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劲是软着去硬着使,松着去紧着使

形意拳的关键就是强调“劲”,要想掌握形意拳的这种“劲”,就要排除一切蓄意识的杂念,在轻松自然中去追求形意拳的迅猛刚实的爆发劲。轻松自然是前提、是准备,是“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迅猛刚实则是我们精心钻研埋头苦练日思夜想的结果,是习练形意拳所追求的目的,即是“放”。

“蓄”即是蓄劲,蓄劲的过程是人的身体内外组织器官吸收能量的过程,将这些能力在瞬间释放于体外,这个过程是“放”的过程。人们都知道澳大利亚的袋鼠,在奔跑时全靠后腿的跳跃向前,在起跳时袋鼠将身体的能量释放出去,将身体弹至空中。由空中到落地期间,袋鼠迅速收缩身体的各部组织器官,待落地后再进行能量释放,把身体弹向空中。袋鼠跑动的全过程就是蓄能和放能的过程。我们要吸收学习袋鼠的这个特长,并运用在形意拳的习练之中,加速我们对形意拳技艺的理解和掌握。

形意拳的前辈们之所以将心意拳演变发展为形意拳,其用意就是使形意拳这门传统武术,由外形升华到内意的修练,即“象其形、取其意”。其中“其”即是动物,故此发明了形意十二形拳,这十二形就是根据十二种动物的捕食和相互争斗的技法而提炼出来的。其中蛇形的盘蛇式、鹞子束身等都是在练蓄劲,相对蛇形的灵蛇拨草、鹞子人林等又都是习练放劲的,从而看出能否掌握蓄劲,这是习练形意拳的关键。轻松自然进蓄劲的过程,就要有意识地收缩身体,使意内敛、气下沉,呼吸自然。待到发劲时,则丹田省气,劲气随意达到所需要的肢体,实现敢劲的目的。

有的前辈们把蓄劲的过程比作“缩”,就是把整个人体的骨结间的距离用意极力缩少,把筋缩短到极限,就像在奔跑的袋鼠的两条腿,离地时它的筋腱、肌肉、骨骼一起伸长,瞬间疾速发劲。通过这种方式把蓄劲释放出来,将身体弹纵出去,再重复蓄劲的过程,然后再放劲,如此循环往复地跳跃,袋鼠蓄劲越多、放劲越大、跑跳越远。也就是,缩得越紧,蓄劲越多,放劲越大。

这“缩”“放”不是动作的缩小、身体的缩成一团,那就失去了形意拳头顶、项竖的要求。气不顺达,气力不能收发,还容易练出低头、猫腰、驼背的毛病。俗话说:“低头猫腰艺不高”。“缩”不失形意拳的基本人体要求,它不是人体四肢的“就合”或往一起蹲、团、缩,那样练不出关节、筋骨、肌肉的开放。

形意拳大师李仲轩老先生常讲:劲要往骨头里练,只有从骨头里发出的劲才是形意拳的真功。我理解这也是在阐述形意拳的蓄劲和放劲,也是李仲轩老先生的毕生心得。难怪形意拳大师尚云祥老前辈与人交手时两臂如同铁棍一样,触人即飞。真可谓:蓄劲内外合一处,放劲意在骨中出。两臂坚硬如铁杵,打放自如似走路。

形意劲是软着去,硬着使,松着去,紧着使。发“五弓”之力。是形意拳发力的根源。形意拳要求“行似槐虫,起似挑担”。是先收后放,形似槐虫,是指在发力前形同槐虫先卷缩再伸腰;如拉弓射箭,用其反弹力,产生发射力量。以全身关节,同时曲中求直,以各个不同方向的反弹力,通过矛盾统一,把不同方向的由弯曲到伸直的力量,集中到一点上去发挥作用。

人身可比作五张弓,连接在一起而构成一具由五弓组成的整体。从“大椎”到“尾闾”为一弓,双上肢两臂从肩肘手为一弓,两臂共两弓,下肢胯、膝、脚两下肢各为一弓,合为五弓。主弓以腰为中心,上肢以肘为中心,下肢以膝为中心,在发力时各弓以中心为社杆(基础点)两端卷(曲)同时放开,将各弓之弹力集中到一个共同着力点上去形成一个整体力量。例如劈拳之发力时,前脚踩,后脚蹬,前手劈,后手榻,腰脊挺伸,由脚踩蹬之力,通过胯传至腰,再通过脊肩再传至发力之前手,后搨劲经过肘肩送到前手。卞弓腰脊不但是各弓传导的途径,同吋由于它的扭转,直伸所生的横劲加竖劲齐聚在前手的着力点上而起到击敌的威力。

五弓之力是形意拳发力的根源,是整劲的因素。但是应该注意到弓曲不得小于90度,到90度弓成死角,而弓背必断,则失去作用。在形意拳发劲时,必须五弓齐发,缺一弓力减、力偏,缺两弓失去整体作用。发挥弓射之力必须放松所有关节,正如王芗斋先生所讲的:弧角轮豪放,周身无处不弹簧。

在形意拳中要掌握蓄劲、放劲,就要从站“三体式”桩功开始进行磨练。在掌握三体式桩功的众多理论基础上,着重对三体式内在的暗劲进行训练,即能掌握蓄劲的方法。其实,形意拳的前辈和拳经早就有蓄放劲之说,用形意拳的三体式桩功的要求进行训练,练出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想蓄就蓄想放就放、沾哪哪有的形意拳真劲。笔者将自己习练蓄劲的体会归纳并重新整理,在此与武友们进行交流。

1、下颏与脖子夹:通过下颏与脖子的夹,使丹田之气下沉,劲整并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助于劲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轮速转,并达到拳经所说的“惊四梢”的要求。

2、两臂夹:通过两臂夹使前臂和后臂产生裹劲,沉肩坠肘的劲增大,助长前臂离身体距离远,但八面支撑劲倍增,同时还磨练出“前手打人,后手发劲”的阴阳之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桩功,两腿别具一格的夹劲更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并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互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夹劲。这样用意磨练会使上下肢的劲较整,向外放的劲大,达到“沾哪哪发”“上下相合”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承,弹性力练成。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臂坠肘的劲稳固,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在注重五夹的基础之上,站好形意桩功为掌握蓄放的劲已经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继而,还要加强五行拳、十二形拳及其他传统套路的习练,使在桩功里所掌握的蓄放劲,得以灵活自如地用于实战中,以体现出形意拳特有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想蓄就蓄、想放即放、蓄放随意的风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