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都以各种具体形式存在着。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包括银行资本)等;与此相适应,剩余价值也采取了各种具体形式,包括产业利润(工业利润和农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农业地租等形式。
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表明,资本主义社会所生产出来的全部剩余价值,要在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包括银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由他们共同瓜分全社会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全部剩余价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在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中,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是其他各种资本和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基础。所以,我们首先要考察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产业利润的。
我们知道,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生产的,并不是由全部资本生产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来看,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在资本家看来,他的全部预付资本都参加生产过程,都是获取剩余价值所必需的物质要素,所以,都是他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这样,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这是因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被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剩余价值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相互联系,因而也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
所以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投人同等数量的资本,即使剩余价值率等其他条件相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或资本周转速度较慢的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少,利润率就比较低;反之,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或资本周转速度较快的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多,利润率就比较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曾经存在过这种等量资本获得不等量利润的情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人何种生产部门,等量资本的投人,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平均利润。这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阶段,商品经济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地展开,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围绕取得有利投资场所和争夺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即资本家把资本由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出,转投人利润率较高的部门。
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便会供不应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上涨,随着商品价格上涨,盈利就会增加,利润率因而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的商品数量大为增加,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便会形成商品供过于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下降,盈利就会减少,利润率因而逐步降低。
在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这种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利润率,其资本又会向相反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不是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并非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毫无差别。利润率的平均化是在部门之间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总的发展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这就表明,整个工人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是完全相对立的。
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在各个生产部门投入等量资本都可获得等量利润,许多生产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也不相等了,因而利润在性质和数量上,都表现得与剩余价值不相同,利润的多少似乎完全取决于预付资本的数量,资本似乎是利润的源泉,这样就使利润的本质和源泉以及资本主义的剥削的关系进一步被掩盖起来。
由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会逐步提高,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同量预付资本所获得的利润量会逐渐减少,从而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从资本主义的较长发展时期来看,平均利润率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三)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是取得商业利润。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但是,商业利润不能来源于纯粹的商品买卖。在全部商业活动中,除了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如商品的运输、保管、包装等活动外,纯粹的商品买卖活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具体途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其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因为商业资本家为产业资本家提供的服务,使产业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产业资本家就必须,而且也愿意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这比他自己兼营商业更为有利。
商业资本是一种与产业资本并列的独立的资本形式,因而也要和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商业利润的多少,同样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这取决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竞争手段是资本在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转移,通过这种竞争,最终在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形成了统一的平均利润率,商业资本家因而也获得平均利润。
(四)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闲置而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的产生,意味着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借贷资本家拥有自己的货币资本的所有权,他将其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时,职能资本家就获得这部分货币资本的使用权。但是,职能资本家不能无偿使用这部分货币资本,必须向借贷资本家支付利息。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职能资本家通过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但是,这个平均利润不能由职能资本家独占,而必须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资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银行资本家自已投人的资本,即自有资本,它只占银行资本的一小部分;二是银行吸收的存款,即借入资本,它占银行资本的大部分。银行所掌握的自有资本和借人资本的总和即银行资本。
银行资本家向银行业投资,目的也在于获取利润,而且所获得的利润也应相当于平均利润,不过这个平均利润是相对于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来说的,即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与其自有资本的比率,应相当于平均利润率。银行向外贷款所收取的贷款利息,大于吸收存款所支付的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再减去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就形成银行利润。银行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五)农业资本和农业利润及地租
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曾长期存在三个阶级: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雇用农业工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平均利润形式由农业资本家所占有,另一部分超额利润以地租形式由农业资本家缴纳给土地所有者。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变化,如美国的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体,自有自营,农业收人全归农民自己所有。