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注

流    注
    流注是毒邪流窜于肌肉深部的脓肿。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肌肉深部多发性脓肿。其特
征是发无定处,随处可生,或此起彼伏,在身体各部不断形成多发性脓肿,局部漫肿结
块,皮色如常,不痛或微痛。流注由于病因不同,症状各异。而有不同名称。如发于夏
秋之间的名暑湿流注,由于疔疖后而引起的名余毒流注,因产后恶露停滞或跌仆损伤引
起的名瘀血流注,如仅发于髂窝部的称髂窝流注。
    流注证候的记载,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走注候>>,说:“人体虚受邪气,邪气随血
而行,或淫奕皮肤,去束击痛,游走无有常所。”“流注”作为病名,则始见于《仙传外
科集验秘方》,“流注起于伤寒,伤寒表未尽,余毒流于四肢经络,涩于所滞,而后为流
注也.”该书对不同的流注还分别予以论述.《外科正宗》谓:“流者行也,及气血之壮,自
无停息之机;注者住也,因气血之衰,是有凝滞之患。行者由其自然,住者由于瘀滞。”
概括地阐述了流注命名的含义,以及由于气血流行不畅瘀壅而形成流注的病理变化。《疡
科心得集》也载有:“夫流注,……此属邪实阳证,初起憎寒壮热或微恶寒发热,遍体骨
节疼痛,其肿处渐渐加大,其色虽白不可认作阴证虚证。”指出了流注的性质是属实邪
阳证。
    由于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髂窝流注的病因不同,证治各异,故分述
如下。
    暑湿流注
    暑湿流注多发于夏秋之交,以7—9月最为多见。其特点为局部患发结肿数处,无固
定部位,色白微痛,恶寒发热,以小儿多患。明《外科正宗》谓:“多生于体虚之人,勤劳
之辈,不慎调燮,夏积露卧,纵意取凉,热体当风,图身快爽”,而导致本证发生。
  [病因病机]
  由于夏秋间烈日曝晒,暑热下逼,加之暑令多汗,其气必伤,正气不固,则暑邪乘
虚侵袭,入于分肉,致使邪气壅滞,气血壅结,营气不从,则发为肿痛;或风邪外客,露

卧乘凉,风邪乘虚外袭,暑热为寒凉遏伏,营络失和,阻于气分,结于肌肉,致使经络
阻隔,气血凝滞而遍发漫肿;或坐卧湿地,外湿自表入侵,湿为粘腻恶浊之邪,与暑湿
相结,留着于经脉肌肉之间,致气滞血凝而遍发本病,暑湿交蒸,邪气郁滞于营卫肌肉
之间,气机失常,致气血凝滞也发本病.清《疡科心得集》说:“若因风寒客热,暑热交
蒸,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能越于皮毛,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肉之间而发。”说明本病
病变在肌肉。
    (辨病)
    1  临床表现
    l。1  初期  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如两臂、两腿、腰胯之间都可发生。有一处或数
处肌肉疼痛,漫肿色白微热。约2—3天后,肿胀掀热,疼痛明显,可触及肿块。伴恶寒
发热,头身酸痛,食欲减退,胸闷欲呕。
    l。2  成脓期  肿块增大,疼痛加剧,肿块中央皮肤微红而热,按之中软而应指。伴
壮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小便黄。此时脓液已成熟.
    1。3  溃后  自行溃破或切开后流出黄稠脓液,脓出后肿消痛止,身热渐退。约2周
左右,脓尽收口而愈。
    若溃后脓出,但身热不退,应仔细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新发之脓肿。
    2  诊断要点
    2.1  多见于夏秋季节。
    2.2  多发于四肢近端或躯干部.
    2。3  初起患处漫肿,肌肉酸痛,皮色如常;成脓时疼痛增剧,皮色焮红;2周左右
成脓。随之溃脓而愈。
    2。4  有明显的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辨证]
    本病依局部症状可分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结合全身症状可分为暑湿交蒸、暑
热偏盛、气阴两虚三种证型。
    1  暑湿交蒸证  多为发病初期.患处漫肿,肌肉疼痛,皮色不变。伴恶寒发热,胸
闷欲呕,精神衰疲,舌质正常,苔黄腻,脉濡数.
    2  暑湿偏盛证  多为化脓阶段。肿块增大,疼痛加剧,皮色掀红、灼热,按之中软
应指。见壮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
洪数。
    3  气阴两虚证  为暑湿流注之后期,暑热已去而阴津被伤。余毒未尽,新肿又起,
见肿势不消,或身热又起,口渴,尿黄,苔薄而干,脉濡数。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暑湿交蒸证(初期)  治宜清暑化湿。选用清暑汤加栀子、银花、连翘清热
解毒,青陈皮、赤芍理气活血。
    1.1.2  暑湿偏盛证(成脓期)  治以清热解毒。选用黄连解毒汤加鲜佩兰、黑山栀、
青蒿清暑解毒。

1.1.3  气阴两虚证(溃后)  宜益气养阴,清解余毒。若肿势不消,脓水淋漓,宜
选用四妙汤,若见气阴两虚症状,则用八珍汤加石斛以养阴,加银花以解余毒。
    1。2  成药、验方
    1.2。1  清解片,每日5片,每日2次。    ,
    1.2.2  蟾酥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2  外治法
    2.1  初起  金黄散或玉露散,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肿而有块者,用太乙
膏掺红灵丹贴之。    .
  2。2  成脓期  宜切开排脓。    、
  2。3  溃后  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均以红油膏盖贴.
  [预防与护理]
  l  平时少食辛辣煎炒食物,以免助火生热。
  2  夏秋炎热之季,避免烈日直接曝晒,也不要露卧乘凉。
  3  宜卧床休息,多饮开水,或以西瓜汁代茶。
    余毒流注
    余毒流注是因余毒不尽,毒邪走散所致的多发性深部脓肿.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
节,无固定部位,以四肢胸背腰臀等处较多见。明.《外科启玄》:“疮发于背,流窜手足
臀臂。”说明余毒流注是毒邪走散而形成.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多发性转移性
脓肿。
  [病因病机]    、    .    .
  余毒流注多因病后余邪不散或毒邪走散,流于经络,阻于肌腠而成。其发病总因伤
寒表解不尽,疗疖毒邪走散而致。伤寒等病发表不尽,余邪袭于经络,或因大病之后,正
气已虚,腠理不密,复感风寒,失于表解,邪不能外达注于经络肌腠之间而成;或因生
疗疖之后,毒泄不尽;或强行挤压,过早切开,余毒流于经络,稽留于肌肉之中,致气
血不行而发。明《证治准绳。疡医》云:“流注起于伤寒,伤寒表未尽,余毒流于四肢,……疔
疮有毒走窜他处,经络涩于所滞而后为流注也。”说明本病的发生,均由余毒引起。
  [辨病]
  1  临床表现
  1。l  初起  常数处同时出现色白漫肿或坚硬肿块,按之疼痛,伴形寒身热或高热,
口渴胸闷,食欲不振。
    1.2  中期  肿块焮红,疼痛加剧,肿胀局限,按之微有波动感,兼见高热,汗出,
口渴多饮。
    1.3  溃脓  溃后或切开后流脓黄稠,或稀白脓液,肿渐退,寒热消失,渐收口而愈。
    若溃脓后,仍见烦躁,壮热,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则为邪毒内攻心肺
之证。
  2  诊断要点
  2.1  有疔、疖或局部损伤史。    .
  2。2  患处有结块,疼痛明显;成脓时,皮色焮红,肿块有明显波动感;溃脓后脓出

黄稠,肿消痛减。
    2.3  有发热、恶寒、口渴欲饮等全身症状。
    (辨证)
    本病依局部症状可分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结合全身症状可分为毒邪炽盛、热
毒攻心、气血不足三种证型。
    1  毒邪炽盛证  多为发病初期。数处结块,坚硬,按之疼痛,身热或高热不解,口
渴神烦,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2  火毒攻心证  多为化脓阶段。肿块高突,灼热剧痛,按之复指,或脓成溃破,流
脓不畅。并见高热心烦,神昏谵语,舌质红或绛脉细数或洪数。
    3  气血不足证  此属溃后阶段,病久新愈。热毒之邪已去而气血耗伤,见神疲乏力,
食欲欠佳,舌质正常,苔薄黄,脉细弱。
    [治疗]
    本病初起,治疗重在祛邪;火毒内传者,解毒以清源;后期则宜健脾益气,清解
余毒。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初期  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选用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加减.
    1。工。2  成脓期  治宜清热解毒。选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
    加减:若热入营血,高热,神昏谵语,宜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若脓出不畅,
疼痛Et增,用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
    1。1.3  溃后  宜补养气血。选用人参养荣汤或八珍汤。若挟余毒者,宜益气养血,
清解余毒,方用四妙散。
    1.2  成药、验方
    l。2。l  牛黄解毒丸,每次2片,每日2次。
    1.2。2  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2  外治法
    2.1  初起  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由病后余邪所致的,可用消散膏掺消核散敷贴
患处。
    2.2  成脓期  及时切开排脓。自行溃破者用五五丹、三味散等提脓祛腐.脓腔深的,
以药线引流,外盖太乙膏。
    2.3  溃后  流脓渐少,用生肌散收口,外敷生肌玉红膏。
    [预防与护理]
    l  积极治疗疔、疖、痈等原发病。
    2  绝对卧床休息,多饮开水或以西瓜汁代茶,勿强力走动。
    3  忌鱼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瘀血流注
    瘀血流注是因瘀血阻滞所致的肌肉深部脓肿。可发生于任何季节,无固定发病部位。
本病初起局部肿硬结块,疼痛较剧,大多有跌扑损伤史,也可发生于产后的经产妇。明

《外科理例》云:“闪挫及产后瘀血而发,宜散之,大要以固元气为主,佐以见证之药。”指
出了本病的病因及扶正散瘀,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    。
  (病因病机)
  瘀血流注的病因,一为跌扑损伤而起,一为产后败瘀所致.由于劳动时不慎,皮肤
碰伤,湿热毒邪入于筋脉,窜流阻滞,结而为肿;或跌仆损伤,瘀血停留,流注于肌肉
之间,结聚壅滞而成.亦因产后血脉空虚,恶露不得畅行,败血乘虚下注入络,阻于经
脉,气血瘀凝,流注于经络而发本病.明《外科正宗>>说:“跌打损伤,瘀血瘀滞;或产
后恶露未尽,流宿经络,……皆成斯疾。”说明本病是由跌仆损伤,产后败瘀,血凝不散,
流于肌肉而成。
  (辨病}
  1  临床表现
  1.1  初起局部结肿疼痛,按之微热.皮色不变或微红或现有紫色,全身症状轻微。
  如为筋脉损伤而发,则多发于四肢内侧,下肢多于上肢,肿块蔓延或自胫至股,或
自股至胫,或自前臂至上臂,有的一处未愈,他处又起,皮色暗红。若为产后瘀阻而发,
多发于小腹及大腿等处,隐隐作痛。
  1.2  成脓期  lO天左右即可成脓,肿块焮红灼热,按之波动,见恶寒发热,头痛
纳呆。
  1.3  溃后  溃后排出挟有瘀血块的暗红色或黄色粘脓,如流脓通畅,则收口尚易,
部分因败瘀所致,则有窜发现象。
  2  诊断要点
  2.1  有跌仆损伤或产褥史。
  2。2  随处可生,好发于四肢或躯干部的肌肉深部,多为单发,局部肿胀明显,皮色
紫红,疼痛明显。
  2。3  初起即有恶寒发热,身体疼痛,肢体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3  鉴别诊断
  孢子丝菌病  主要与劳伤筋脉的流注鉴别。该病亦发生在四肢,但在皮肤及皮下组
织有孤立不痛的硬结或溃疡,附近淋巴结不肿大,脓液培养可查到孢子丝菌。
  (辨证工
  1  跌扑成瘀证  局部结块疼痛,皮色微红,或现青紫,全身症状轻微。若肿痛渐增,
发热持续不解,肿块按之波动,即为成脓。舌质淡红,苔黄,脉弦数。
  2  产后败瘀证  局部色漫肿.隐隐作痛或觉深部作痛,发热恶寒,食欲减退,继则
局部形成肿块,舌边有瘀点,或色紫,脉濡数。
  (治疗置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l。1.1  初期  因跌扑损伤所致者,治宜活血祛瘀,选用活血散瘀汤加减;产后败瘀
而气血两虚的,洽宜养血活血、理气通经,选用通经导滞汤加益母草。有表证者,加荆
芥、防风。
  1.1.2  成脓期  治宜和营托毒。选用透脓散加当归、白芍、甘草。

l。工.3  溃后期  治宜补益气血,选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若气虚瘀凝不尽,
宜于补益之中加香附、木香以行气.
  1.2成药、验方    、
  1。2.1  丹七片,每次3片,每日2次。
  1.2.2  牛黄解毒丸,每次2片,每日2次.
  2  外治法
  2.1  初起  以消散为主.用冲和膏外敷;或用消散膏掺丁桂散敷贴局部。
  2.2  成脓期  切开排脓,用二宝丹药线引流,外盖太乙膏。
  2.3  溃后  一般用生肌散换药至愈,也可用生肌玉红膏换药以生肌收口。
  [预防与护理]
  l  卧床休息。
  2  勿食辛辣刺激食物及鱼、虾、牛肉等发物。
    髂窝流注
    髂窝流注是生于髂窝部的深部脓肿。本病多单发,不似其他流注能引起多发现象。该
病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儿童易患。本病发生时患肢胯部突然拘紧不适,髂关节处屈曲
位而不能伸直,故又称为“缩脚流注”.清《疡科心得集.辨流注腿痈阴阳虚实弄证同治
论》载。“其发为腿痈也,则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乍寒乍热,时痛时酸,筋屈不伸。”描
述了本病的特征.
    [病因病机]
    暑湿外受,或余毒走散,化火生毒,注于经络关节之间,则气血凝滞,凝结于髂窝
部位,结肿而发。
    总之,本病之因多因外感湿热,邪毒蕴结,阻于经络关节之间,气血凝滞而成。
    (辨病)
    1  临床表现
    1.1  初起患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步履呈跛行,2—3日后大腿即向上收缩,不能伸
直,妨碍行走,但膝关节仍能伸屈。若用于将患肢拉直则可引起剧烈疼痛,此时可使腹
部向前突起,脊柱似弓状。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微汗。
    1.2  成脓  约工个月左右。皮色不变,但肿块按之中软,为已成脓。伴高热不退,
形容消瘦,饮食大减。
    1.3  溃后  溃破后流出黄稠脓液,诸症逐渐减轻,肿块逐渐消退,一般约20天收
1:1。愈后患侧大腿仍然屈曲,不能伸直活动,往往需要经l一2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2  诊断要点
    2。l  发病前常有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破损,或有疖、痈,或外受暑湿史。
    2.2  多发于一侧髂窝部,发病后患肢即屈缩不伸,触及肿块,压痛明显。
    2。3  初起即有恶寒发热、身疼肢倦等全身症状,成脓时有高热、汗出等表现。
    3  鉴别诊断
    3.1  环跳疽  疼痛在髂关节部,可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弯
曲。中期皮肤红肿较为明显,患侧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必要时可行骨关节穿刺以

作鉴别。
    3.2  肠痈  需与右侧髂窝脓肿相鉴别。肠痈初期,一般先有消化道症状,仅有发热,
而无寒战,触痛和肿块多位于右下腹深部,较髂窝流注略高,且偏向内侧,腰大肌试验
呈阴性,一般无髂关节屈曲状态。
    (辨证)
    1  湿热蕴结证  患侧大腿拘挛不适,步履微现跛行,渐则痛势增加,大腿向腹部挛
缩,不能伸直。可在髂窝部摸到长圆形肿块,按之疼痛明显,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舌
苔白腻或黄腻,脉数。
    2  热毒炽盛证  肿块中央已软,肿痛较甚,大腿挛缩加剧。壮热日久不退,形容消
瘦,口渴多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初期  治宜清热解毒,理气通络。选用舒筋活血汤酌加牛膝、苡米。
    1.1.2  成脓期  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托毒。选用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加减.
    1。l。3  溃后  气血两虚者,宜补益气血,选用八珍汤;如气血虚弱,余毒留恋,宜
补益气血、清解余毒,选用四妙散.
    2  外治法    .
    2.工  初起  金黄散或玉露散,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千捶膏外贴。
    2.2  成脓  切开排脓,用五五丹或三味散药捻提脓祛腐.
    2。3  溃后  脓水渐少,用九一丹或生肌散收口,外敷生肌玉红膏。
    [预防与护理]
    1  绝对卧床休息。
    2  愈后功能障碍者,应作适当的下肢屈伸功能锻炼,每日2"-'3次。
    3  多饮开水、凉茶、饮料。
    [古籍选粹]
    《仙传外科验秘方》  流注起于伤寒,伤寒表未尽,余毒流于四肢经络,涩于所滞,而
后为流注也。
    《外科正宗.流注论》  夫流注者,……既成之后,当分表里、寒热、虚实、邪正,新
久而治之。初因风寒相中,表症发散未尽者,人参败毒散散之;房欲之后,体虚寒气外
侵者五积散加附子温之,劳伤郁怒,思虑伤脾而成者,归脾汤加香附、青皮散之;跌扑
伤损,瘀血凝滞而成者,复元活血汤逐之;产后恶露未尽,流注经络而成,木香流气饮
等之。此症初起将成之法,一服至三四服皆可。外俱用琥珀膏敷贴,其中亦可消者,十
中五六。如服前药不得内消者,法当大养气血,培助脾胃,温暖经络,通行关节,木香
流气饮、十全大补汤俱加熟附子、香附培助根本。此则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溃,已溃
者自敛,而终无残败破漏不敛之症。且如有脓,宜急开之。患者又当慎起居,戒七情,远
寒就温,俱可保全。若误用寒凉克伐、内消等药,终至不救者多矣。
    《疡科心得集.辨流注腿痛阴阳虚实异证同治论》  夫流注腿痛,证虽殊而治则一,要
在辨其阴阳,明其虚实而已。……初起憎寒壮热,或微恶寒发热,遍身骨节疼痛,其肿

处渐渐加大,斯时宜以发汗透解,或亦可以消散或身热无汗,即能成脓。其色虽白,不
可认作阴证虚证。或亦有根盘白而顶微红者,此必脓已成,即欲开之,以泄其邪;邪
泄后方得热退身凉,而元气自然来复,.脾胃亦醒,饮食有加数日间气血充盈,即能收
口矣。
    [现代研究]    ’
    1  发病学研究  流注一病是发于肌肉深部多发性转移性脓肿。常继发于各种急性化
脓性炎症,亦可由局部损伤后(如血肿、异物留存处)感染而引起。致病菌多为金黄色
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球菌.当原发性感染病灶,如疖、痈、急性化脓性
乳腺炎等处理不当,或未能及时控制感染发展时,病灶内的细菌栓子进入血液循环,在
多处肌肉或脏器形成转移性脓肿。顾伯华等对22例流注病人做过血培养,9例切开引流
后做过脓培养,其中7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大部分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族
等不敏感,对红霉素、卡那霉素敏感。
  2临床研究
  2.1  辨证施治  顾伯华将流注分为三型:①暑湿型:发于四肢或躯干部一处或多处
肌肉疼痛,漫肿色白微热,以后肿胀焮热疼痛,伴发热√恶寒,胸闷纳呆,渴不多饮,苔
白腻,脉滑数。治宜解毒清暑化湿。拟五神汤、新消片加减。②热毒型:结块肿胀疼痛,
初起即伴壮热,口渴引饮,严重者,见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嗽痰血,舌苔黄腻,脉
洪数.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拟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化裁。⑧瘀血型:多发于
四肢,肿块有瘀血色紫,隐隐作痛。化脓时有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黄,脉滑数。治
宜和营祛瘀,清热化湿。拟用五神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40例,疗程最短者9天,
最长者75天,平均22.5天,结果全部治愈。欧阳德群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髂窝脓肿。
经超声波检查确诊,穿刺获脓后,在穿刺处切开皮肤0.5一lcm,用18号套针沿原穿刺方
向进入脓腔,抽去针芯,沿导丝遂入8—10F的多侧孔尼龙导管达脓腔,拔去导丝抽尽脓
液后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以后每天由导管注入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共治疗18例,均获
痊愈。
    2.2  单方验方  马绍尧用新消片治疗流注40例,基本方:雄黄、乳香、没药、公
丁香.研粉、轧片,每片含生药0.3g,每次服5片,1日2次。祝君逵等用红藤煎治疗
流注9例,基本方:红藤、乳香、没药、银花、连翘、紫地丁、赤芍。均获痊愈。
    [述评]    .    .
    流注为中医病名,现代医学称之为多发性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或脓血症。中医根据
其发病原因或发病的特殊部位将流注分为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髂窝流注等,
其病机较为复杂,治疗较为困难。中医诊治多以分期辨治,并结合其发病的具体原因,如
暑湿、余毒、瘀血而论,治则上贯穿消、托、补三法,多内治、外治相互结合。现代医
学研究多从细菌感染入手,治疗强调抗菌消炎。临床上常将中西医的诊治方法相互结合,
疗效大大提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