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岩》是这样写成的
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红岩》讲述了1948年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里,身陷囹圄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志士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故事,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残酷迫害,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华子良、小萝卜头等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了革命者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光辉形象。小说自1961年出版以来共出版3个版次,发行量逾1000万册,雄踞我国红色经典高峰数十载,并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艺术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热情。
《红岩》的雏形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与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一起经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幸存者,他们立志要“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红岩故事的写作也由此拉开序幕。
罗广斌、杨益言本不是专业作家,因此他们最初并没有选择小说文体,而是将亲身见闻著成报告文章、宣讲提纲、人个回忆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罗广斌1949年撰写的 《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杨益言 (发表时署名 “杨祖之”)1949年撰写的 《我从集中营出来——瓷器口集中营生活回忆》等。
从回忆录到长篇小说
为了更好地传播红岩故事,经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共重庆市委、作者与读者的多方研讨,罗广斌、杨益言决定进一步挖掘素材,将回忆录改写成长篇小说。
据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浩介绍,中共重庆市委为二人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时任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的肖泽宽在指导《红岩》创作的过程中发现,罗广斌、杨益言对狱中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的思想事迹比较熟悉,对国民党的敌特人员则了解不多。在他的建议下,经市委批准,罗、杨二人到公安部门查看了相关的敌特档案,提审了在押的敌特分子。在众多敌特档案中,他们发现了一整套跨度长达15年之久的特务日记,从而对特务内部的种种矛盾变化以及不同人物的面貌、心理特点有了透彻而具体的了解。这份档案极大地丰富了罗、杨二人手中的素材,为他们后来成功塑造徐鹏飞、毛人凤、严醉等高层军统特务形象奠定了基础。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