多亩土地,每年收租10000多石,家中存有现银120余万两;
渭南的另一位富商赵家在四川做生意,每当赚了钱后都兑成银锭运回老家,人挑马驮、结队成行,“镖银的前半部分已经到家了,后半部分仍在渭河岸上”;
大荔富商温家藏银竟高达千万两,堪比大清国户部银库;
由于秦人不惜巨资修建宅院,关中地区至今仍保存着诸多著名的明清私人宅院,如旬邑唐家大院、大荔朝邑大院、韩城党家大院、长安郭家大院、泾阳县安吴大院、三原县孟店大院等。
然而,晚清以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传统的商业集散中心模式迅速衰落,以机器化生产降低成本的新工业基地模式兴起,沿海一带的商人们开始了艰难转型,航运业、机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这时,大多数秦商仍延续着传统生产模式和技术,经营领域又以相对落后的西北、内陆地区为重点,对外界的巨变反应迟缓。
洋货的大量涌入使秦商陷入困境。
于是,随着国运的衰败,秦人辉煌不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6
十三朝古都与国同盛
秦人向来有不服输的品性,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执着前行的因子。
秦人还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古往今来,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秦人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全局意识,使之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往往能自觉地承担起历史责任和民族责任:
*红军长征的终点在陕西,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西安事变发生在陕西,它是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党中央在陕西延安指挥了解放战争,陕西也是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新的重建,国家“一五计划”的150项重点工程中,有26项入陕。
煤炭、电力、机械、纺织等工业体系迅速建立,与之配套的科研、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也都有了长足发展,使陕西从近代以来的封闭、落后中走出,逐步奠定了其在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中的突出地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国家决定投入“三线”建设,陕西又是承担建设项目最多的省份之一,航空、军工、仪表等工业体系以及铁路等基础设施得到跨越式发展。
21世纪初,新丝绸之路横空而出,期待许久的秦人再次吹响了踏上新征程、迎接新盛世的集结号!
这个新的盛世,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现在,十三朝古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过去是一个长安城,现在正在打造关中城市群;
*过去是“城墙+108坊”,现在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生态示范区+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自贸区……”
*过去是一条丝路之路,现在正在建设陆、空、数字三条丝绸之路大通道;
*过去是一条秦直道,现在有“米”字形高铁网、“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高速公路网、大西安地铁网,“十三五”期间中国有7座城市将新建国际航空枢纽,西安榜上有名;
*过去是老工业基地,现在最大的优势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新的经济高地;
……
陕西,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富积之地,也是新的盛世里依然耀眼夺目的明珠;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之根所在的地方,也将继续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求索与希翼!
秦人靠着勤劳与智慧撑起了中华盛世,其富足正是繁荣中华的最好标识。而每逢盛世来临,秦人秦地总会大放异彩。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在已经显现出轮廓的新盛世里,秦人必将再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