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的书屋 | 一篇全get!景观设计的34本必读书

以下结合我本人撰写LAC STUDIO书屋板块和作品集教学的经验分为设计基础、理论提升、专项技术、项目典范四个类别向同学们推荐一些景观必读书。

设计基础

「 最简单的经典 」

本科教材和考研必读书是中国学生身边最经典的基础书籍。这些书籍阐明了东西方传统设计理论和伴随社会技术进步而改变的设计演化进程

这些书籍包括《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古典园林史》、《西方园林史》、《西方现代景观理论与实践》等等。虽然这些书籍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但时常被同学忽略。

在辅导作品集的过程中,我个人经常有需要做大尺度空间规划涉及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的同学。然而在探讨城市基本结构的时候却连巴塞罗那式方格网和巴黎式放射线两种最基本的城市形态都不了解;在设计屋面种植时忽略大乔木自重对建筑荷载的要求。有一些同学的项目与欧洲建筑或园林遗址有关,在选择修复策略时却缺乏对宗教场所景观香料与玫瑰园等造园元素的了解。这些都在城市规划原理、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或西方园林史这类基础书籍中有明确说明,却很遗憾的被忽略。

除去课本提供的设计理论和《设计结合自然》、《从概念到形式》这类众人皆知的书籍,这里再推荐几本介绍设计原理制图学的入门级书籍。

| Form and Fabric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这本书通过创造基于观使用体验的空间形态为初学者研究景观设计提供了一种原生的、可视化的方法。首先它通过提供一种结构来探索美学、空间和体验概念,通过这种结构,景观可以在设计中被理解和构思。在形态学研究方面,这本书提出组织和形态两个概念:“组织”是整个景观的整体结构,而“形式”指的是构成这种组织的成分。形式和组织共同创造了有利于视觉空间设计思维和意识发展的景观形态。
其次,这本书强调景观设计师主要通过视觉空间信息来学习设计。它通过绘画探索景观和设计的概念和物理尺度。它不描述或定义设计过程。相反,它提供了一种注释式的视觉叙事和结构,通过这种结构,景观可以在设计中被解释、理解和构思。这些图纸的价值还来自于它们描述图像制作的能力,这在风景园林实践中(除了其他视觉媒体,包括数字图像)仍然是有用的。手写的注释为绘画增添了多层含义,经常清晰地表达与所描绘的景观形式相关的活动和感受。这是为了加强体验式景观设计的概念。
这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鼓励设计师在体验设计之间建立联系,文中的空间和物理体验是基于作者的景观的经验——移动,静止,观感,内心感受,触觉,说话,进食,居住,记忆等。总而言之,这本书通过形态学研究和视觉表达引导初学者从感性经验进入到理性的空间形态总结。

| Foundation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这本书从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入手,深入浅出的探讨景观设计中2D和3D的空间形态;涵盖点、线、面、多边形、曲面、自然形的单体表达、组合形式、空间感受、应用场景等基本的,普适性的景观形式论题。虽然在文中使用形态学和解构的方式讨论景观形式,但文章并不将各种形式元素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结合实例从单体到集合,同样探讨不同形式的组合和变形。
这本书通过文字和图示表达描述了形式与空间这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场地设计是景观设计的人行尺度,在这里文化寓意、艺术和工艺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所有感官都能直接体验的环境。文章的重点是在景观场地设计中用形式来描绘空间,包括公园、城市广场、庭院、入口空间、花园、住宅用地等普遍的项目类型。
| Fundamental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
| Landscape Architecture:An Introduction |
与前两本书不同,这两本书不再仅仅专注于学术理论和技术,而是广泛的介绍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界面和未来的职业特点。对于新晋从业者而言,可以从书中一窥未来的工作场景以及如何脱离学术体系适应工业生产的实践体系。
在这两本书的前半部分(前2-3章)文章总体介绍景观设计的综合性,强调景观是一个结合历史、政策,经济、美学、环境的多专业相结合的学科,为读者展开一个广阔的视域(scope)。在此基础上,为初学者建立一个设计前的综合分析概念。同时,这种综合分析的内容不仅包含学术研究的领域,还囊括了预算、工艺、工期、社区阻力这类与实践紧密相关但却往往在其他学术书籍中少有提及的因素。
在中段部分(4-5章)作者关注于设计的表达与交流。一方面文章对设计在场地中的表达进行解析,例如通过阴影、灯光、色彩、肌理等感官手段表现设计主题;一方面文章介绍了在设计落地前的技术交流,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手绘、电脑制图、实体模型、视频等手段将设计概念和理论转化为产品并顺利向业主和其他非专业人士输出设计,为初学者选择合适的交流媒介提供参考。
在文章的最后1-2章,这两本书从管理者角度出发,介绍如何组织设计团队和运营实践项目,向读者直观的展示了实践中遇到的与学术研究截然不同的风险因素与机遇。
|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 Use Planning |
这是一本很简短的手册性质图书。对于计划进行大尺度规划项目和生态设计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是阐述了最具普适性的景观学生态原则。本书将场地规划和生态学理论结合,通过引入斑块(Patches)、廊道(Corridor)、边界(Edge)、矩阵(Matrix)等生态学的空间理论,从社会功能、动物迁徙、植被群落、地貌形成等角度给出生态设计原则并通过实例阐述这些原则在生态规划、土地规划、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大量插图和对应的文字解释展现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本书着重于两个方面:介绍与景观设计和土地规划相关的生态学的核心理论;解释上述理论在规划和设计项目中的应用方方法。
通过学习文中生态原则,可以了解生物栖息地和人为干扰的设计原则,对用地划分、绿地系统设计、交通规划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文中对突破物理空间边界的“buffer”理念非常适用于绿地和动物栖息地的规划设计。
| Site Analysis:A Contextual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Land Planning |
这本书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专注与生态的大尺度规划项目的切入视角——从场地分析的角度解读环境敏感性和可持续性分析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将有助于在景观规划等大尺度方案中提升公共福利、健康、安全和避免因人工干预而带来的持续性环境问题。在文中不仅介绍理论和技术,还涉及对场地信息的收集和公众交流等设计沟通和输出的环节。通过学习这本书,初学者可以对大尺度项目中较为客观和单一的环境要素有所认知,同时了解该尺度核心影响因子和经典设计策略。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设计过程和手段。这个部分总说场地设计的概念和工作流程,介绍大尺度空间的环境特点和规划要点。同时,在这个部分的结尾,作者介绍了制图学知识,指导设计者更加有有效的进行设计表达。第二部分介绍概念生成和总体分析内容。这个部分介绍不同场地下的设计目标和选址策略,同时关注于调研内容,包含客群分析,市场分析、自然环境的类群分析等。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全书重点,详细介绍了场地分析重点具体分析手段。包含针对场地特殊性因素的物理和生态学分析手段;针对人文因素,包括历史、文化的方面的分析;如何将不以形态学为主导的因素进行空间表达,完成分析数据的准备;最终确定场地的优劣势,给出分析结论并合理的进项图纸输出。在本书的最后,场地分析的成果以设计时间的方式进行阐述。通过案例,文章阐述处理空间组织的规划用途和现场活动,阐述“基于形式”的场地设计策略,同时结合实践,简要介绍了商业开发流程和技术文件。
| Taking Measures Across the American Landscape |
这本书从前所未有的视角——空中航拍——展现了一幅不同于日常观测尺度的景观全景并探讨和反思塑造这些景观背后的文化和行为联系。在文中,James Corner 探讨了测量作为一种传递现实和感受手段的深层意义——从实用的(如加利福尼亚的太阳能炉)到诗意的(如伊利诺斯州的隆起的石板,它曾经形成了一个古老城市的结构)。进一步的,通过探讨这些景观背后的构成逻辑,他引导我们在环境规划和采取未来干预措施中景观设计中思考更多的可能性。景观在本文中不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尺度或一个人造/天然的产品,在本文中,景观被广泛的用于代表一切被观测(Measure)到的“场景”,这个场景是一个集合了地形(Topography)、地貌(Geomorphy),和人造附着物(Ground Attachment)的结合体。
这本书是一个不仅面向学者更面向初学者甚至大众的读物。无论是资深从业者还是初做设计的同学,除去制图学表达的技法,《Taking Measures Across the American Landscape》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场地的从全新视角——一个空间上超越认识尺度的鸟瞰视角和感官上结合理性控制与诗意表达的模糊界面。在这个模糊的界面,观察、场景、文化互相作用并引发观察者(设计师)的反馈——场地设计的灵感。
《共享空间》+《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Life Between Buildings》+《The Hidden Dimension》 这四本书聚焦城市生活中的日常场景,通过人体工学、社会学概念指导设计。在书中,作者以美国的大城市(西雅图、波士顿、纽约)和欧洲大陆历史悠久的中小型城市为例,阐述在街区和社区尺度下广泛存在的居民活动场景和街区环境对城市安全性、多样性、经济价值的影响。
《共享空间》和《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广泛的关注城市内社区兴衰的影响因素。他们不仅关注空间设计的内容,如街区尺度、建筑立面、道路横断面,还放眼于广泛的社会学讨论,如经济活动和公共资源的多样性、投资人倾向、社区文化、社会公平等方面。
《Life Between Buildings》和《The Hidden Dimension》专注于空间,准确的说是个人感知尺度的空间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它们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室外空间,讨论具体的行为活动,如演讲、交谈、会面、游戏、闲坐等行为发生的适宜场所和适宜尺度,从而推理出使居民舒适愉快的理想化社区环境。更具体的,在《The Hidden Dimension》中,不同文化背景、环境背景、私人关系下的活动被一一枚举并给出所对应的适宜空间特征和尺度范围。这四本书为初学者在微观尺度研究个体活动与空间感受上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为城市环境内的景观设计或城市设计项目提供灵感和设计切入点,同时,其社会学和人体工学的理论具有普适性,在未来的设计中将一直被参考和沿用。

理论提升和专项技术

「 景观规划 」
| Revis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
 
本书将人类活动的基础设施与景观结合,不再将基础设施作为工程学科而是把基础设施看作是由道路、管道、网格构成的覆盖广大地区的景观网络,提出在传统的城市交通之外发挥更多的生态、生产、社会活动、引导城市发展的功能。文中从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生产功能、生态学功能、文化和社会功能、政策和实践四个方面入手,同时对比参数化设计和传统19世界设计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探讨未来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的可能方法。
1、绿色基础设施的提升:通过整合和改造原有的基础设施,或重新设计改造来处理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屏障效应、噪音、污染等问题。
2、绿色基础设施恢复被大型基础设施割裂的生物栖息地或提升城市生态功能的生态效应。
3、绿色基础设施在构造或恢复生物栖息地等生态之外的社会学功能,包含对人为干预自然过程的反思,通过展现基础设施的时代变迁而强调历史延续性的“重写本”理论。
4、绿色基础设施引导经济“去中心化”的功能,对创建城市未来发展骨架的作用,在实践中绿色基础设施在生态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 Urban Ecology:Science of Cities |
这本书通过聚焦于城市内的空间领域研究城市内的生物、人工环境、自然基底、物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书中,作者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的38个不同规模和位置的城市探讨如下问题:土壤、空气、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和动植物活动如何影响城市和潜在的未来城市发展区域;城市中的人造结构,包含街道、公园、人工河道、市政系统、居住区、工业区是如何干预自然环境并影响公众健康的;如何丰富城市中的公民活动和生物质?
本书广泛的涵盖了城市环境特征、生态资源的空间分布科学、社会活动规律、公众健康科学,全面的阐述了城市中与景观和生态相关的场景和影响因素。在文中,大量图表和定量分析为绿地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项目提供了技术依据。同时,很多容易被忽略的城市片区形态对城市生态功能的影响也在本书中被揭示。这本书从提升公众健康的街道设计尺度到城市未来发展区域的景观结构尺度上为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 Urban Design Thinking |
这本书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工具包。展示了如何通过在空间上的分析理解城市化和城市中的建筑界面。本书将抽象的想法与实践案例结合,并采取集合思维(Assemblage)作为它的关键框架,这本书介绍了一系列关键的理论原则,并证明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批评和实践。30个简短的章节可以单独阅读,也可以依次阅读,每一个章节都打开了一扇不同的概念窗口,揭示了城市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设计实践而转变的。这些章节从探索城市形态、类型学、意义和地点身份到不确定的城市问题,如城市设计法规、贫民窟、全球化、创意和服务产业集群。
文中的30个章节可以由3个线索进项归纳。
首先是城市DMA的概念——密度、混合和可达性。这个概念横贯全书,强调城市集中人口和建筑的方式和他们之间的互相影响。通过探讨这种相关性因素,作者试图将我们在城市中使用的场景和功能混合起来。
其次是城市中的客观与主观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在这条线索,作者将城市的形态和个人感观经验联系起来,理解城市形态与情感、氛围、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一种感受,而不是确定的数据。最后一条线索“韧性”——对变化、适应和提升的思考。在这里,作者提出了集合思维的概念,通过将城市创造成一个“Complex Adaptive Assemblage”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寻找城市应对变化的策略。
| The Global City |
&
| Global City Regions |
Global City Region的概念实质上是一种基于20世纪电信业发展和服务业(金融、保险、创业产业)繁荣的全球化经济理论而不仅仅是城市设计理论。这两本书并不关注于城市形态,而是从经济、政策、技术、文化方面阐述20世纪最为发达的人类聚集场所——纽约、伦敦、东京三个T0级全球化大城市群的形成、演变、发展和展望。在Sasaki的《The Global City》中,三个核心的议题:全球化城市群的生成——三个拥有截然不同历史和区位的大城市为何殊途同归走向了世界级全球化城市群?全球化大城市群的核心价值——在全球视角下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地位与在城市群内部视角下中心城市与次级城市的经济分工;对城市结构和城市规划的挑战——T0级全球化大城市内超高密度服务业聚集区的事实合理性对通讯技术发展背景下产业功能分散设想的证伪。
在《The Global City》出版10年后,Allen Scott的《Global City Regions》可以视为是前者的续篇——它试图定义全球城市区域的问题,并描述塑造这种聚集现象的内部和外部动力,同时更加关注由此带来的新自由主义对未来政治经济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挑战。对于正在进入大城市群时代的中国规划设计者而言,这些欧美最发达地区20年前的案例无疑成为前车之鉴。
| 收缩的城市 |
本书可以视为与前两者不同的学术疑虑和事实。与Global City Region的全球性城市繁荣相对应的,在英国、比利时、芬兰、意大利,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城市收缩现象也同样无处不在。虽然近年来城市规划方面的讨论主要关注于大都市的增长,但收缩地带正在全球蔓延。去工业化、人口流失、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等都是导致收缩的原因,而全球化、政治剧变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进程。虽然每个城市的衰退各不相同,但这样的衰退趋势却隐隐之中引领着另一种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贸易截然不同的的趋势——逆全球化与保护主义。虽然《收缩的城市》并不是一本专业的规划或设计书,但它介绍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未被人关注的”城市发展的趋势。如果将《收缩的城市》与《The Global City》、《Global City Regions》放在一起,读者不难发现一个战后东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城市命运和21世纪新的世界秩序下Global/Local的隐含冲突。
| Large Parks |
 
在这本论文集里,大型公园被定义为面积超过500英亩(约200公顷)的公共绿地。这些大型公园无论从历史、现在还是即将建成的项目中,为公众丰富的体验和、户外生活和公共认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个尺度下,气候、地质、植被等自然要素拥有了良好的表达机遇,为城市提供了自然展示的空间,同时也是社会用途和历史事件的舞台。因此,大型公园除了具有经验性和文化性的作用外,还具有生态功能。除去这些功能,大型公园也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即漫长时间轴和巨大尺度下不断变化的过程“process”。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场地、活动、对象和各个因素中间的相关性推动着整个人公园最终的形成,甚至在巨大的空间和时间内,公园的物理和空间形式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人为修订和自然演变。这样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使得大型公园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使得设计变得困难和多变。
在文中,面对建设大型公园的挑战,作者们重点探讨了三个关键词——固定的形式、开放的过程和文化意义。文章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固定的形式和开放的过程上,或者更准确地说,集中在大型公园中固定形式与开放的过程之这两部分之间的比例和相互作用上。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焦点,即文化性意义和内容。沿着这三条线——固定的形式、开放的过程和意义,不同的作者提出了他们的主张并建立了他们的相对比例,一些主张更大的确定性,另一些主张更开放的过程,还有一些主张更多(或更少)的文化意义和内容。
| Phyto |
这本书关注于植物修复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书中不仅介绍植物修复的技术和实践,还发散到植物修复与场地的形态、结构、美学、文化方面的关系,提出一系列既通过植物解决环境或生态问题又与场地文化特质和社会活动相符的设计策略。文中前三章阐述技术运用,首先回顾了涉及植物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土壤改良、植物栽培、污染和干扰的分类应对措施。接着概述了常见的植物修复技术和未来可能的技术展望,同时在政策和法律层面探讨植物修复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在文章的后三章,这些植物修复技术被运用在16种具体场景中进行介绍,包含加油站、护坡、居住区、道路、军事基地、农田等。通过这三章的介绍,读者将对每一类植物修复技术的适宜场景有一个分类,同时了解这些技术的附加功能——植物修复如何参与到具体场地的美学提升,文化延续,活动引入之中。
「 棕地景观 」
| Post Industry Landscape Scars |
本书从“工业伤疤”这一理论展开,讲述了作者对西欧、北欧、前苏联包含能源工业、制造业、军事工业、核工业等不同背景的后工业场所历史、现状、景观重建和修复的调查与反思。
在本书中,后工业景观被隐喻为伤疤。它作为一种连接场地历史与催生新的现世功能/生活的连接纽带。如同伤疤一方面确然作为过去历史的证明(被割伤),但伤疤更重要的在于在它之下人体生长出新的组织并恢复到应有的功能。同时,工业景观不应单一关注于场地的物理变化,也应关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记忆”。这种记忆不但是社区本身的,也应是场地所经历的社会时期的时代体现。同时,本书页关注对于工业场所“真实性”的探讨。文中批判性的引述了学者对于德国莱茵工业园区一些过度商业化或者带有时代偏见的开发行为的论述,指出对具有复杂人文背景和历史身份(如西欧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犹太人灭绝事件的工业带)的后工业场景,在进行规划时虽然可以改造或拆除一部分地貌和构造,但必须保留和展示其工业场景的历史特征以及诚实的解读其在人文、生态上的身份和功能。
| Principles of Brownfield Regeneration |
本书聚焦美国的棕地更新,通过阐述项目参与者在不同设计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介绍棕地更新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成功案例。与很多专注于设计本身的书籍不同,这本书使用了大量篇幅阐述策划管理和公众参与的重大意义,要求设计师必须将视角扩展到规划和经济领域,把景观和生态设计放在场地整体性中,进而对社会管理者、投资人、开发者和潜在使用者的诉求给出“Speculation”和“Design Responds”.
本书分为五章,在第一章作者首先明确棕地场所的定义,介绍棕地在生态、经济、社会偏见等各方面的共性问题和开发潜力。
在第二章“Approaching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作者聚焦实践,为项目负责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了实用的工作流程问题清单。首先,作者提供了筹备团队的合理建议——一个包含环境工程师、工程承包商、社区联系人和景观、建筑设计师的专业人员清单被提供给读者。除此之外,如何通过开源网站获取资料和以及法律和行政流程也在本章介绍范畴之内。
第三章“Remediation”关注棕地修复的技术细节。本章首先分析不同棕地场景下的环境构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沉积物、构筑物、建筑、空气)和有毒物质组成,而后针对各类污染物介绍三大类修复技术和这些技术的优劣势及适用场景。
在本书的最后两章“Land Use and Design Considerations”和“Case Study”,作者回归场地设计本身,结合获得普遍认可的ASLA项目,介绍在用地规划(Land Us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上的实践运用。在用地规划部分,作者探讨将棕地场所改造为住宅、商业中心、轻工业、休闲和公共绿地的策略和设计手段。
| Manufactured Sites |
和前一本专注于美国不同,本书将视野拓展至全球范围,聚焦于修复被污染的城市土地,重点内容包含环境清理的科学研究,环境建设,有毒的城市土地和水道再生的创造性景观设计实践。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高效的实施棕地恢复和通过结合自然和人工手段创造的棕地更新的机遇。
本书主要内容包含三部分,分别介绍工业废弃地受污染的城市空间现状问题、修复技术、设计策略和实践经验
前两个部分主要通过论文和学术研究报告介绍理论和技术,第三部分结合美国、欧洲、大洋洲的实践案例介绍设计经验。
文章第一部分“Introduction”介绍工业场所的概况。三个关于“工业场所”的定义将在本部分被提出并用于对应三种不同场景下的被污染的城市土地。同时,通过介绍工业场地的修复技术和设计思考,作者在这部分对工业用地的未来进行了畅想,论证了工业场地在修复更新后的潜在价值。
文章第二部分“Integrating Technology and Design”探讨设计如何结合生态和理化科学进行工业场地的更新。
文章第三部分“Reclaimed landscapes”,作者从Robert Smithson的大地景观谈起,介绍工业场所的景观修复实践。四个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区位的工业场所修复杰作被用于例证前文提出的理论。
| Designing the Reclaimed Landscape |
这本书介绍了包含工业生产场所、城市和社区的大规模工业区域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思路与案例。本书实质上是一本论文与项目集,包含了22位演讲者从多个角度阐述的议题。这些议题从设计边界、历史、文化、美学、环境等方面探讨远离城市的偏远工业场景在景观和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和理论、技术、设计实践。
在本书中收录的发言者们来源于与工业和景观设计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包含政府官员、科学家、哲学家、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等“外来者”视角,也包含矿工、投资人、本地居民等“原住民”视角。因此,这本书并不打算为景观设计师指定一个单一的学科,而是强调多学科交叉的设计趋势——工业遗址景观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实质性的机会来拓展他们在景观相关领域的实践,包含综合空间开发经济重振、文化和历史延续、生态修复和更新。
总体上,本书认同两个核心观点。一是修复是一种再生而不是回到过去。虽然修复必须建立在研究过去的基础上,但对于不断随时间变化的景观,尤其是在工业开发后无法恢复原有环境的场所,思考其现状的入侵物种、地质灾害、生态失能等情况时应当关注重建功能,无论这一功能是否与工业开发前的状态一致,即“Re-construct”而非“Re-store”。文中的另一个核心观点则指出工业遗址的修复不应仅仅局限与专业人员和生产场所,应当涵盖居民和整个社区,同时也涵盖法律、政策、投资、工程技术等各方面,必须将规划设计与这些学科结合。
「 项目典范 」

| Great City Parks |

&

The Invented Land |

&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评析 |

这三本书综合的展现了宏观尺度上的景观。这些景观不仅包含人造的,用于公众活动和改善环境的景观,也包含更加广义的“场景”,即农业、森林、河流等自然的肌理。《Great City Parks》分析了世界范围内30个大城市的公园,体量从数百平米的街角公园到延绵百公里,横贯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通过分析这30个项目,作者尝试解答城市公园的三个核心价值:什么样的现状促成了一个城市公园的出现并使其合适于这个城市;什么样的公园对公众的身心健康有利;什么样的公园对文化认同和社会包容有积极作用。
《The Invented Land》从类似于《Taking Measures of American Landscape》的鸟瞰和平面图的视角俯瞰荷兰景观。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不仅局限于景观设计,还包含了荷兰先进的农业景观、市政基础设施等场景,包含运河、农田、花园、居住区在内的景观元素被以全景图的形式展现,作者尝试通过这种方式强调景观的整体性,给设计师以灵感如何在大的基底或矩阵中突出某一斑块,抑或强调统一性,融入环境。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评析》精选河流流域与滨水景观设计、湖泊景观规划设计、绿道网络规划设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生物多样性设计、城市公园景观生态设计、生态技术应用、景观的再生与转型、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等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九大领域的国内外经典案例,从项目背景、条件分析、规划设计、规划总结与评价、思想拓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评析,初步构建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技能、方法和经验体系和框架。
| Roof Garden Landscape |
&
Sustainable Ecology Landscape |
&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
 
这三本书总结了屋顶花园、可持续景观和绿色基础设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案例。在《Roof Garden Landscape》中,屋顶花园被依据使用环境分类为金融商业区、办公写字楼、公共和社会服务性建筑、以及住宅类屋顶花园4大类。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对环境类型的区分可以明确地展示不同类别使用者对屋顶花园的活动需求和交通、视线、私密性上的使用特点。同时,由于全书选取的都是落地项目,很多容易被学生作品忽略的影响因素和技术措施被展现出来,例如屋面的结构承载、防水与植物侵蚀、维护成本和投资者收益等。
《Sustainable Ecology Landscape》同样完全取自实践项目,包含城市广场、生态公园、湿地、棕地修复、河道和滨水治理的36个项目。编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分析项目。宏观上强调场地与周边环境(建筑立面、片区功能、山水林田湖)的协调性;微观上通过方案剖切面或扩初图纸展示植物栽培、水体净化、土壤修复、土建结构和景观小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设计。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中的项目来源于SWA公司近年来在全世界各地实践的绿色基础设施,涵盖城市广场、公园、交通设施等城市各个方面。项目集中整体尺度偏大,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向读者灌输SWA是如何在设计中使绿色基础设施不仅具备运输、供给等传统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更具备合成的生态、生物、休憩、经济等等复合型功能;通过可量化的、零散的、组合型的、不断生长的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扩张拓展新的可能性。
| Rust Red& Beauty Redeemed |
&
Airport Landscape |
这三本书关注工业景观、棕地景观、以及遗址和被毁灭的景观。梅德里奇钢铁厂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原是一家煤炭和钢铁生产厂。1985年被废弃时,它给周围地区留下了严重的污染。1991年, Peter Latz受委托在该地块上设计一个公共公园,但拉茨没有将该地区变成一个具有美化农业和森林模式的古典花园,而是拥抱了该地块的工业历史,保留了许多结构。今天,杜伊斯堡诺德景观公园是世界上处理工业遗留问题最杰出的例子之一。《Rust Red》完整地介绍了Peter Latz 于1991年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园。其中完整记录了历史背景、构建理论,场地调研、总图设计、节点设计、植物设计和与其他各专业相互配合的全过程。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完整而全面的展示了几乎所有的设计手稿和图纸,同时配以实景照片验证设计成果。同时,书中收录了团队亲自撰写的采访文字,非常适合对后工业景观感兴趣的同学。
《Beauty Redeemed》从理论出发,探讨人造景观在漫长时间变化中不断毁灭不断更新的历史身份和文化价值。基于不同学者对文化景观的观点,这本书中选取的案例并不仅仅局限于后工业景观或景观本身,而是充分探讨一切地表附着物在文化寓意、实际功能和实体空间构造上的尝试。文中的案例包含城市更新、工业景观、建筑改造、历史遗址、大地景观、纪念碑等多种类型。
《Airport Landscape》前所未有的专门探讨机场景观的建立、运营、和更新,引导我们关注机场这一20世纪才出现的城市基础设施。在书中,机场场所被介绍为当代城市生活的中心而不是传统的边缘化景观设计场景。同时,景观设计被引入到从机场建设(Operations)到运营管理(Management)再到停用后场地更新(Afterlives)的全生命周期设计之中。此外,这次展览还讨论对机场场所特殊的感官体验——从设计师和艺术家视角构建的机场群像(Photography)。

Public Square Landscape |

&

Urban Park Landscape |

&

Waterfront Landscape |

这三本书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人造景观设计在生态和人居环境上的努力。编者选取全球著名景观事务所的一百余个实践作品,通过技术图纸和实景照片直观展现设计特点和效果。在环境分布上,所选取项目不仅包含了具有大量文化和工业元素重叠的西欧和北美老牌城市群,也涵盖了东亚和大洋洲高速成长的新兴城区。在类别上,除去大面积的郊野公园和保护区,本丛书涵盖了包括区域公园、社区公园、体育公园、遗址公园、滨水广场、商业街区、纪念广场、校园景观、交通枢纽、产业园在内的几乎所有城市绿地种类。

| Construction Detailing for Landscape and Garden Design |

&

TIME-SAVER Standard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

Detailing for Landscape Architects |

与前面推荐的书籍不同,这三本书完全针对于施工工艺和材料。它们详细的讲解了景观绿化、土建、水电以及如何在落地项目中与其他建筑专业配合的过程。

最后额外推荐两本杂志,一个是《LAF景观设计学》,这个可以订实体书,淘宝也可以买到PDF版本。另一个是「Landuum」,在ISSUU上可以下载。《LAF景观设计学》的好处在于每一刊会结合论文,《Landuum》每一刊严格按景观类型分类,更多介绍外国项目。

「 分 享 导 师 」

TAN

北京林业大学景观本科

墨尔本大学景观硕士

曾合作/就职于 CAS、MEEPRC、Hassell、SENSE Design、土人设计、中国建筑等机构。

自 2016 年至今进行留学作品集教学,所辅导学生收获英国、美国、澳洲、香港院校景观或城市设计硕士录取。擅长区域尺度景观规划、生态景观构造、城区旧改、工业和文化遗产景观。

推 荐 阅 读


联合 LINKING
联合而不仅是连接 → 我们搭建老师、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更联合优秀的老师,把宝贵的经验与大家互通分享。

学术 ACADEMY
学术而不仅是学院 → 我们不仅提供学院的教学环境,创造活跃,平等的课堂气氛,更注重学术知识的研究、传播。

创新 CREATION
创新而不仅是创意 → 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全面的能力,不仅有好的思想,更有强大的技术,有把创意变为现实的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