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新陈代谢,茯苓在利出旧水的时候,这些旧水就是寒湿之邪,这些寒湿之邪在干姜和附子温阳的作用下,从小便利掉,当寒湿之邪也就是旧水利掉以后,又用人参来补元气,补新水,这些新水还得要脾土来制,当人参和茯苓配伍的时候,就可以益气健脾胃,当然甘草除和中缓急解毒之外,他的味是甜的,甜入脾,所以,甘草也有健脾胃的作用,这样脾土就可以把新水固住。

附子、炙甘草、干姜这三味药,是四逆汤,四逆汤加茯苓、人参就是“茯苓四逆汤”,什么时候用到茯苓四逆汤?发汗或汗下,有使其阴虚者,有使其阳虚者,有使其阴阳两虚者。

阴虚者可任其自复,阳虚者用“干姜附子汤”,阴阳两虚者,用人参四逆汤。

发汗以后,表阳很足,而里面津液不足的时候,就要慢慢等他恢复,伤寒家开的是阳药,很少用补阴的药,如果阴虚阳足的,就是肠胃功能很好,就慢慢等它恢复就好了。如果是阳虚了,用干姜附子汤。如果是阴阳两虚,人参四逆汤。

发汗了以后,手脚冰冷脉微弱的,就用四逆汤,如果病人有烦躁的现象,为什么会烦躁?就是水气往上冲了,人身体虚了,虚热在上面,上焦太热了,津液没有了,下焦的水往上冒,身体又不受,所以就用人参四逆汤加茯苓,把水往下消导,小便排掉就可以了。

经方中用药常常补泻兼施,例如金匮肾气丸也是如此;所以,张仲景在用四逆汤救逆的时候,病人只要阳在,就不会有事,阳足代表身体肠胃功能还好。吃一吃就补回来了,阳虚了就很危险,阳不足就代表脏腑的吸收功能不行了,这时候就要用药去控制他,阴阳两虚的时候,也需要用,阴阳两虚开四逆汤加人参,也是壮里阳的药,阴的部份用人参去补。

茯苓四逆汤在临床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之证的患者效果也不错。慢性心力衰竭这是西医的病名,其实可以归属于中医的“怔忡”、“心悸”、“胸痹”、“水肿”的范畴,慢性心力衰竭其实就是心阳虚衰,心阳虚衰我们就用四逆汤来提升阳气,当然,如果病人真是有心衰,单用四逆汤是可以把心阳振奋起来,但是还需要加上真武汤,真武汤我们后面会讲,它主要就是补肾利水,降低心脏的负荷,所以,这两个汤加在一起用对心衰的病人,效果确实不错。

如果心衰的病人还兼有其他的症状,那就还要做一下加减,例如兼有胸闷疼,可以加瓜蒌薤白半夏汤,这个瓜蒌薤白半夏汤主要是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中医的方剂就是这样来的。关于瓜蒌薤白半夏汤是《金匮要略》里的方剂。

如果兼有心悸,可加桂枝甘草汤;如果还有气滞血瘀,例如像胸闷,胃脘胀,可以加丹参饮;如果兼有气阴两虚的,可加生脉饮或者是百合地黄汤;如果还兼有咳嗽,吐白痰,咽部不舒服,可加小青龙汤;如果兼有失眠,惊悸,加桂枝龙骨牡蛎汤。

这个茯苓四逆汤用的是生附子,为什么要用生附子而不用炮附子,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生附子有走里的作用,而炮附子更多的是具有走表的作用。因为四逆汤是要恢复脾肾功能,主要就是用它走里的功能,所以,茯苓四逆汤就用生附子。而桂枝加附子汤,主要就是振奋表阳,所以,在桂桂枝加附子汤中用的就是炮附子。

最后,我们来看看茯苓四逆汤方剂: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生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这是伤寒论原方,现代用量,换成比例的话,把两去掉就可以了,简单记忆法: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尝。用五碗水煮成三碗水,温服一碗。方歌: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0)

相关推荐

  • 经方:干姜附子汤(白天烦躁、夜里安静)

    干姜附子汤[原文]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作者]张仲景[来源]<伤寒>[伤寒]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 ...

  •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附片.熟附片.黄附片.白附片.黑附片,制附片. [来 源]为毛莨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以栽培品种的子根加工后供药用. [成 分]附子含生物碱:乌 ...

  • ​毛德西九 四逆汤类方治验

    ​九 四逆汤类方治验 1.四逆汤治疗沉沉而睡 治验: 女性,30余岁.月经期不慎冲水,夜间忽发寒战,继而沉沉而睡,不省人事,手足厥冷,脉微细欲绝.当即针刺人中.十宣等穴,针后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 ...

  • 经方:茯苓四逆汤(四肢寒凉,烦躁)

    茯苓四逆汤 [原文]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作者] 张仲景[出自]<伤寒>[伤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零)

    伤寒论第69条辨: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原文解释:经用发汗,或泻下以后,病仍然未解除,出现烦躁不安.恶寒.肢冷.腹泻.脉沉微细等症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伤寒,当病人用了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